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澤華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以來,已經引起越來越多國家熱烈響應。當前,共建“一帶一路”正在成為我國參與全球開放合作、改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促進全球共同發展繁榮、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一套新的國際合作范式正脫穎而出。
一、“一帶一路”與伙伴關系范式的強化和升華
“一帶一路”建設聚焦經濟發展,依托開放合作,致力于構建互利共贏的國家間新經濟合作范式,大幅提升了中國對外伙伴關系的廣度、深度、穩定性和效能。其對國家間伙伴關系范式的有效提升,是完善全球發展和治理模式、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對傳統結盟安全思維的超越。截至2018年10月,與中國建立伙伴關系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達到了43個,占沿線國家總數的2/3以上。這43個國家中,戰略性關系(指關系表述中包含“戰略”一詞,如戰略協作、戰略合作、戰略等)占到了總數的2/3以上。過去5年來,與中國新建伙伴關系或深化升級伙伴關系的國家達到近40個。可以說,遍布全球的伙伴關系網絡,已經因為共建“一帶一路”而變得越來越“結實耐用”。
共建“一帶一路”之所以得到廣泛支持,反映了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對促和平、謀發展的熱切愿望。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8月27日在出席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周年座談會時強調:“共建‘一帶一路是經濟合作倡議,不是搞地緣政治聯盟或軍事同盟;是開放包容進程,不是要關起門來搞小圈子或者‘中國俱樂部;是不以意識形態劃界,不搞零和游戲,只要各國有意愿,我們都歡迎。”迄今為止,中國與沿線國家貿易總額超過6萬億美元,對沿線國家投資超過800多億美元,為當地創造了24萬多個工作崗位,我國對外投資成為拉動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增長的重要引擎。
然而,在共建“一帶一路”進程中,少數西方國家的一些媒體卻不時發出這樣那樣的噪音、雜音。例如,2016年美國彭博新聞社網刊文稱,中國“一帶一路”計劃是“一個典型的地緣政治事件實例”,其雄心遠超馬歇爾計劃或歐盟東擴。2017年英國《金融時報》的文章則聲稱,“一帶一路”計劃有可能侵占俄羅斯的傳統勢力范圍,因為它的路線會經過很多前蘇聯國家,這里也是俄國歐亞經濟聯盟的地盤。對此,2018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在接受采訪時稱:習近平主席關于“一帶一路”的倡議結合了經濟、人文的部分……是一個有益、重要且有前景的倡議。2018年,習近平主席訪問菲律賓前,少數西方國家高官曾在多個場合提醒菲方“警惕”中國的“債務陷阱”,逼迫菲方“查賬”,對中菲合作項目進行重新評估。菲律賓財政部長多明計斯在重新審視中菲“一帶一路”協議后認為,這是透明的、雙贏的,“至于傷及主權,我看不出它如何會變成這樣”。
中國和菲律賓關系是“一帶一路”合作促成雙邊戰略關系穩定的典型案例。中菲最早于1996年確立面向21世紀的睦鄰互信合作關系,在南海問題上“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達成重要共識和諒解。2005年,兩國領導人確認建立致力于和平與發展的戰略性合作關系。但在2013年菲律賓阿基諾三世政府單方面提出南海仲裁案之后,中菲關系急轉直下。2016年,菲律賓新當選總統杜特爾特下定決心維持對華友好關系。2016—2017年,杜特爾特總統先后兩次訪華并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菲先后在貿易、投資、產能、農業等領域簽署多項合作備忘錄。2018年11月習近平主席訪菲期間,兩國領導人一致同意將兩國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一帶一路”是開放包容進程,不搞封閉排他小圈子,也不做凌駕于人的強買強賣。共建“一帶一路”旨在將中國的發展目標與其他國家的發展藍圖對接,而不是取而代之。按需自愿是中國與參與國共建“一帶一路”的基本宗旨,合作的閥門始終掌握在各參與國自己手中。迄今,“一帶一路”倡議已成功對接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東盟、歐盟、非盟等區域性多邊組織,以及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蒙古國“草原之路”、越南“兩廊一圈”、印尼“全球海洋支點”構想、土耳其“中間走廊”等國別發展計劃。截至2017年年底,累計有8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了100份“一帶一路”合作文件。2018年,“一帶一路”朋友圈繼續擴大,又有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我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簽署文件總數達到140多個。
二、“一帶一路”追求所有國家的合作與共贏
共建“一帶一路”的過程中,中方一直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倡導平等相待,堅持開放包容,實現合作共贏。近年來,中國先后同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等多個國家簽署了“第三方市場合作諒解備忘錄”,放棄低價競爭,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2017年5月,140多個國家、80多個國際組織代表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一帶一路”投下“信任票”和“支持票”。2018年11月,第八屆中歐論壇漢堡峰會期間,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德方對參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很感興趣。
在“一帶一路”框架之下,中國不遺余力地加強與參與國的政策溝通及機制建設,促進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促進貿易往來和投資合作,帶動了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也與這些國家實現了互利共贏。比如,中國和肯尼亞合作的蒙內鐵路是肯尼亞百年來首條新建鐵路,該項目工程總造價38.1億美元,占到了2017年肯尼亞GDP總值的5%,堪稱該國的重大項目。該項目建成以后,不僅顯著降低了肯尼亞及整個東非地區的物流和商業成本,還帶動就業,助力工業化發展,打造出一條讓普通民眾受益的新經濟走廊。據統計,蒙內鐵路的建設推動肯尼亞GDP增長了1.5%,降低了物流成本的40%,為當地帶來超過4.6萬個就業機會。當地社會普遍認為,是中國人幫助肯尼亞創造了“東非奇跡”。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也把“乘坐蒙內鐵路列車”列為向游客推薦的最值得做的20件事之一。
“一帶一路”最終會依靠其合作共贏的新理念贏得參與國的民心,擺脫舊思維的掣肘。據筆者課題組對來自40多個國家的500多名在京留學生的調查,84%的受訪者認為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很好,65%的受訪者認為中國的發展道路值得其他國家學習,72%的受訪者認為“一帶一路”倡議與亞投行將會給本國經濟帶來積極影響。來自印度尼西亞的留學生認為,“高新技術發展正逐漸成為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大力量”。來自阿富汗的留學生說:“希望中國可以承擔起更多的國際責任,通過‘一帶一路這個項目幫助我的國家。”越南網日前刊文稱,不論哪個項目,一旦沾上“中國承建”的標簽,都會被帶著懷疑的眼光和拿著放大鏡來細細審視。這些不顧緣由的抹黑,實際上出于很多人心底先入為主的不良印象,十分扭曲,也非常不公正。
過去幾年,共建“一帶一路”完成了總體布局,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發展的階段邁進。我們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關鍵時刻再加把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推動這項工作不斷走深走實。
(作者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責任編輯:馬建輝 劉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