蘭蕓
摘 要:通過反思我國高校通專融合課程體系構建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基于耦合理論、課程一致性理論以及知識中心、學習者中心、社會中心的三大課程理論,提出我國高校“知識-學生-實踐”耦合的通專融合課程體系的構建思路,以期為健全我國大學通專融合的課程體系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耦合理論;課程一致性理論;通專融合
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是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中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專業教育的發展占據主導地位,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初期為培養專業人才作出了巨大貢獻。近年來,隨著現代化的縱深發展,社會對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進一步需求,專業化教育這一單一模式的弊端日顯,通識教育的綜合培養性功能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通專融合的發展新理念應運而生。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強調“要創新人才培養機制。高等學校要把人才培養作為中心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不同類型的高等學校要探索適應自身特點的培養模式,著重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并指出“建立健全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完善課程體系”。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為創新我國人才建設培養機制、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戰略決策,不僅是對培養復合型人才重要性的再次強調,為我國高校通專融合理念提供了政策支持;而且還為這一理念的進一步實踐指明了未來方向,即充分發揮課程在學校教育中的核心作用,促進高校通專融合課程體系的建立,進而不斷提升高校課程體系改革的實踐效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培養更多人才。
基本概念界定
1.通專融合教育
廣義而言,專業教育是一種更具有目的性的教育形式,側重于培養人的職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通識教育更側重于一種廣泛性的通才教育,通過傳授更具普適價值的知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不僅體現為學生知識結構和認知的完整,而且還在于學生情感、道德、態度等心智上的發展,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社會參與責任感的形成。“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不是兩種教育,而是一個人所應該接受的教育的兩個方面。兩者不可割裂,它們共同構成高等教育的目的。” 通專融合教育,即一種有目的、有計劃地將通識精神與專業思維內化,促成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滲透的辯證性有機結合,推動學生專業技能和基本素質的緊密聯系、協同貫通,并最終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形式。
2.通專融合課程體系
從詞源上看,在我國,“課程”的“課”指的是教學的科目,“程”指的是進展、限度、程度,課程指的是學校教學的科目和進度;在西方英語世界里,課程(Curriculum)是從拉丁語“Currere”一詞派生出來的,意為“跑道”,課程主要指的是學習的進程。綜合來看,課程,即教學的內容及其進程的安排,包括組成課程體系的知識內容、課程內容的范圍、序列和進程的安排,以及課程內容的教學方法和技術設計。通專融合的課程體系則是指基于推動學生專業技能和通識素質協同貫通的教育目標,按照一定的門類順序將課程的各個元素排列組合下的教學內容及其進程安排的總和。
理論基礎
1.耦合理論
耦合本是一個物理概念,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系統或運動方式之間通過各種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以至聯合起來的現象,是在各子系統間的良性互動下,相互依賴、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動態關聯關系。在學科知識交叉、融合的大背景下,耦合理論逐漸成為學術創新的突破點之一。
2.課程的一致性理論
課程的“一致性”是課程的連續性和順序性,既包括邏輯上的聯通,也指課程之間的相互整合。一直以來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的一致性平衡都是大學課程內容設計的一個重要突破點。
3.幾種主要的課程理論
當前,主要有三種課程理論,分別是知識中心、學習者中心和社會中心課程理論。一是知識中心課程理論。它是以學科知識體系的內在邏輯組建起來的一種模式,更多地關注學科知識本身、學科知識的選擇和組織等問題。二是學習者中心課程理論。它強調以學生個人的需要和興趣組織課程與教學,重視經驗教學和情感意義的學習。三是社會中心課程理論。它贊同打破傳統學科課程的界限,更多地圍繞社會實踐問題來設計課程。
我國通專融合課程體系構建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在通專融合課程體系構建上進行了許多改革,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普遍性的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四方面:
第一,通專融合課程體系內容設計上的分離。通專融合的知識體系是通專融合課程體系構建的基礎,但是許多高校在名義上推行通專融合,實則缺乏合理的設計理念,導致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割裂。在教學目的上,專業教育的教學目的、課程設置相對清晰,通識課程則相對模糊。在課程知識內容體系上,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結構支離破碎、課程知識懸掛、缺乏科學的分布與有效的結合。
第二,通專融合課程體系組織上的無序。表現為缺乏統一獨立的組織機構對課程知識及相關進程進行合理的安排,學院、學校以及學校之間的協調作用微弱。現有的課程在創設和開展中出現諸多局限:一方面,通識課程多集中在一些人文社科、國學經典的泛讀上,缺乏創新性;另一方面,專業課程則多拘泥于專業和院系,缺乏廣泛性。組織的無序與不健全,導致通專融合課程的建設和體系的構建容易淪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缺乏發展的可持續性。
