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冬芳
幼兒期是萌生規則意識和形成初步規則的重要時期,從小幫助幼兒建立規則意識有利于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在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中,巧妙利用區域游戲,將幼兒的規則學習與培養有機地融入游戲,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體驗和感知社會生活中的各種行為規則,并以規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變“他律”為“自律”,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行為習慣。
規則是我們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和準則。幼兒期是萌生規則意識和形成初步規則的重要時期,從小幫助幼兒建立規則意識有利于發展幼兒的意志力、控制力和思維能力,有利于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而良好的行為習慣建立在良好的規則意識和執行規則的能力上。《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社會領域就明確指出:“以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并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學習自律和尊重他人。”幫助幼兒形成規則意識,也是培養健全人格、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的必要環節。
區域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內容來源于真實的社會生活。游戲對幼兒來說,并不只是一種消遣和娛樂,而是身心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們教育者對幼兒進行教育的一個重要形式。通過游戲更易將外在的規則要求內化。因此,在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中,巧妙利用區域游戲,將幼兒的規則學習與培養有機地融入游戲,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體驗和感知社會生活中的各種行為規則,并以規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行為習慣。幫助懵懂的孩子體驗規則,變“他律”為“自律”,是我們不斷探究和反思的話題。那么,如何巧妙利用區域游戲,培養幼兒良好的規則意識呢?本人通過實踐與研究,嘗試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將規則滲透在游戲中,讓幼兒感知各種規則
區域游戲內容是現實生活的反映,是縮小了的社會。教師要善于將規則滲透于游戲之中,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學習、感知和體驗各種規則。如幼兒通過游戲“紅綠燈”,了解了“紅燈停、綠燈行”、過馬路要走“斑馬線”等交通規則,通過角色扮演,讓幼兒充分感受到不遵守交通規則會產生嚴重的后果。再如在棋類游戲中,了解象棋、跳棋、圍棋等各種棋類的不同下法與規則;在“銀行”的游戲中,顧客取錢需要排隊;“圖書館”內須保持安靜,不能大聲喧嘩及借閱圖書的規則;在建筑區內與人合作搭建及整理玩具的規則;等等。幼兒通過游戲相互交流著彼此的經驗,明確所學到的各種規則都與自己的生活密切相關,明白規則不僅約束著別人的行為,同樣也約束著自己的行為。
二、巧用圖標,幫助幼兒理解規則
所謂圖標就是把規則畫成有趣的畫面,通過觀察、模仿、暗示等途徑去刺激幼兒做出相應的反應,從而抑制其不良行為的萌發,促使幼兒在不斷的操作中形成自律。幼兒年齡小,自控能力差,對于一些必須遵守的規則缺乏足夠認識,因此常常出現行為上的偏差。這時,教師不能一味批評,可以利用直觀形象的圖標幫助孩子認識和理解規則。因此,我在各個游戲區域,根據需要巧妙地利用圖標幫助幼兒理解規則,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例如在圖書區,設計一個小嘴巴上豎著一個手指的圖標,意思是看書時要保持安靜,不能影響干擾別人;鞋架上貼一個兩只卡通鞋子在一起的圖標,意思是整齊擺放;樓梯轉角貼上不要擁擠的圖標,告訴幼兒上下樓梯不擁擠,注意安全;幼兒物品柜上的擺放圖標,告訴幼兒物品取放要歸位;床上貼上禁止跳躍的圖標;盥洗室內貼上規范洗手流程圖……這些圖標稚趣可愛,容易理解,幼兒樂意去遵守。巧妙利用圖標,讓環境“說話”,比強加給他們的規則更易被接受。久而久之,在這種潛移默化中,幼兒的規則意識得到很好的強化,并逐漸遷移到實際生活當中。
三、通過自定規則,讓幼兒自覺遵守規則
教育工作者對規則的最終期望是規則能成為孩子們行為的內部參照。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幼兒,相信幼兒,引導幼兒參與游戲規則的制定,加深幼兒對規則的認識與理解,增強其遵守規則的自覺性。如新學期開始時,我們在益智區投放了許多新的操作材料,有些幼兒為了能拿到自己喜歡的玩具,就與同伴發生了爭執,影響了小伙伴間的關系。針對此情況,我組織孩子討論,自己來制訂符合愿望而又不會影響同伴關系的規則。我們從活動場地、材料使用方法、入區人數等方面入手,制定出圖文并茂的益智區活動規則。又如,在游戲娃娃家活動中,剛開始孩子們是漫無目的地各自玩耍,一會兒就覺得沒有意思,于是幾個人湊在一起商量最初的游戲規則:媽媽干什么,娃娃干什么,等。沒一會兒,一個生動有趣的娃娃家活動開始了,孩子們還增加了送寶寶上幼兒園、和寶寶一起做親子游戲等情節,豐富了游戲內容。在游戲中,孩子們自己討論,制定規則,自己解決問題,相互影響,不斷磨合,以自己的方式建構著游戲的過程和規則,激發了幼兒的參與性、創造性。因為規則是孩子們自己制定的,是他們自己想法的表達,就更具約束力,孩子們非常樂意自覺地遵守和維護,其規則意識也得到了提高。
