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存華
摘 要:鄉土文化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通過回顧鄉土文化現代發展歷程,揭示了鄉村振興、文化振興是鄉土文化的靈魂,特別是鄉土文化在鄉村治理中起的作用。把鄉村建設成“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時候,發揮鄉土文化這種文明靈魂的作用,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鄉土文化;鄉風民俗;鄉村治理;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G127?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2-0024-03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又專門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是我國出臺的第一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年規劃。鄉村振興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達到這一總要求,鄉村振興必須是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和組織振興。其中文化振興是靈魂,當我們說應該把鄉村建設成“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時候,發揮鄉土文化這種文明靈魂的作用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因此,鄉土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一、鄉土文化及其低迷遭遇
鄉土文化又稱鄉土傳統民俗或民俗信仰,英文學術文獻常用“folkbeif”(民間信仰)指稱,“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在民眾中自發產生和傳承的一套神靈崇拜觀念,行為習慣和相應的儀式制度。”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這本書中講到: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是從“泥土”的基礎里長出來的與西方完全不同的特殊社會。在中國農村幾千年的社會歷史,風雨滄桑,鄉土沉淀下來的風俗習慣、價值觀念、民間信仰等對鄉村治理的作用非常大。
鄉土文化的存在方式呈現出一種彌散性狀態,既包括組織化、系統化發展的如節日儀式、祭祀慶典等“民間習俗”,也包括日常生活中零散破碎信仰活動。它在鄉村生活中隨時隨地地反應人們關于社會的基本認知,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入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之中。
鄉土文化、鄉村民俗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在性質上被界定為封建迷信,特別是在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末那段歷史時期,社會運動風起云涌,特別是“文化大革命”那場政治運動構建了一套破四舊立四新的革命話語和社會價值觀體系。鄉土文化、鄉風民俗被冠以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被全盤否定,加以批判和拋棄。凡是一切與鄉土文化相關的東西都認為是封建糟粕和社會流毒被鏟除。在那段歷史時期內鄉土文化所包含的合理內核也被掩蓋和拋棄。鄉土文化遭遇歷史最低迷時期。一些優秀傳統鄉土文化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公知良俗、社會公德被毀棄。人們幾乎進入混沌的道德真空地帶。
二、鄉土文化的涅■重生
千百年來中華大地孕育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示。中華傳統理念已經深入國人心中,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日常自覺和自律。盡管那個時代傳統鄉土環境不復存在,鄉土文化對傳統文化的精髓包容和傳承能力卻很強。雖然經過社會的激蕩和變遷,傳統文化依托鄉土村里、家祠社廟保存延續下來。鄉土文化在社會發展與變革的過程中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體。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改革發展進入了快車道,鄉土文化被人們以“根”和“魂”的視角開始重新審視。在這種尋“根”的前提下,人們開始對鄉土社會的鄉土文化開始回憶、挖掘、傳承。代表著中華文明的中國優秀鄉土文化在浴火重生,一系列烙有家族教化的家祠、村廟,基于年俗、婚俗、喪葬以及民族傳統節日所形成的儀式文化,一些源于祭祀、求偶、慶祝等活動所形成的對歌舞民間藝術成為傳統行為文化;因村落的特殊性,鄉村的聚落、建筑風格、鄉土個性化服飾等固態文化,基于一定的地緣、血緣關系為一定共同目的形成的鄉規民約的制度文化,以圍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傳統理想教育及孝悌、敬畏為主的精神文化都得以傳承與發揚。
