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慧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第十三中學)
“復盤式”評課是以“復述、盤點、評價、再構”的方式,審視、診斷教學目標,回顧、還原教學內容,觀察、品味教學過程,追溯、反思教學方法,分析、評價教學效果,并聚焦、研討學生的學習過程、方式、效果等多個維度,進而提升授課教師和評課教師的教學水平。為了提高校本教研水平,我校對“復盤式”評課進行了深入的探究。經過三個階段的學習,我校形成了“復盤式”評課課堂觀察框架和課堂評價表。
2014年,我有幸參加了“全國首屆洋思有效課堂教學大賽”,課題是七年級第四章“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項”。剛拿到課題時,所有的老師都認為這一課時的內容太過簡單,讓學生記住“移項要變號”就行了。經過“復盤式”評課,我們才發現這一課要挖掘的知識點有很多。
時間:2014年11月17日。
地點:江蘇省徐州市第十三中學錄播教室。
參加人員:三個年級的數學教師。
執教課題: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項。
為了確保還原課堂的真實性,我的課是在錄播教室里完成的。在復述這個環節,我們通過視頻回放,回顧上課真實情境,完成“復盤式”課堂評價表。課堂評價表有四個維度:教學目標、教師教的活動、學生學的活動、學習效果。首先出示的是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教學目標必須以課程標準為依據,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要做到明確、具體、可操作。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有理數和整式運算的綜合運用,也是今后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一元一次不等式(組)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礎。解方程的過程中蘊涵著非常重要的數學思想——轉化思想。教師教的活動和學生學的活動,由我和其他老師通過觀看視頻梳理出來并填寫;學習效果在學生課堂小結時,通過組內交流、組長記錄,最后匯總填寫。如表1所示。
在復盤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相比傳統評課,“復盤式”評課基于事實,有理有據,關注學生的參與度和自主學習能力,關注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為下一步的全面盤點打好堅實的基礎。
對照課堂評價表里所填寫的內容,我發現:本以為經過反復鉆研教材,教學過程應該比較順利,教學內容學生容易接受。但事實是,學生在經過自學后,不知道移項的依據是什么,全班45人,竟無一人答對。在學生解題的過程中,由于我沒有設計移項時要將未知項移動到什么位置,怎樣寫不容易出錯,導致部分學生出現了這樣的錯誤:由x+2=7-4x,移項得4x-x=7-2。對于“知者加速”中的解方程1),本意是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有題可做,結果因為沒有學到解含有括號的一元一次方程而導致學生不知如何下手。通過把教師教的活動、學生學的活動、學習效果和教學目標連線發現,有的教學內容有目標但未能很好體現,有的教學內容目標缺失,有的教學內容目標需要調整……經過分析診斷,問題一目了然。這樣的盤點,能夠幫助老師明確自己要教什么、教了什么,明確自己的學生要學什么、學會了什么。
表1課堂評價表
評價是為了集合所有人的智慧,把一節課變成精品課。因此,有效的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傳統的評課往往重評輕議無研討,表現在錯誤地將“評判上課教師的教學水平”當作聽評課的目的——執教教師精心準備,力求在“這節課”中表現得最好;評課教師也只關注“這節課”中執教教師的展示與表現,并據此對課的好壞下結論,對教師的教學水平高下作判斷。由于要做判斷、下鑒定,評課教師常常要面面俱到地綜合分析“這節課”各方面的情況,再指出教學的優點和不足。而具體到評判的每個方面,則如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很難突出重點。至于被評教師是否認同和接受評判,教學中的問題如何得到改進,則很少有人關注。被評教師“或是選擇亦步亦趨地跟隨,選擇毫無質疑地虔誠匍匐,習慣性地、‘條件反射’般地接受評課者的‘有效經驗’來試圖解釋、克服或改進自己的課堂;或是在上課理念與評課理念的激烈沖突中,困頓了、迷失了,漸漸的,缺乏基于自身特點的對‘課堂教研’的深度拷問與個性反思,沒有了自己的思考”。鐘啟泉教授論及教學時指出:“學科教學是一種‘對話學習’和‘修煉學習’的過程,這里的‘對話學習’是指通過與他人的溝通,展開探究對象意義的學習;‘修煉學習’則是指追求自我完善的行為。”鐘先生所說的“對話”與“修煉”實際上也是學生的發展。把學生發展作為課堂評價的核心,就需要我們充分考慮學生的變化。所以我們要從學生學習、教師助學、課程性質、課堂文化四個維度進行課堂觀察,再從教學目標、教師教的活動、學生學的活動、學習效果四個維度進行評價。
經過復述、盤點、評價,重新進行教學設計,再上課,再“復盤”,就會打造出越來越多的精品課,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在所有老師的共同努力下,本節課在“全國首屆洋思有效課堂教學大賽”中獲得一等獎。
“復盤式”評課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一種有效的研修活動。我們將在這條路上不斷探索,打造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