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勝 張明真
【摘 要】在校企合作基礎上提出“學校、學生、培訓機構、企業”四方合作機制,創新了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豐富了校企合作的內涵。調查表明,該機制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專業的認知,促進了學生的就業。
【關鍵詞】高職;計算機類;人才培養;四方合作;機制
中圖分類號: TP3-4;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02-0079-002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the four-party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schools,students,training institutions and enterprises”was proposed to innovate the training mode of computer-based professional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enriching the connot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The survey shows that the mechanism has greatly improved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profession and promoted the employ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omputer science;Talent training;Quadruple cooperation;Mechanism
0 引言
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一定管理能力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重點培養以實踐能力為基礎的職業能力,以服務社會為宗旨。這就說明,高職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其核心就是就業教育。出口暢,入口才能旺!高職畢業生就業情況的好壞,直接影響招生情況,是關乎高職院校生存與發展的核心因素。因此,高職院校一定要加強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樹立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的核心觀念。
目前我國IT市場非常缺乏技術精良的人才。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高職計算機類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并不理想,能夠在企業找到合適工作的并不多,整體上就業質量不高。造成這種尷尬局面,固然有企業人才流動性高、軟件人才結構失衡等客觀因素,究其主觀原因還是高職院校培養的畢業生達不到企業的用人標準,滿足不了服務企業的實際需求。校企脫節,無法實現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和服務社會的宗旨。為了解決這一突出而急迫的問題,就應大膽豐富“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的既有模式。
1 計算機類專業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
1.1 機制尚不健全
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權、責、利界定模糊,在實踐過程中缺乏行業對高職教育的指導,校企合作雙贏的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此外,校企合作相關的政策、制度以及監管等具體措施尚不健全。
1.2 企業積極性不強
信息產業屬高新技術產業,對專業技能要求高。許多企業認為讓學生進入企業學習,需付出大量人力、物力對其進行培訓,但學生的專業能力在短時間內無法達到崗位技術要求,進而認為校企合作無法為其創作價值,進而就沒有較高的積極性。
1.3 學生專業認知迷茫
據調查,35.9%的大一新生對其所學專業完全不了解,55.13%的學生簡單了解,僅有8.97%的學生深入了解所學專業,感覺前景廣闊。由此可知,在學生對專業幾乎完全不了解的背景下,直接進入校企合作階段,學生進入企業學習,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性與目的性。
2 四方合作機制的提出
在現有“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之上,提出“學校、學生、培訓機構、企業”四方合作機制。學校負責教授學生基礎的專業技術知識;針對學校教授知識的滯后性,再由培訓機構對學生進行深入培訓,傳授崗位相關前沿知識、技能,培訓期間學生也能更好地了解崗位職責、發展前景;培訓結束后,培訓機構負責為學生推薦工作,學生工作后,達到目標薪資水平再支付給培訓機構培訓費用。這種模式既保證了學生的權益,也給培訓機構劃定了培訓水平的底線。學生培訓后就業,專業技術能力有很大提高,企業也更愿意接收。從而達到學校、學生、培訓機構、企業共贏的局面。
通過引入培訓機構,充分發掘社會教育機構的力量,讓學生在學校——企業之間有一個平穩過渡地帶。過渡地帶的“一周學習、工作體驗”以及培訓,激發自身興趣、提升專業能力,擴展學生就業選擇范圍,提高就業質量。學生經培訓機構真實項目培訓,獲得“企業實際項目”經驗,達到企業用人要求,能夠直接上崗,使學生更多地獲取企業認可。
3 四方合作機制實施效果
2017年我校信息工程學院開始實施四方合作。2015級學生自主選擇到智游、翡翠、好玩等培訓機構深入學習。培訓費用由學生與培訓機構簽訂合同,經過培訓、自主擇業獲取薪資且其水平達到預期后,分期支付,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學生參加培訓的經濟壓力。首批學員畢業后,均找到了較理想的工作。對比發現,參與培訓的學生薪資水平明顯高于未參與培訓的學生薪資水平。2017級學生在2018年暑期進行了專業認知實習,經過實習,79.23%的學生對專業有一定的深入認識,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專業認知。
4 總結
提出人才培養“四方合作”機制,這種機制豐富了校企合作的內涵。既保證了學生的權益,也給培訓機構劃定了培訓水平的底線。學生培訓后再就業,專業能力有很大提高,薪資水平也大大提高,也更受企業歡迎。從而達到學校、學生、培訓機構、企業多方共贏的局面。
總之,課題研究成果將極大地推動計算機類專業的建設與發展,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礎,也為其他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