人們慢慢體會到民間鄉土文化所蘊涵社會文化現象正是我們日常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人們在勞動、生活中從沒有離開過它們。鄉土文化已經浸潤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它并不全是所謂的落后和迷信。鄉土文化依靠的是面對面的口口相傳,秩序依靠的是宗族禮法,以血緣為紐帶代代相傳,崇尚孝悌。這些,已經是中華民族魂里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公約》,中國也在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運動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正向審視鄉土文化的視角。鄉土文化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重視鄉土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共識。它以“逆襲之勢”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為鄉土文化存續擺脫落后愚昧的污名,彰顯價值空間提供了正當的理據。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自信”的概念。這種文化自信直接來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涵的強大基因,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形成離不開孕育其生長和延續的鄉土文化。正如習總書記強調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不忘本來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地創造。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鄉土文化迎來了對內產生凝聚力、規范力、號召力,對外具有吸引力、競爭力、輻射力的最佳傳承弘揚時期。鄉土文化鳳凰涅■,浴火重生。
三、鄉土文化助力鄉村治理
自古以來鄉土文化就不僅僅以“有形”的方式存在,精神文化、價值觀念這些“無形”的存在才真正是鄉土文化在中華大地代代薪火相傳的根本原因。神像、廟宇、祠堂、儀式這些“有形”的民間“物”的存在只不過是對鄉土文化承載和包含,只是鄉土文化的一種載體和表達。盡管由于外界某些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可能會使一些承載鄉土文化的“有形”物變遷或斷裂,但作為“無形”的鄉土文化卻始終能在社會的激蕩和變遷中得以延續和重生。
當前鄉村的治理是以政府治理為主體的,作為鄉村內生的自身文化資源在鄉村治理中沒有發揮它本身具有的作用。從現代治理理念來看,盡管鄉村社會從傳統走向現代,但其自身所具有的組織機制不應該被遺棄。新的治理系統不應該完全顛覆和拋棄傳統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格局,而應該打造有政府、市場、鄉村社團和其他組織共同參與的良心運行機制。
我國擁有的中華文明實質上也就是我們的農耕文明,鄉村自古至今都是我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護和推動社會發展穩定的重要基礎和力量。在鄉土農村一些與鄉土文化相關聯的社團、祠堂、廟宇兼備著信仰與教化的雙重身份,與鄉土禮俗、家庭禮教、鄉土風情相互動。鄉土文化及其相關聯的宗祠、節日、儀式已深深地嵌入當地鄉村社會結構并內生為一種具有強韌張力與村委會、黨組織、民間組織和團體共同關聯和互動,使鄉土文化在鄉村社會治理中起著重要作用。
特別是當前我國鄉村面臨著荒蕪、萎縮的困境,大量年富力強的勞動力及人才的流失,社會價值觀和道德觀發生嬗變,鄉村社會治理難度加大,因此,要想從根本上走出當前鄉村社會治理困境,振興鄉村,鄉土文化作為現代鄉村公共治理的內生資源,應納入鄉村社會治理分析框架和實踐運作中。
四、如何傳承弘揚鄉土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鄉土文化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鄉土文化與正式制度的目標函數是一致的,發揮鄉土文化的力量可以大大減輕正式制度的執行成本,而且治理的效果往往更明顯;相反,如果鄉土文化與正式制度的目標函數不一致,鄉土文化的力量本身就會成為國家政策執行的一種成本,大大降低正式制度執行效果。現在我們講鄉村振興,顯然文化振興是其應有之義,并被看做鄉村振興的靈魂,我們當然希望這種靈魂是高尚的,是文明的,是有利于社會進步的。那么,如何才能發揮鄉土文化這種文明靈魂作用,不讓其阻礙文明進步呢?
