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忠
摘 要:我國西部地區在大力發展民生的同時,面臨著生態環境的嚴峻考驗。以我國西部地區民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為研究對象,探討民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協調機制。
關鍵詞:民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西部地區
中圖分類號:F205?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4-0154-03
近年來,西部地區大力發展經濟,整體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明顯好轉,但卻對自然環境、生態資源等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不僅影響了人民正常的工作、生活,而且阻礙了經濟的正常運行。
一、國內外研究述評
19世紀50年代國外開始對經濟、生態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這是由于“二戰”給參戰國帶來了諸多的環境問題,以及戰后這些國家為了恢復國力,大力發展經濟而不顧環境問題造成的。
第一階段,1960年以前,協調只是經濟系統自身的協調;第二階段,1960—1970年,保護環境就意味著放棄發展經濟;第三階段,1970年至今,生態與經濟應該協調發展。Young-Seok Moon(1996)為了了解能源和經濟之間的相關關系運用內生增長模型對二者進行了研究。因為有的地區相對落后而且地理位置偏僻,或者其他不可抗力因素導致數據不完整或者根本收集不到數據,因而對這些地區的研究不能進行。Konstantion Bithas等(1996)提出,在這種情況下,運用專家知識系統對這些地區進行建模分析。70年代初,中國才意識到環境問題。隨著對環境問題的深入了解,中國各個領域的研究人員對生態、經濟協調發展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
從含義方面看,姜子青等(1992)提出,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是共同、持續的意思,并不是說兩者的發展地位是平等的,而是指兩者是相互促進的。張坤等(1999)則提出生態—經濟協調發展只是比較淺層次的發展,人類應該追求更深層次的發展(即社會、生態、經濟等多個方面共同作用下的協調發展)。
從研究方法方面看,中國學者總結前人經驗提出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環境狀況,要運用不同的發展戰略。張坤等(1999)通過構建模型,對經濟發展相對較落后地區進行研究。楊世琦等(2005)以協同發展為基礎,構建了生態—經濟系統協調度函數,并結合協調等級理論,對區域生態—經濟系統進行研究。許振宇等(2007)運用生態足跡理論與協調度結合的方法,對湖南省生態—經濟系統進行評價。于文良等(2009)則運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研究了可持續發展變化趨勢并且分析了影響因素。
二、西部地區生態—經濟系統協調發展能力的實證分析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生態—經濟系統的協調發展能力,所以將數據收集方向分為兩個大的方面:生態環境和經濟。進而選取與生態環境和經濟聯系密切的指標,生態環境指標體系選擇了12個指標,經濟指標體系選擇了12個指標。結合西部地區獨特的區域背景,查詢相關資料,最終確定生態環境系統指標由資源供給、環境污染、環境治理3個方面12個指標構成;經濟系統指標由經濟運行總情、產業結構、居民收入消費、社會發展4個方面12個指標構成。通過主成分分析方法對原始數據處理,可以得到影響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各指標的累計貢獻表。影響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24個指標,得到3個主成分的貢獻率分別為59.833%、18.197%、8.749%,累計貢獻率為86.779%,而86.779%>85%,則說明這3個主成分基本包含了原始數據中的大部分信息,所以可以用這3個主成分來反映西部地區協調發展的現狀。從成分矩陣中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農民人均純收入、社會從業人數、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人均GDP、土地面積、森林覆蓋率、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產業從業人數的變量絕對值系數比較大,因此可以發現第一主成分是反映經濟發展狀況的。第二主成分中第二產業從業人數、降水量、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人均耕地面積、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的變量絕對值系數比較大,因此可以發現第二主成分是反映環境狀況的。第三主成分中第二、三產業占GDP比重的變量絕對值系數相對比較大,因此可以發現第三主成分是大體上是反映產業結構的。計算經濟與生態環境綜合發展水平的具體步驟如下:
步驟1,根據熵值法計算各個指標的權重值。此方法是以原始信息為基礎,通過分析指標間的聯系程度及提供的信息量來得到指標權重的,一定程度上排除了主觀影響因素帶來的偏差。用熵值法計算權重:n和p分別為樣本個數和指標個數。
從圖中可以看出,2005—2015年經濟、環境綜合發展水平大體上都呈明顯的上升狀態。但單就經濟綜合發展水平這條折線而言,2005—2011年以及2012—2015年這兩段時間綜合發展水平折線都是上升趨勢,只有其間的2011—2012這一年綜合發展水平是下降的,說明西部地區的經濟勢頭很不錯,2005—2015年大幅度上升;單就環境綜合發展水平這條折線而言,2005—2008年綜合發展水平折線呈上升趨勢,其后的2008—2015年折線波動次數較多。這說明,人們在保護環境這個問題上持續度是不夠的,還需大力提升環境保護的力度、強度和持續度。
三、結語
從本文圖表可以看出,2005—2015年西部地區經濟—環境系統協調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05年為瀕臨失調;第二階段是2006—2007年為勉強失調;第三階段是2008—2009年為初級協調;第四階段是2010—2014年為中級協調;第五階段是2015年為良好協調??梢钥闯?,這十一年里西部地區經濟—環境系統一直朝著越來越好的協調程度前行。由圖表同樣也可以看出,中級協調階段在朝著良好協調階段發展時經歷了五年時間,而勉強失調階段向著初級協調階段以及初級協調階段向著中級協調階段發展時都只經歷了兩年時間,相比較來說五年算是比較長的時間。這說明,經濟—環境系統在漸漸朝著更好地協調程度發展過程中,當協調程度越來越高時,發展難度就會越來越大,發展速度就會越來越慢,所需時間也會越來越長;反之,當協調程度處在較低階段時,要朝著較高階段發展就相對比較容易,發展速度就會越快,所需時間就會越短。
參考文獻:
[1]? 楊世琦,王國升,高旺盛.區域生態經濟系統協調度評價研究——以湖南省益陽市資陽區為例[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5,(4):299-301.
[2]? 許振宇,賀健林,劉望保.湖南省生態—經濟系統協調發展能力測評——基于生態足跡理論和生態協調度的實證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7,(6):736-738.
[3]? 于文良,王伯鐸,吳良興.陜西省可持續發展能力變化趨勢和影響因素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9,(6):14-18.
[4]? 姜子青,等.協調發展的理論探索[J].環境保護,1992,(1):9-12.
[5]? 張坤,任勇.欠發達地區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9.
[6]? Young-Seok Moon.Productiv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rowth:endogenous growth model an its empirical application[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es,1996,(18):189-200.
[7]? Konstantions Bithas,Peter Nijkamp.Environmental-economic modeling with semantic insufficiency and factual uncertainty[J].Environmental System,1996,(2):167-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