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濤
【摘? 要】 本文從高中歷史教學出發,對討論式教學的應用展開探析。文章先對討論式教學進行闡述,隨后對其應用現狀與策略進行分析和總結,以期為提升課堂效率與學生歷史素養作出貢獻。
【關鍵詞】 高中歷史? 討論式教學? 課堂策略
引言
隨著課改進程愈加深入,新課標需要教學著重對學生調查、思考、實踐等意識進行培養。很多教師以新課標相關理念為導向,將討論教學引入課堂當中。討論時間所占時長逐步提升,特別是對于高中歷史課堂來說,教學涉及較多“問題”,因此應用較為普遍。但同時討論式教學也由于方法單一、策略不科學等問題很難進一步發展。下面便針對上述現象展開分析,并從問答討論式、情境創設、觀點引導等方面總結教學策略。
一、討論式教學基本概述
討論式教學是以討論法為核心設計的一種教學模式,是以教師指導為基礎來引導學生自學、自講的課堂模式。討論式教學秉持了“以生為主”的原則,在重視學生主體性的同時,不會削弱教師主導作用。傳統模式多是教學為核心,學生被動化聽講的模式。而討論式教學則是將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課堂要求進行了融合,依靠討論來進行思想的交流,從而推動學生積極融入教學當中,提升課堂效率。其次,討論式教學是以討論法為核心,同時又融合了其他方式的教學。很多教師對于討論式教學的理解便是“滿堂議”的狀態。其中討論式教學具有綜合性,除了要突出討論法之外,還可適當地加入演示、講解、參觀等諸多環節。最后,討論式教學需要以問題為引導。部分教師組織討論法授課時會提前設計較多問題,但是問題最終變成教師自己解答,很難提升課堂效率。因此討論教學需要明確唯一的中心問題開展,同時還需要以該問題為引導推動課堂發展。
二、討論式教學在高中歷史課堂的應用現狀
1. 討論形式不夠完整,教學效果很難契合預期
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會提出契合教學重點的問題來引導學生討論,但是并沒有針對討論形式加以說明,使得問題表述不夠清晰,課堂效率也很難契合預期。現階段,有的教師組織討論教學時僅關注問題設計的形式與內容,并未留置相匹配的時間供學生思考、交流,因此無法對學生積極性加以調動,即便依靠討論獲得答案也并不深刻。
2. 討論教學有著較強的傳統性
組織討論式教學本質便是對學生相應的發散思維加以培養,但有的教師在組織討論教學方面經驗不足,并且引導學生討論時也欠缺相應的理性思考,因此無法做到適時、有效地指導,討論形式呈現出傳統性。若學生思考存有偏差教師也無法及時應對,使得課堂氛圍過于沉悶,討論活動無法契合預期。
3. 教師過于追求答案的標準性和統一性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適當引入討論的目標便是推動學生觀點向著多元化發展,但是教師卻因應試教育等的影響過于追求答案的標準性和統一性,在學生討論之后便會給出唯一答案。這種方式本質與討論教學背道而馳,課堂效率較低。
三、推動討論教學融于高中歷史課堂的有效策略
1. 積極實施問答討論式教學
教師提問與學生回答是較為常見的課堂形式,同時也對教師能力有著較強的考驗性。若教師沒有在課堂中與學生形成良性的互動關系,問題設計未能突出重點,便很難有效提升教學效果。因此教師需要于課前做好準備,從教學內容出發把握整體思路,明確提問的意義。
比如教師對“抗日戰爭”相關內容進行講授時,該章節涵蓋了諸多內容,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對學習能力、價值觀等進行培養。為防止課堂教學過于枯燥,教師可借助問答討論的形式組織教學,例如,教師可以先提出“九一八事變后,日本開始大規模的侵華戰爭,那么標志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是什么事件?”學生通過閱讀課文便會回答“盧溝橋事變”。隨后教師便可提高問題難度,“將盧溝橋事變和九一八事變進行對比,為什么后者無法成為全面抗戰的開端?”隨后學生便可能以小組或者同桌為單位展開討論,他們可能從日本的軍事方針、國內各黨派的態度等方面進行回答。此時教師需要予以肯定,并且從事件發生順序、歷史橫切面等方面來引導學生進行總結,考慮中華民族都是從哪些方面來進行抗戰的。依靠教師引導學生們便會快速地把握討論方向,從而有效拓展其思維寬度,提升他們對于問題的認知。
2. 依靠情境創設來提升討論效率
為了有效凸顯討論教學的優勢,教師可以從教材內容出發創設相應的情境,將學生置于情境當中提升其探究能力,并深刻地感悟歷史問題。通常情境教學能夠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情境擁有的畫面感優勢能夠增強學生對歷史的感受能力。因此教師必須基于教材內容創設相匹配的情境,增強學生認知。
比如,教師對“新航路的開辟與早期殖民活動”進行講授時,需要讓學生以對理解新航路路線的理解為前提重點對其開辟原因與影響進行分析。教師可依靠多媒體等手段來播放新航路相關的紀錄片,待學生觀看之后再引導其思考開辟路線。此時學生可以自由組合展開討論,對哥倫布航行的行為、歐洲殖民侵略等問題展開討論,以視頻、課文內容為基礎展開分析。教師依靠情境創設能夠帶領學生走進歷史情景當中,推動枯燥的文字向著生動的畫面轉變,豐富課堂教學。
3. 精心準備,引導學生提出多元化的觀點
教師指導對于學生討論而言有著銜接作用,是確保高效討論的關鍵。教師需要善于提問,依靠提問來引導討論。若學生討論很難深入進行時,教師便可借助巧妙點撥來進行引導。教師對討論進行指導時,還應基于學生觀點及其看法引導學生表述理由,切忌因學生觀點有誤便進行否定,否則只能導致學生思維陷入“凝固”狀態,對于學生提出多元化的觀點產生不利影響。
總結
素質教育需要高中歷史對學生發散性思維加以關注,教師需要明確討論式教學的內涵及其在歷史課堂中的應用問題。教師應秉持“以生為主”的原則,以學生認知、興趣等為導向,基于課程內容合理組織討論式教學,從問答討論、情境創設等方面總結教學策略,為強化課堂效率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妍鳳.討論式教學方法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5(12):61.
[2] 吳艷. 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個性的教學實踐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