四、讓幼兒參與活動評價,變他律為自律
幼兒正處在由他律向自律轉變的過程中,要讓幼兒學會自律,必須讓幼兒掌握判斷是非的標準。讓幼兒參與活動的評價,以規則來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能有效提高幼兒遵守規則的自覺性。在游戲過程中,除了要定好規則,要求幼兒自覺遵守外,更重要的是在評價環節中強調規則的執行情況,讓幼兒理解遵守規則是保證游戲正常進行的首要條件,學會依據規則來評價游戲的效果。如游戲結束評價時,我請“病人”評選優秀的醫護人員,并要求“病人”說出理由。有的“病人”說:“航航這個大夫好,他很有禮貌,給我檢查身體很細心。”有的“病人”說:“涵涵這個護士好,她輕輕地打針。”還有的“病人”說:“文文護士最熱心,一直在微笑著服務。”……教師及時肯定和表揚了“醫院”中認真負責的工作人員,從而調動其他“醫護人員”工作的積極性。結果發現:幼兒評價內容豐富,對不遵守規則的行為能夠明確指出。可見,讓幼兒參與游戲的評價,可以幫助他們學會克制自己的沖動,在評價他人的過程中也教育了自己,體驗到遵守游戲規則的重要性,從而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
五、體驗自然后果,讓幼兒學會自我控制
“自然后果法”是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在幼兒道德教育方面提出的教育方法。它是指當幼兒有過失行為時,成人不是去人為限制兒童的自由,而是用過失產生的后果去約束兒童,從而使兒童明白其危害,并下決心不再重犯的方法。因此,在組織活動前,我都與小朋友約法三章,如違反規則將受到自然后果的懲罰。如區域活動時,違規者將取消在這個區域玩的資格;玩玩具時不懂得愛惜,則連續一段時間不能玩這個玩具……當然,這些違規條例也是與幼兒一起制定并共同執行的,同時根據具體情況及時調整,目的是讓幼兒學會自我約束、自我控制,更重要的是學會自我管理。例如一天,大家正在建構區認真地建構著各種“飛機”,并欣賞著自己的勞動成果,突然靜靜制作的漂亮“飛機”被飛來的一腳踢得瞬間瓦解。在靜靜的哭泣聲中,偷襲成功的凡凡迅速逃走。面對此種情況,教師可以依據事先與幼兒共同商定的規則,適當讓凡凡體驗一下自己行為所產生的后果。當凡凡再次來到孩子們中間時,靜靜大聲說:“你沒有遵守游戲規則,把別人的東西破壞了,不要你和我們一起玩。”同伴們聽了她的活,沒有一個愿意與凡凡合作。沒有朋友的孤獨讓凡凡嘗到了自己行為產生的不良后果,再次游戲時他學會了自我控制,不再破壞別人的游戲成果了。實踐證明,“體驗自然后果”的方法是培養幼兒規則意識的一個有效的方法,它能幫助幼兒內化規則并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為。
六、長期管理,鞏固幼兒規則意識
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不是在短期內能完成并見效的,它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只有常抓不懈,長期管理,才能日積月累,使幼兒的規則意識得到鞏固。由于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活動中,幼兒常常會因忘記規則而影響了自己或他人的活動。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采用提醒法給予幼兒適當的幫助與提醒,可以是教師對幼兒的提醒,也可以是幼兒對幼兒的提醒。由于幼兒間的提醒,是在完全自由、平等的關系中進行的,往往更容易為幼兒所接受。如在生活區夾珠子游戲中,樂樂因為缺乏耐心,怎么都夾不起來,一生氣就用手去抓。這時,幼兒間別開生面的提醒開始了。“樂樂,你不能用手抓,要用筷子夾。”悅悅提醒他。“我偏不!”樂樂滿不在乎地說。“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不遵守規則是不能參加游戲的!”悅悅大聲說道。“對!你搞破壞,不是好孩子,我們不和你好了。”……周圍的孩子也提醒著。樂樂心虛了,委屈地說:“可是,我不會夾呀!”“我們可以教你呀!”“好吧。”一場糾紛就這樣解決了,孩子們又繼續開心地玩著。為了加強管理,我在班級設立了多種管理員:如圖書管理員、紀律管理員、玩具管理員、衛生管理員等等。我經常讓容易違規的幼兒當管理員,如瑞瑞特別喜歡撕書,常常會把自己喜歡的圖撕下來,于是我和他進行了交談,請他當圖書管理員。他管理圖書時很認真,還提醒別人愛護圖書,逐步改掉了撕書的壞習慣。通過平時持之以恒的管理,幼兒的規則意識得到了鞏固。同時,教師也要及時肯定和表揚幼兒遵守規則的行為,讓幼兒感受并體驗遵守規則的快樂。
總之,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需要幼兒通過游戲及各種活動,多角度、多渠道地進行反復實踐,不斷內化,從而自覺形成良好的社會行為習慣。作為一名幼兒教育者,我們要從熱愛孩子、尊重孩子出發,不斷反思自己,把最適合的留給孩子,為幼兒的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
【作者單位:南京市江寧區東善橋第二幼兒園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