(一)傳承弘揚鄉土文化要有揚棄的態度
鄉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基與源頭,如果鄉土文化得不到尊重與發揚,那就等于我們的民族失去了根。一個民族沒有自己的根基文化,就很難形成凝聚力,社會也就必然成為一盤散沙。因此,我們要注重弘揚鄉土文化,使我們的民族有得以繁衍與發展的精神寄托,這樣才能把大家的力量聚在一起。
然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代在發展,環境在變化,人的視野在拓展、價值觀在變化。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要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傳統鄉土文化中原來合理的東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可能會變得不合時宜,若不加甄別地一概繼承,就會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力量。比如,傳統鄉土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仍然以傳統鄉土文化中的血緣、地緣網絡關系為邊界,凡事分出網絡內外,社會就會失去公平公正。再如,現實中存在的宗族力量的復蘇,好的一面是它具有天然的凝聚力,可以通過這種力量把人聚在一起;不好的一面就是這種聚在一起的力量如果成為社會發展的逆流,就會對社會文明進步帶來摧毀作用。因此,繼承與發揚鄉土文化,需要以“揚棄”的態度,而不是一味以復古為榮,這是當下十分值得重視的問題。
(二)加強城鄉互動促進城鄉文化融合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的主要矛盾已發生變化,發展不平衡是城鄉之間的不平衡,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的不充分。究其原因,則是歷史遺留的二元經濟結構使城鄉要素的單向流動所致。當前講鄉村振興,強調城鄉要素互動,實現城鄉的融合發展,其要素不僅指資金、技術、土地、勞動力的融合,也包括文化的融合,是要素的融合。其實,在現實中,由于城鄉要素主體的價值觀不一樣,生產要素的融合往往顯得十分艱難。工業文明的理性與鄉土文明的感性形成的沖突,讓要素的融合變得貌合而神離。所謂“強扭的瓜不甜”就是這個道理。文化的融合才是要素融合的前提,如果沒有一致的價值觀,要素的融合就很難成功,因此,在鄉土文化繼承與發揚的過程中,要注意城鄉文化的融合,而不是顧此失彼。現在的許多農村都力爭把村落歷史文化挖掘出來,吸引城市人的眼光,賺得人氣,帶來財氣。但鄉土文化的弘揚不能僅僅以此為目的,否則不僅不能把鄉土文化帶入文明,反而會走向庸俗化。我們需要在挖掘鄉土文化過程中,讓城市文化進入鄉村,讓城鄉文化在鄉村相得益彰,實現共同的文明進步。
(三)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夯實鄉土文化傳播基礎
鄉土文化的弘揚本身需要文化,這種文化不能離開鄉村,又不能僅僅依靠農村,這是一對矛盾。這個矛盾的制度基礎,是幾十年來我們的城鄉人才單向流動。農村的才子精英或通過考學,或通過參軍,或通過打工,想盡一切辦法留在城市。然而,這些留在城市的農村精英,由于沒有回流的渠道,一旦取得城市的身份,就永遠固定在城市,身后的故鄉在歲月的侵蝕下日漸模糊,成了記憶中的鄉愁,返鄉建設成了無法實現的夢。然而,在另一邊的農村,要振興鄉土文化,依靠幾經滌蕩留下的村民、婦女、老人和留守兒童不僅沒有財力,也沒有能力為鄉土文化的傳播提供一個更為有利的載體,鄉土文化只能越來越式微。
雖然現在新農村建設搞得熱火朝天,但不可否認城鎮化還是當前社會的主要趨勢。盡管國家這幾年加大了諸如“大學生村官”、“第一書記”、“駐村扶貧”等措施向農村派駐大量的科技人才,進行智力支持,但對鄉村對人才的需求缺口仍然很大,特別是向鄉村派駐人才的過程中存在一些行政性因素,如果缺乏應有的激勵考核機制,就會讓下鄉的知識人才感到身份尷尬,以至視自己為“過客”,而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積極主動性不高。
因此,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實質上是政府、市場、人才、服務相互結合,強制性與內生需求相互結合的制度機制。
參考文獻:
[1]? 李南,趙海越,龍和.“一帶一路”戰略框架下河北省國際物流體系重構的研究[J].鐵路運輸與經濟,2016,(4):14-17.
[2]? 周葉,唐恩斌,游建忠.江西物流業融入“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研究[J].物流技術,2016,(7):1-5.
[3]? 王娟娟.一帶一路經濟區現代物流體系構建[J].中國流通經濟,2016,(3):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