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摘要】聲樂教學過程中,男教師在教授女生時很容易在音準、共鳴和咬字等方面出現問題,這些都源于男女生喉部器官在生理構造上的根本差異。本人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男教師采用假聲進行示范演唱時,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以上問題。本研究隨機選取某高校學前教育24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實驗、問卷以及教學經驗總結等方法發現:(1)男教師運用假聲發聲示范時對女生在音準、發聲效果等方面有顯著效果;(2)假聲示范在情感、力度以及節奏上沒有明顯效果;(3)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真、假聲示范相互結合。
【關鍵詞】假聲示范 聲樂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成都文理學院校級教改項目(項目編號:JGX2016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4-0211-02
一、問題的提出
男教師教男學生,女教師教女學生一直作為主流“規則”廣泛應用在聲樂教學過程中,但隨著相關專業的研究以及高校發展需求,人們也越來也重視“異性效應”在教學中產生的積極作用。但異性間的聲樂教學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男女嗓音生理機能上的本質區別,這將直接影響學生理解和模仿聲音的準確性。由此,所表現出來的是學生不能很快從男教師的示范聲中準確找到音高位置。此外,示范中的共鳴、咬字以及在歌曲的情感處理上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如此說來,異性教學不但沒從形式上帶來教學優勢,反而產生了諸多客觀困難,讓人得不償失。本人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實踐和對比實驗等研究方法發現,男教師采用假聲進行聲樂演唱示范時,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以上問題。
二、研究方法
(一)實驗對象
本研究隨機選取某高校同一年級學前教育專業240名學生為實驗對象,共分成四批次,每批次60人,每批次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每組30人。所有研究對象在實驗前期有過1年集體聲樂學習經驗,且出自同一教師,每批次中的兩組在進行實驗前進行統一聲樂測驗,并根據聲樂測驗結果對兩組同學聲樂演唱能力進行均衡分配。
(二)實驗設計
1.實驗假設:男教師采用假聲示范對女生模仿演唱時的音準、共鳴和情感等方面優于真聲。
2.實驗模式:等組實驗
3.實驗變量
自變量:男教師采用真聲或假聲進行演唱示范
因變量:學生演唱時的音準、共鳴、情感和力度
4.基本程序
設計測驗題目→錄制測驗音頻→學生按水平分組→聽辨錄音→錄制視頻資料→整理數據→分析數據→重復深入
(三)實驗結果
三、結果分析
(一)低聲區真假聲在示范時音準差異不明顯
當男教師在低聲區進行假聲示范時,學生在音準方面獲得4分(含)以上人數比為87.96%,以真聲示范時獲得4分(含)以上人數比為83.49%。雖然假聲在人數比上略占優勢,但優勢并不顯著。且本人在示范過程中發現,在低聲區運用假聲示范時比其他音區難度較大,效果不好。
(二)真聲示范下的中、高低聲區音準偏低嚴重
通過實驗結果可得,在真假聲示范后,學生在低音區的音準上差異并不明顯,但到中、高聲區,真聲示范后的音準偏差人數越來越多,特別是在高音區,音準偏離的人數達到76.15%。
(三)真、假聲示范在偏音走向上呈現各自特點
當學生在模仿教師示范演唱后發生音準偏離的情況呈現如下特點:在低音區進行假聲示范時,學生多容易出現音準偏高;中聲區進行假聲示范時,沒有明顯的偏低偏高特點;高聲區假聲示范時,多出現音準偏低。在真聲示范時,無論是在低聲區或是中、高聲區,學生都容易發生音準偏,且越往高音區行進,其偏離的程度越高,也就意味著音準越差。
(四)從咬字的準確度上看,真聲比假聲更有優勢
在實驗過程中,真聲示范后的同學大部分能直接通過示范,基本準確的掌握示范教師的發音咬字信息;而假聲示范后,較多同學都需要再次聆聽一遍,或者通過詢問獲得具體的發音信息。由此我們初步推斷,在聆聽聲音示范的準確程度上真聲比假聲更有優勢。
(五)假聲示范后學生反應時長較短
