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科
【摘要】在文學界,反對學習文言文的聲音早已出現,其中也有一些名人和教學者。在這種想法的影響,教師和學生都不能百分之百的投入教學和學習,而且這種枯燥、晦澀、耗時的文言文學習起來也是非常困難。本文將會針對文言文教學中怎樣使用歷史資料來幫助學習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 陳涉世家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4-0151-02
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滲透歷史文化知識,巧用歷史資料,是一種新型的“文史結合”的教學策略。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將語文學科與歷史學科進行交叉和滲透,把握語文與歷史的結合點,恰當運用文史結合,既有利于語文課堂的生動形象,又有利于促進學生情感、個性的健康發展,開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綜合思維。本文中以《陳涉世家》這篇文章為例,講授了如何在文言文教學中巧用歷史資料,做到文史結合。
1.案例背景
文言文由于字詞都比較難懂,它需要對重點字詞進行解釋,之后在疏導整篇文章在講什么。學生對于學習文言文都是存在抵觸心理,在實際教學中,大部分的文言文都是需要背誦的,對于這些學習起來都困難,在加上背誦,很多學生都是敬而遠之。這種情況也是嚴重限制了教學效率。想要提高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首先要重視教學方法的選擇,重視引起學生的興趣為主。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師生表演、朗讀、學生討論等多種新穎的方式來熟悉文言文文章。本文將會針對《陳涉世家》這篇文章進行分析,探討巧用歷史資料進行教學的效果。
2.案例介紹
片段一:
教師:可以讓學生將一些關于秦始皇的內容?(導入)
學生:這時會有學生知道是秦始皇統一了六國,還有學生會說他讓人建筑長城,還有阿房宮。
教學思考和反應:在學習《陳涉世家》這篇文章時,學生肯定會比較出名的秦始皇有所了解,這時教師可以從這個話題進行導入。而且教師可以通過這種導入教學,可以了解學生對秦始皇的了解還是比較模糊的,這時在課堂教學教師就可以適當的補充一些內容。
比如:秦始皇的各種功績,它滅的六國包括:韓、趙、齊、魏、楚、燕。在39歲時統一了六國,建立了以漢族為主的秦王朝。秦始皇有豐功偉績,也要一些不好的行為,比如:銷毀除《秦記》等史書,焚書坑儒等行為,比較嚴重的就是暴政,它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建立很多龐大的工程,比如:長城、阿房宮等。在建設這種工程時花費了很多財力、物力和人力,嚴重引起了人們的不滿。還有就是依法治國的政策,刑罰殘忍,找到了該朝代的人民痛恨等,最終造成了農民起義事件。
從歷史背景,將學生的注意力拉進到陳勝吳廣起義,這樣更容易幫助學生學習,同時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教師在對農民起義的開始、經過和結果進行分析,并對于之后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失敗的原因進行探討。在原因分析的過程中,可以結合歷史上其他著名的農民起義,如黃巾起義、黃巢起義、李自成起義等事例進行對比分析,探討農民起義思想的局限性和失敗的必然性。
片段二:
教師:詢問學生了解陳勝農民起義中的那些任務,可以給大家介紹一下?
學生:會有學生知道吳廣是一個功臣,是他挑起這個事件的;還有學生通過通讀文章會對葛嬰有所了解,是他領導部隊打下了較多的地方,壯大了農民起義的隊伍等。
教師:可以針對吳廣和葛嬰進行分析。首先,吳廣是在陳勝身邊作為“軍師”的存在,為陳勝出謀劃策,葛嬰也是立下很多功勞。根據史料記載,在陳勝還沒有稱王的時候,葛嬰帶著部隊向九江方向前進時,發現了楚國的后裔-襄疆,但是因為一臣不能輔助二主,于是就把襄疆給殺了,在返回到陳縣自后,給陳勝報告了這件事情。但是陳勝因為這件事而懷恨葛嬰,之后找了個借口將其殺死。這也是農民起義中出現的小故事。在陳勝吳廣起義不斷的過關斬將中,其勢力不斷壯大,最后陳勝稱王。
課堂反思:在講述陳勝吳廣起義軍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直到陳勝稱王。可以在學生心中建筑一個起義場景,從而讓學生更加深刻的了解陳勝吳廣起義事情。而且加上介紹一些小故事,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也能擴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對文章思想的了解。
3.案例反思
通過分析《陳涉世家》這個課文,可以看出利用歷史資料來講述文言文,可以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不管是從傳承文化方面,還是延續語言方面,學習文言文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想要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效率,首先就是提高課堂氣氛的活躍性。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文言文教學內容相關的歷史資料,通過人物故事介紹的方式,引起學生對這篇文言文的學習興趣,同時從文章中挖掘更深刻的內涵。
參考文獻:
[1]程寶虔.古代文學教學中的文史結合方法研究[J].理論導刊,2008(5):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