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長俊 張 瀅 王麗娟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 浙江 杭州 310012
筆者采用中醫學“塞因塞用”治則,治療老年陽虛便秘患者58例,收效良好。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共收集116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8例。對照組中男32例,女26例;年齡66~79歲,平均年齡72.76歲;病程0.5~5年,平均2.53年。觀察組中男35例,女23例,年齡65~80歲,平均年齡73.14歲;病程1~5年,平均2.68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程方面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關于便秘診斷標準為依據。中醫辨證標準:大便或干或不干,皆排出困難,小便清長,面色皓光白,四肢不溫,腹中冷痛,得熱痛減,腰膝冷痛,舌淡、苔白,脈沉遲。屬陽虛之證。
2.1 對照組:乳果糖口服液(10ml/支,生產廠商:荷蘭蘇威制藥有限公司,進口藥品注冊標準JX20020289)每次10ml,每日3次。
2.2 觀察組:內服濟川煎:當歸12g,肉蓯蓉9g,牛膝、澤瀉、升麻各6g,枳殼3g。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1次。同時對患者進行中藥敷臍療法,藥物組成:附子、生姜、肉桂各15g,同大蒜搗敷臍部,每日1次。
兩組患者治療2周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3.1 療效標準:治愈:2天以內排便1次,便質轉潤,解時通暢,短期無復發;好轉:3天以內排便,便質轉潤,排便欠暢;未愈:癥狀無改善[1]。
3.2 治療結果:分述如下。
3.2.1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見表1。
3.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排便情況對比:觀察組治療后在排便間隔時間、每次排便所用時間以及每周排便次數均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排便情況比較
在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已經認識到便秘與脾胃受寒,腸中有熱和腎病有關,如《素問·厥論篇》曰:“太陰之厥,則腹滿肥真脹,后不利。”我們臨床收治患者以老年人居多,筆者觀察發現,老年人便秘以陽虛便秘者為多。由于年老體弱,陽氣衰敗,陽虛則腸道失于溫煦,陰寒內結,便下無力,使排便時間延長,形成便秘[2]。如《景岳全書·秘結》曰:“凡下焦陽虛,則陽氣不行,陽氣不行則不能傳送,而陰凝于下,此陽虛而陰結也。”在治療方面,筆者遵循塞因塞用理論,采用溫陽潤腸為主要治法,方用濟川煎以發揮溫陽益精、潤腸通便的功效。同時還聯合敷臍療法,該療法是將藥物放在神闕穴,研究表明該療法對胃腸道疾病有較好的治療作用[3]。筆者采用以附子、生姜、肉桂為主的溫陽藥物治療,亦是根據塞因塞用理論,以求溫陽通便之效。
臨床觀察結果表明,塞因塞用法治療老年陽虛便秘患者臨床療效顯著,安全性高,值得臨床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