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嬋
摘 要:博物館是一個非營利性公益社會教育機構,是歷史文化普及的主陣地,也是青少年學生體驗歷史文化最直觀、最立體的“教科書”。館校合作是銜接博物館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有效方式,結合鴉片戰爭博物館館校合作的模式,開展歷史文化教育設計與實踐,發揮獨特的文化資源優勢和社會價值,探討推進館校合作的可行性和針對性,提出館校合作可供推廣借鑒的經驗舉措。
關鍵詞:博物館;學校;教育;合作
擁有豐富館藏資源的博物館與擁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學校在教育活動中以不同的教育目標,主動探索適合各自的教育方法,所實施的共建共享的互動行為,是館校合作的深度嘗試。博物館教育利用館藏資源,以區別于學校教育的手段,在學生主動探索的教學過程中誘發學生無限潛能。博物館在館校合作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不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輔助,而是教育活動的承擔者和參與者?,F代教育作為一個綜合系統,決定了學校不可能獨自承擔全部的教育職能。多年來的教育改革使原本不在正規國民教育行列的博物館獲得了參與學校課程的教育基礎。
林則徐銷煙池與虎門炮臺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世界禁毒史和中國近代史開篇的重要見證,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內涵,是彌足珍貴、不可多得的優質歷史文化遺產。多年來,鴉片戰爭博物館為更有效保護和利用世界聞名的林則徐銷煙池與虎門炮臺舊址,大力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的豐富內涵,創新博物館發展,探索博物館與學校合作的新模式,開展“走進中國近代史 學在博物館”和“牽手博物館 文化進校園”兩大社會教育實踐活動項目,采用“引進來 走出去”的方式,開展館校合作。
開展“走進中國近代史 學在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以鴉片戰爭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中新“探索工坊”為依托,圍繞“鴉片戰爭”陳列展覽的具體內容,開展了以青少年學生參與為主的體驗式活動,并按照“菜單式服務”,將其分為海洋篇、天朝篇、科技篇、軍事篇、人物篇、藝術篇和風情篇7個系列。如“風從這邊來”——清代外銷品系列主題活動、“我是小小軍事家”——軍事武器系列主題活動、“霓彩嵐裳”——中英服飾系列主題活動、“把問號變成感嘆號”——科技系列主題活動及“走向浩瀚神秘的海洋”——海洋系列主題活動等。
開展“牽手博物館 文化進校園”社會教育活動。為拓展社會教育活動,讓更多青少年學生了解鴉片戰爭的相關歷史,提高其動手能力,多年來宣教部社會教育人員赴廣州、深圳以及東莞的32個鎮、街共51所學校,密集開展禁毒教育以及“鴉片戰爭”陳列展覽進校園系列活動。
多年來,社會教育活動的策劃和開展,讓鴉片戰爭博物館與學校合作的工作仍然是以送展板、開講座進校園、來館參觀及體驗活動等單方面的輸送信息合作,并沒有達到真正館校合作的目的??偨Y經驗、吸取教訓后,鴉片戰爭博物館將在館校合作方面深入探索,使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得到有效發揮,進一步完善國民教育體系。
鴉片戰爭博物館如何發揮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禁毒教育基地獨特的文化資源優勢和社會價值,如何不再只是單純作為國民教育的輔助手段,而是主動開展特色博物館教育活動,以及如何將教育活動從“同質化”向“個性化”轉變等方面?為此,我們做出了積極探索,鴉片戰爭博物館將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開展博物館與學校教育合作。
1 充分利用“鴉片戰爭”展陳資源設計教學課程