反應時長在此指教師在示范發聲后到學生再現示范效果的時間間隔。實驗過程中,真聲示范后學生反應時間超過3秒以上的人數為4.58%,而假聲示范時則僅有2.08%,雖然從數據上看兩者間差異并不是很大,但是在實驗過程中,研究者們明顯感受到真聲示范后的學生更加難以找到和教師同樣音準的音響,有時學生在盡力演唱之前產生了長時間的思考,而有的學生則在不斷的調整和嘗試,甚至唱完后自己也無法判斷出自己的演唱是否準確。由此可見,假聲示范能更加有效的縮短反應時長,使得學生在模仿示范時更加自信,從而達到音準準確。
(六)節奏、力度和情感上沒有明顯差異
在實驗中,分別用真、假聲錄制兩份節奏相同、力度變化相同的音頻給兩組同學進行聽辨,結果表明無論真聲或是假聲示范,對節奏和力度這兩項音樂要素的影響不大。試驗后,又選擇兩首音樂情緒和情感有明顯差異的歌曲讓學生進行聽辨,學生在歌曲情感判斷上差異不大。
(七)學生普遍認為模仿真聲比假聲更容易
在經試驗后的問卷調查顯示,認為真聲難以模仿的同學占19.83%,而認為假聲難以模仿的占27.73%。總體而言,學生普遍認為真聲示范比假聲示范更加容易。在對其原因進行分析統計后顯示,認為產生模仿困難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自身氣息不足”、“確定音高困難”和“唱不上去”三點,其中采用假聲示范后的同學選擇“假聲聲音聽起來比較奇怪”這一選項也比較多,占15.12%。此外,學生選擇真聲示范后 “無法確定音高”的人數比占35.53%,而選擇假聲示范后“無法確定音高”的人數比則占27.73%,從該組數據上看,假聲示范給學生帶來的音準感比真聲示范略有優勢。
四、建議
(一)真、假聲示范相結合
根據教學和實驗對比發現,假聲雖然在中、高聲區能夠提高女聲演唱音準,但并不意味著假聲示范多多益善。因為,假聲雖然是以接近女聲狀態進行的示范,但畢竟其發聲機理和效果都有別于純女聲歌唱狀態。由此建議發聲示范時在低聲區以真聲為主,在中、高聲區可多以假聲為主,在示范歌曲演唱時以真聲為主,在示范某一句的音準和需要尋找共鳴等發聲效果時可多以假聲為主。
(二)中、高聲區進行假聲示范有效提高音準
根據實驗研究可知,真假聲在低聲區進行示范時,對學生的影響并不顯著。而在中、高聲區時,假聲示范對于改善學生音準有明顯優勢。由此建議男教師在對女學生提供示范時,主要集中在中、高聲區,低聲區采用真聲示范即可。
(三)用真聲示范調節咬字
咬字是歌唱的重要環節,一首歌曲中如果咬字出現問題,空有音準和良好的共鳴效果都失去了意義。因此,男教師在示范完整演唱時應以真聲為主,而需要示范某一個字、詞或句子的音準、聲音狀態時,可進行假聲示范。
(四)采用假聲示范引導口腔和頭腔共鳴
假聲示范從演唱效果上看是能夠接近女聲演唱效果的,而這種相似的演唱效果就包含共鳴運的相似性。一般情況下,歌唱共鳴有三大部分,即頭腔、口腔和胸腔。無論男生還是女生,在演唱過程中都離不開這三種共鳴腔體的運用。而男女的區別在于每一部分所占比例多少。男生運用假聲進行歌唱示范實際上多在于演唱過程中帶動喉嚨內部肌肉模仿了女聲在頭腔和口腔上的共鳴,運用比較好的情況下甚至能夠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而胸腔共鳴屬于男生的優勢腔體,女聲在演唱時所占比例較少。需要注意的是,男生進行假聲示范時雖然共鳴腔體發聲了改變,但是其動力系統需要保持和真聲一致。
(五)以“u”和“o”為始的假聲示范
根據教學過程中采用假聲示范的經驗來看,以“u”和“o”母音進行假聲示范對學生學的效果和教師的示范效果更加顯著。從學的角度看,學生在模仿演唱帶有這兩個母音字母時,口腔內部近似中空,上口蓋成打哈欠狀,這對口腔共鳴的建立是比較好的,特別是“u”字,相較于“a、e、i”而言更容易通向頭腔。而從男教師示范的角度來看,雖然這兩個歌唱元音在假聲示范時并不占絕對優勢,但可以通過做大口腔空間,打開牙關等方法出現較好共鳴聲響,由此能讓學生清晰感受到共鳴位置與效果。
(六)關注教學指導語言
歌唱的學習不是單純的模仿,而是教師通過語言、示范等行為讓歌唱器官受到科學訓練的過程。歌唱器官本身是一件看不見的樂器,因此教師的語言在教學過程中就顯得格外重要。特別是在異性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其次,要結合恰當的比喻和夸張手法;再次,要注意輕松的交流氛圍。當然,除此之外,還要積極的配合肢體、表情、眼神等無聲的語言,方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喬新建.假聲漫議[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季刊),2001.
[2]趙曉陽.假聲男高音的鑒別與訓練[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5.
[3]姚宇化.論歌唱教學中的教師語言[J].音樂天地,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