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三門峽市委黨校 河南 三門峽 472000)
目前,對于經濟法責任概念的界定,學術界一直有不同的表述方式。有的學者直接將其表達為一種后果,如“經濟法責任是經濟法主體不正確行使權利或者違反義務時,依法應當承擔的法律后果。”有的學者將其表述為一種代價或義務,如“經濟法責任是指主體因實施了違反經濟法律法規的行為而承擔的由法律固定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義務。”有的學者則將后果表述為責任,如“經濟法責任就是經濟法主體因其進行了違法行為和未能完成經濟義務時,所應承受的處罰的責任。”這些不同的表述都體現了不同的定義思路,但相同點都是一樣的,即都是通過對法律責任這一法理概念為基準,而以此來定義經濟法責任的概念,即是對法律責任概念的套用。
本文認為,依照法理,“代價論”與“后果論”的表述更為準確,更能體現經濟法自身經濟方面的等價交換、自主性等特點。因此,本文將經濟法責任定義為:經濟法責任是是經濟法主體因其違反經濟法義務或者不當行使經濟法權利的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上的不利后果。是經濟法主體因實施了違反經濟法律、法規的行為而承擔的否定性法律后果以及直接基于法律的規定而加于行為人的負擔。
經濟法是同行政法和民商法等具有傳統意義上的法律部門所并列的較為新的法律部門,因為我國經濟法從開始到正式的確立時間才只有20多年,經濟法責任是傳統法律責任形式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并且將傳統的責任形式和相關的內容加以創新,形成具有經濟法特色的一整套的特殊責任制度體制。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經濟法責任從本質上來看是國家對那些違反相關的經濟法義務時,所給予的否定性的評價,國家對相關的責任主體實行一定的抑制或者是強制行為,以便能夠維護相關侵害者的合法利益,使社會經濟秩序與關系能得到恢復的有效手段,所以經濟法責任具有懲罰與補償的雙重效用。
然而,在經濟法的責任之中,占有主體地位的方面還是體現在其懲罰性上,這主要是因為經濟法中所認定的違法行為能夠對社會產生很大的危害性,會使得社會的整個社會的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所以說必須采取更嚴格的法律制度來對其加以規范,進行強制性的制裁,最終達到對行為加以控制,并且保證經濟法的立法目標能夠得到實現。
經濟法責任按照相關原則的要求,責任是和行為所造成的損害程度相適應的,針對不同的違法行為按照其基本型性質和程度的不同可以設定的責任措施是有所區別的。經濟法責任本身所體現出來的綜合性主要是由經濟法中的那些違法行為的多樣性來決定的。經濟法中的違法行為是各種各樣的,其產生社會危害性的程度與性質也是不相同的,對那些違反經濟法的相關行為主要規定了三種主要的形式,這些形式分別是刑事責任、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表現出了多形式的一種特殊性。
經濟法主體,一般是認為凡是能夠參加國家的經濟進行協調的過程之中的多種經濟關系的相關組織或者是個人。經濟法主體的外延范圍是很廣的。經濟法的主體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國家管理的市場主體、市場當中的中介組織和市場主體。經濟法主體中的外延的廣泛性特征,還說明了經濟法責任中的另外的特點,經濟法責任本身的不對稱性。不同的經濟法主體本身的行為不同、法律地位也不同。如果是根據法律責任本身是否具備直接的物質利益來進行進一步劃分的話,可以分為非經濟責任和經濟責任。如果是根據責任的主體來進行劃分的話,經濟法責任可以分為管理主體承擔的責任與被管理主體承擔的責任。
經濟法責任的實現,是指經濟法責任確定后,當事人承擔因此而產生的經濟職責、經濟義務或其他負擔。確保經濟法責任的實現是國家對經濟法律關系進行保護的最為有效的手段,也是實現經濟法的立法目的,保障經濟法有效實施的重要環節。
守法、司法、執法和法律監督是構成我國法律實施機制的四個基本要素。目前,我國經濟法責任實現機制主要還是借用我國民法、行政法和刑法的責任實施機制,其自身還沒有自己獨立的責任實現機制。當前,經濟法違法現象屢禁不止,經濟法責任實現的障礙依然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經濟法的可訴性不強,尤其體現在經濟行政主體的責任實現
從經濟法的屬性、獨立性、責任性質等各方面來看,經濟法可訴性不強是有其客觀原因的。總體而言,市場規制法的可訴性較強,宏觀調控法的可訴性較差。這與宏觀調控法的法律責任大多規定模糊、不具體有很大關系,其次宏觀調控法規定的責任主體大多是經濟行政主體,在現有的政治體制下等多種因素相結合的情況下,追究行政機關的主體總是有重重困難。
2.執行難的問題難以解決
執行難的問題有多方面:首先是當事人的原因,有的當事人對法律認識不夠,不認為不執行法院的判決或裁決也是一種違法行為;有的當事人有執行能力卻故意拖延或抗拒執行。其次是法院自身原因,主要表現是審判與執行相分離,只顧判案,不考慮執行;部分執行人員素質差,法治觀念不強,造成被執行人抵觸執行;最后是社會原因,其主要表現為執行立法不健,法律、法規對執行中的具體做法規定過于原則,甚至有許多疏漏;全社會的執行意識淡薄等。
1.提高經濟法案件的可訴性
經濟法具有其特殊的調整對象和范圍,具有調整對象的廣泛性,很難用一種類似傳統訴訟模式來涵蓋。所以經濟法可訴性在各部門上的各自突破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方案。
首先可建立公益訴訟模式;其次是完善行政訴訟制度;第三可借鑒其他國家經驗,設立專門法庭。
2.提高經濟法的執法力度
首先從當事人角度來說,可以通過在刑法和刑事訴訟法中設置相關內容對其行為進行約束;第二從法院角度來說,嚴格審判制度,加強監督;第三從社會對角度來說,加強法治宣傳,在全社會營造守法的氛圍。
3.完成觀念轉變,創新經濟法責任形式,填補法律空白
在當前的法律狀況下,經濟法想要建立一套自己獨立的責任形式,促進經濟法責任的有效實現,就需要進行思維上的轉變,開拓思路,在延續傳統法律責任的理論基礎上,創新屬于經濟法特有的責任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