第三,通專融合課程體系忽視學生選擇的自主性。巴西學者弗萊雷在《被壓迫者的教育學》中指出,課程的使命不是使學生學會適應和順從,而是刺激和發展他們,讓他們參與課程的規劃和實施,克服對課程的依賴心態,最終成為積極主動和自由完滿之人。這也與通識精神所提倡的“自由完整”理念一致。然而,許多高校在通專融合課程的構建上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淪為“被動教育者”,在課程的選擇上缺乏一定的自由度。此外,許多課程資源相對封閉,缺乏公開共享性,學生難以獲得有效的平臺來獲取感興趣的資源。課程作為大學教育的核心之一,關乎學生未來的全面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但通專融合課程體系的構建忽視學生選擇的主體性和積極性,不利于高校教育目的的實現以及人才的培養。
第四,通專融合課程體系的內容設計未能充分與具體實踐相結合。融合通識精神和專業思維的課程未能最終運用并指導學生參與實踐。而今,許多高校并沒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簡單地將通專融合課程的相關概念在課堂上進行“一言堂”式的灌輸,并未加強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導致許多學生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沒有深入理解,未將通識精神內化為指導專業實踐的驅動力,而這也與通專融合的本源目標背道而馳。
我國高校通專融合課程體系構建的路徑選擇
基于當前我國高校通專融合課程體系構建的問題,結合耦合理論、知識中心課程理論、學習者中心課程理論、社會中心課程理論以及課程的一致性理論,提出“知識—學生—實踐”耦合的通專融合課程體系構建思路,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知識是基礎,即課程內容設計是通專融合課程體系構建的根基。通專融合課程的構建首先在內容設計上應該加強緊密性,注重通專融合課程內容的外部融合和內部融合。一方面,外部融合投射的是課程的外部空間范疇,需要將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的知識內容劃分為一定的模塊,并不斷推進模塊的共建,這是一種橫、縱之間的聯通:將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學科門類基礎課程、文化素質課程、專業課程等課程的知識進行橫向聯通的模塊建設,再依照由“基礎”到“拔高”這一循序漸進的順序推進課程學習的進程,達到縱向的貫通,以此逐漸搭建學校自身的通專外部融合課程;外部通專融合課程體系的構建還應充分調動學校間的相互作用,依照一定的課程內容邏輯打造多校聯盟的課程共同體,統籌課程資源無邊界共享的課程體系,形成學校個體到學校共同體的外部通專融合課程體系群。另一方面,通專融合課程體系設置的內部融合聚焦課程內部空間范疇,指的是在具體課程的設置上,打破其固定知識或教學邏輯體系的局限,采用各種有機整合的形式,把有關聯的通識教育的“健全人格”精神和專業教育的專業思維各要素及各成分整合性濃縮,打造獨立新型的具體課程。
第二,健全課程管理的組織體系,并加強學生的自主選擇性,不斷推進知識和學生之間的耦合。一方面,高校可以不斷推動學分互認機制和課程共享平臺的建立健全,加強各學院與學校之間的多元聯動,創新課程的發布、審核、推行、評價、完善的管理系統,并健全課程體系建設的激勵手段,鼓勵更多教師參與其中,構建通專融合課程體系的可持續良性發展機制;另一方面,還應該進一步提升學生參與學習的自主程度,如通過“1+3”大類招生式的分段管理、導師協作培養的模式,引導學生更多地接觸到課程,使學生能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未來發展需要選擇相關的課程。這種課程管理的組織形式推崇學生自我個性的充分發展、最大程度上滿足學生自由學習的需求,使通專融合課程體系真正符合“自由完整”的理念,進而培養出更多“健全人格”的各專業領域人才。
第三,創新課程實施的實踐式教學方法,實現知識、學生、實踐三者最終的跨越式耦合。通過加強教學中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安排,在課堂內外指導學生有計劃地進行相應的實踐,豐富學生的體驗,從而不斷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內化,并最終運用到各自的專業實踐中。例如: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病人—醫生”課程。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學校廣泛安排臨床見習,并結合小組討論、患者訪談等形式,口頭報告、項目書、臨床技能操作等考核模式,不斷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第三學年則依據前兩學年的實踐經驗為樣本組織案例教學,加強倫理學、社會學等通識類知識的滲透,加強學生對自身的實踐經驗、具體的醫學專業知識與相關通識性價值的融合性思考。在這一過程中,案例教學、報告書、見習教學等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作為一個重要的媒介,推動學生參與實踐,在實踐中學習感悟通專融合的課程知識,糅合相應價值體系,加強對醫者身份的理解,并以此指導未來實踐。這一做法也最終實現了知識、學生、實踐三者之間的耦合與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EB/OL].(2017-09-24)[2019-01-02].http://www.xinhuanet.com//2017-09/24/c_1121715834.htm.
[2]哈佛委員會.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M].李曼麗,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斯賓塞.斯賓塞教育論著選[M].胡毅,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吳勤堂.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耦合機理分析[J].管理世界,2004(2):133-134,136.
[5]陳小紅.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博弈與一致性:美國的經驗[J].復旦教育論壇,2007(5):30-33.
[6]楊曉玲.應用型院校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實踐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7(24):101-104.
[7]保羅·弗萊雷.被壓迫者的教育學[M].顧建新,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8]連婕,燕娟,王洪奇.哈佛醫學院醫學人文課程體系設置探析[J].醫學與哲學(A),2013,34(8):26-29.
(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