館校合作的成敗取決于課程設計的好壞。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虎門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篇地,是公眾學習中國近代史的資料庫。為了讓學生能在博物館更好地開展探究式、自主式學習,鴉片戰爭博物館探索館校合作新模式,與學校共同開發教學課程。如廣東省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課本第一課就是鴉片戰爭,在課程開發之前,館內教育人員對鴉片戰爭教學中涉及到的教育資源進行梳理,為課程開發提供實證。然后邀請中學歷史教師實地參觀體驗,包括參觀路線、歷史教學資源、專門的教育活動空間等。最后,由博物館教育人員與教師共同開發適用于學生實踐體驗的學習課程。
科學合理的教學課程設計應該分為三個階段,即博物館展廳參觀前知識的準備和興趣的激發、教學活動實施中學生的互動和探索、教學活動結束后引導學生思考。通過有目的的體驗,在探究式、自主式學習的過程中增長學生文化知識、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樹立其對歷史客觀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 探索博物館與高校的合作模式
一方面,目前博物館和高等院校之間合作的較少,更多的是針對青少年。但是,高校和博物館的合作對于培養文化產業人才、發展文化產業具有重要作用。博物館社會教育人員比高校老師更具有博物館一線教育工作的經驗,高校老師相比博物館社會教育人員有著更豐富的教學經驗。博物館和高校老師共同探討教學方案,開發系統課程,博物館社會教育人員可將工作經驗和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比如在高??梢蚤_設《社會教育活動策劃與實踐》《鴉片戰爭時期中英船炮比較研究》《鐵炮維修與保護》等課程作為高校文物與博物館專業和歷史專業的學生選修課,安排資歷深厚的博物館社會教育人員授課,有效擴大高校的教師資源,課程時間可安排為一學期14周。
另一方面,在高校招募實習研究員,參與博物館教育項目開發、展品研發、文物保護等項目,通過選題立項,在高校導師的指導下開展獨立的學術課題研究,形成一批在博物館實踐的優秀項目,將博物館打造成學生的實踐和創新基地。
3 利用新技術創新館校合作新模式
開發網上博物館(網站、App、微信)學習資源,鼓勵學生通過在線學習,將分散、無序的鴉片戰爭時期歷史、文物、圖片等資源,經過收集、分類、篩選、整合,形成新資料。例如,配合“鴉片戰爭”陳列展覽所制作的“道光與維多利亞”“中英火器”“清代廣東防御”等61個知識驛站,滿足了學生學習的個性化需求。充分整合教育資源,在相關教育部門開辟線上專門的館校合作資源下載中心和開發適合各個年齡段的博物館軟件,保障學生與社會教育人員互動的及時性,讓學生們在娛樂中學知識、長見識。
4 優化館校合作結果的評估監控機制
館校雙方必須考慮到信息專業性、權威性,還有館校合作的可控制成本等因素,綜合利用多種評估機制。目前館校合作的監督和評估都是由博物館完成,這樣的監控與評估是不全面、不客觀的,未來可吸納學校領導和負責人參與評估。監控的內容也不僅僅是參觀、講解的服務質量,還要監控學校專職負責與博物館教育合作等部門。同時聘請專家點評教育活動,邀請學生和教師為博物館工作人員表現評分,建立起多元化、科學化、專業化的評估監控制度。
5 館校合作面臨的問題與思考
目前在館校合作中鴉片戰爭博物館也面臨一些難點:一是學校組織學生外出學習審批復雜,出行難。學校方面也愿意與博物館合作,但大多數的形式是全年級幾百至上千名學生觀眾在同一天,全部進入展廳,這種情況下基本的講解都無法保證,更別說開展社會教育。博物館和學校之間缺乏有序的、有計劃的合作,也導致博物館無法開展教育課程和活動。二是館校合作課程開發以游戲體驗為主,難以被學校接受。博物館所開設的教育課程多圍繞傳統節日和重大紀念日,課程內容主要是結合館內的藏品或者展覽來設定,無法與學校的教育目標相匹配,所以無法觸動學校進入博物館開展國民教育。由此,博物館教育課程和項目的設計需要兼顧學校需求。博物館的學校課程項目必須由博物館一線社會教育人員與學校專門科目教師共同策劃、實施,才能保證學生在獲得博物館美好體驗的同時,也匹配學校課程大綱。
在當前的館校合作現實條件下,單純憑借館校合作雙方的力量,難以推動館校合作的進行,也難以建立穩定長效的共贏合作機制,因此有必要引入教育行政部門,真正構建起有效的館校合作??傊?,館校合作的內容和項目需要側重于科學性、長遠性和規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