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玲
摘 要:基于馬克思國際貿易原理,對“一帶一路”五周年的實踐進行總結,并分析其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分析結果表明,“一帶一路”有利于國內經濟總量增長,有利于經濟結構優化改善,有利于參與國際市場建設,是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在中國的應用和發展。
關鍵詞:馬克思;“一帶一路”;國際貿易;國內經濟
中圖分類號:F1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4-0062-02
引言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五周年,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倡議至今,“一帶一路”不僅為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新契機,而且作為倡導國和成員國,“一帶一路”也為中國經濟注入了新的推動力,對我國經濟的總量、結構和質量上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在此背景下,本文利用馬克思國際貿易的基本原理分析“一帶一路”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一、理論分析
馬克思通過對前資本主義、空閑社會主義以及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相關的國際貿易理論的批判吸收,在《資本論》中提出了國際貿易相關的觀點,主要包括國際分工、世界市場、國際價值、貿易政策四個部分。
1.國際分工。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開始,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各個國家的對于某產品的生產效率不同導致絕對優勢的存在,各個國家對于某產品生產的機會成本不同導致比較優勢的存在。正是由于各國不同的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國際分工才產生,各國之間出現了要素、貨物、服務的交換,也就是國際貿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通過相互間的貿易,利用他國絕對優勢,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合理化國際分工,從而實現國家經濟的發展。
2.世界市場。商品的流通逐步演變為國際間的貿易合作,工業的發展擴大了市場的范圍,將各國市場連接起來,形成了世界市場。世界市場的形成,一方面可以加強國家間經濟、科技、文化交流,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則可以對國內市場進行補充,擴大貿易范圍。“一帶一路”連接沿線國的貿易合作,擴大了現有世界市場的規模,給沿線國家的貿易合作提供了通暢的渠道,營造出良好的市場環境。
3.國際價值。世界各國生產效率不同,因此同一商品在各國的價值也不同。世界市場中流通的物品不可能以各國不同的水平為標準,而是要有一個統一的計量單位來衡量。在這個條件下,各國商品就產生了國際價值。一個國家對一個商品的生產效率越高,商品的國際價值就越高。各國對于不同的商品生產效率不同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國際貿易銷售出國際價值高的商品來獲得更高的收益。“一帶一路”連接起沿線國家的貿易,降低交易成本,各國商品可以獲得更高的國際價值。
4.貿易政策。貿易政策是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雖然各國的經濟基礎不同,但通過頂層設計可以達到取長補短,將自身優勢的要素輸出去,讓國內需求的要素走進來。自由開放、共同發展的貿易政策在當代已成為絕大多數國家的共識,也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基礎。在此大趨勢下,“一帶一路”推行自由貿易政策,沿線國家共商、共建、共享,優化了國際資源配置,實現了各國間的互利共贏。
二、實證分析
五年來,我國成立絲路基金、促成六大經濟走廊、啟用“中歐班列”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成立自由貿易試驗區,推進第三方市場合作與共建“一帶一路”相結合。國內經濟以“一帶一路”為促增長的新突破口與抓手,在世界市場上不斷提升自身國際分工地位,提高國內商品的國際價值。
1.從總量上看。總量是衡量世界市場規模和商品國際價值的重要體現。五年來,我國和覆蓋亞歐非拉的100多個國家進行貿易合作,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貨物貿易額累計超過5萬億美元,對沿線國家投資超過800億美元。2017年,民營企業與“一帶一路”國家的進出口貿易額為6 199.8億美元,占我國與“一帶一路”國家貿易總額的43%。國有企業進出口總額為2 795.9億美元,較2016年增長24.5%,占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貿易總額的19.4%。外商投資企業和其他企業則分別占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貿易總額的36.6%和1%。“一帶一路”帶來的政策紅利,使得國內企業積極在世界市場尋求貿易合作,加大在世界市場的比重。同時,世界市場的需求,也使得國內企業發展自身生產效率,提高了國內生產率,提升了我國商品的國際價值。
2.從質量上看。經濟質量是我國能夠參與國際分工與世界市場的實力要求。我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一改傳統加工出口貿易,設計采購施工總承包模式的工程輸出比重加大。中國企業在東南亞、西亞地區承包了多個基礎設施建筑工程,擴大了世界市場的范圍,并利用利用核心技術參與國際分工,克服惡劣的地理環境、不同的宗教信仰、嚴苛的環保節能要求等眾多困難,讓我國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我國的加工貿易占比由2012年的34.8%下降至2017年的29%,一般貿易占比由2012年的52%上升至2017年的56.3%。我國經濟不再依靠勞動力推動,進行簡單機械的加工制造,生產沒有技術含量的低附加值產品。我國通過“一帶一路”創新理念、創新技術、創新機制,參與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提升了國內經濟質量。
3.從結構上看。首先,基礎與能源結構。基礎設施與能源是國際分工、世界市場建設的必需品,是國際貿易政策實現的保障。“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為發展中國家,平均基礎設施落后,這也就帶動了我國基礎建設行業“走出去”。中國企業承建了斯里蘭卡最大水庫、印度尼西亞瑪木朱電廠、外高加索地區最長鐵路隧道等,將產業和能力同時向外輸出。一個個成功的案例都顯示出我國找準了自身在國際分工的位置,利用商品的國際價值拓寬世界市場。同時,我國的油氣資源、礦產資源對國外的依存度較高,“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加強了我國和沿線能源國家的合作。俄羅斯西伯利亞—烏拉爾石油化學和天然氣公司就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開始與我國開展石化合作。“一帶一路”的貿易政策滿足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對油氣及其衍生產品的需求,“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優化了我國的基礎與能源結構。其次,區域經濟結構。國內區域經濟是我國參與國際分工,商品在世界市場實現國際價值的內部環境。據最新公布數據,我國各省參與“一帶一路”五年來經濟均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其中,東部沿海地區的廣東、山東、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均為“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度前十名。此外,大數據顯示,西部地區在推進“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方面表現突出,發揮自然風光和人文歷史的優勢發展旅游產業;東北地區的遼寧省設施配套最為完善,這也符合東北農業和重工業發展的需求;海南省則利用島嶼的地理優勢成為全國各省中“一帶一路”建設國內外影響力最強的省份。中西部進出口額增速的逐年增高將會縮小東西部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國內各區域根據自身特點及稟賦,合理化國內分工,優化區域間資源配置,使各區直接或間接參與到世界市場上,并獲取相應國際價值,促進區域經濟共同增長。
結語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是在繼承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發展階段,通過參與國際分工,實現國際價值,推進我國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與建設的實踐。五年來的實踐表明,“一帶一路”促進了國內經濟總量的上升、經濟質量的提高、經濟結構的優化,也是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在中國的成功應用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琳.淺析“一帶一路”倡議下貿易通暢的困境與應對——以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為視角[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4):72-75.
[2]? 國家信息中心“一帶一路”大數據中心,大連瀚文資訊有限公司.“一帶一路”貿易合作大數據報告(2018)[R].2018.
[3]? 國家信息中心“一帶一路”大數據中心.“一帶一路”大數據報告(2018)[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51-79.
[4]?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