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湘,儲紅梅
急性心肌梗死已成為威脅中老年群體的常見危險性疾病[1]。急性心肌梗死經一般對癥治療,能使病人病情趨向于穩定,但處于恢復期病人仍會出現病情復發的可能[2]。經歷病情兇險期后,勢必對病人個體的生理及心理造成沖擊,影響其對疾病及自身狀況的適應性。所謂個體的適應是指個體面對某項外界刺激源后,所做出的應對模式,包括自我概念的形成以及角色的自我行為表現,這些均會進一步成為新的刺激源,促使個體做出進一步的行為反饋[3]。良好的適應能力,能保證機體進行有效的自我調理,從而敦促個體的軀體功能、心理水平及社會功能均向著積極和正面的方向發展;而消極的適應能力,則會導致個體出現自暴自棄的表現,更有甚者,會誘發其出現消極應對模式,削弱自身對醫囑行為的配合力[4]。在該契機下,美國護理學界專家羅伊提出了適應理論,該理論強調個體實則是包含生理、心理和社會屬性在內的完整體,通過正面的介入干預,能幫助其產生積極和良好的自我概念,并減輕個體的心理應激,且能改善其生理不適感,更好地適應疾病狀態[5]。本次調研的目的乃在于進一步驗證及探究該項干預模式所產生的臨床成效。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南通大學附屬海安醫院在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42例處于恢復期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作為對照組;選取該院在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42例處于恢復期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作為研究組。
納入標準:經心電圖及超聲心動圖檢查,符合以下任意2項即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6]:①血清心肌損傷標志物濃度發生變化;②存在缺血性胸痛史;③心電圖呈現動態演變;經血生化指標顯示肌鈣蛋白超正常水平上限;精神狀況良好;言語交流能力正常;病人及其近親屬均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存在乙醇依賴;伴有智力水平障礙;精神異常;合并其他肝、腎、腦等嚴重臟器疾病;拒絕配合此研究。
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兩組的基線數據資料經統計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肌梗死病人的基線數據資料比較
1.2方法
1.2.1對照組 本組予以傳統護理干預。由責任護士向病人講授有關疾病進展、轉歸及預后方面的知識框架;密切觀察病人病情動態進展,必要時向醫生報道,遵醫囑予以藥物干預;根據病人所喜愛的飲食口感,指導其攝入富含維生素和優質蛋白質的食物。
1.2.2研究組 本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羅伊適應模式。①一級剖析:全方位地收集病人資料和信息,從而對其具體表現的行為開展評估。資料內容囊括病人的生理健康狀況、自我角色概念界定、對周邊群體的依賴性等方面,借此對病人的適應行為開展全面評估和判斷,以了解其當前行為是無效性反應抑或是適應性反應。②二級剖析:對可能影響病人行為表現的內容開展評估,對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類處理,主要在于對主要刺激源、次要刺激源及特有刺激源等開展多維度分析。主要刺激源是指個體直接面對某類事件的影響因素,即作為病人個體本身實則由健康人因病情所致轉變為“病人”。次要刺激源是指對主要刺激源所致的行為產生影響的因素。由于病人伴發疾病后,存在疾病對個體的生理及社會功能造成限制,使其需面對全新的群體,會使其原先的生活習慣出現變化。③應根據具體的臨床剖析,對病人的生理健康狀況、自我角色概念界定、對周邊群體的依賴性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分析,進而做出具體的護理診斷。④擬定具體目標:分析病人應對疾病時,哪些屬于無效的反應,哪些屬于適應性反應。在與病人溝通協商的基礎上,確立具體的適應性反應的目標。⑤實施具體措施:依照羅伊適應模式的原則,對主要刺激源、次要刺激源和特有刺激源等予以對應的護理干預。⑥效果評估:通過護理程序對上述各個環節和流程開展進一步效果評價。
1.3觀察項目①利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兩組病人在干預前及干預后第14天的軀體功能進行評價。得分越低,則表明其軀體功能越佳。②利用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對兩組病人在干預前及干預后第14天的社會功能進行評價。得分越低,則表明其社會功能越佳。③采用南通大學附屬海安醫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對兩組病人滿意度進行評價。
1.4統計學方法將數據導入SPSS 22.0軟件中進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的組間比較予以成組t檢驗,計數資料予以χ2檢驗。將P<0.05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病人不同時間節點的軀體功能對比研究組干預后的各項軀體功能維度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兩組病人不同時間節點的社會功能對比研究組干預后的社會功能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兩組病人護理滿意度情況對比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供應心臟的大動脈發生粥樣硬化,從而影響血管支配心肌的營養及血供,導致疾病發生及進入急性發作狀態。近年來心肌梗死呈年輕化態勢[7]。雖然當前由于各項診療手段的更新,使得該病的診斷率及急性發作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病情易反復發作而備受關注[8]。病人的內在訴求將保證自己的生存時間得以延長,且有一個較為舒適的身心狀態。然而,病人的存活狀況除與其當前生理功能、年齡及梗死部位等因素有關外,還與病人在病情恢復階段所接受到的護理服務呈正性關聯[9]。當前護理模式已從原先的傳統護理及責任護理開始轉變,為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美國護理教育學者羅伊提出了適應理論模型[10]。她強調個體的適應水平決定其自身的生活質量,通過調動其有效的適應行為能提高個體的適應能力,從而促進個體精神面貌狀況的恢復以及健康的促進。

表2 兩組心肌梗死病人不同時間節點的軀體功能對比/(分,

表3 兩組心肌梗死病人不同時間節點的社會功能對比/(分,

表4 兩組心肌梗死病人護理滿意度情況對比
注:a示兩組比較,采用校正χ2檢驗,χ2=6.098,P<0.05
本次調研發現,研究組病人干預后的軀體功能各維度及社會功能得分均低于對照組,表明羅伊適應模式有助于改善病人的軀體功能及社會功能。羅伊適應模式的流程涉及資料的收集、信息的分析、適應性問題的確定,以及逐項分析主要刺激源、次要刺激源和特有刺激源,并對每個刺激源開展控制性處理,以保證病人逐步適應疾病狀態,保證身心的相對舒適度[11]。首先,對病人予以一級剖析時,在全方位收集信息資料的基礎上,了解病人的角色定位水平、生理功能狀態以及自我概念界定,從而使其架構起特有的行為模式,這稱之為行為評估。另外,在評估過程中,護士需對病人個體所做出的行為反應進行特性界定,包括該項行為是否屬于適應性表現,對健康助益有無幫助[12]。借助信息資料的收集和評估,能幫助病人重新進行自我審視,了解自我概念,并對當前的個體形象有進一步具體化的認知,以減緩自身角色沖突,步入新的角色體驗,提高個體適應性[13]。其次,在開展二級剖析時,需對3種不同來源的刺激源進行二次評估,包括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14]。該過程需全面關注護理措施的優先次序,根據護理內容對個體成長、生存的影響予以不同級別的考慮,并做出相應級別的護理診斷和行為干預,從而提高病人正面和積極的輸出性行為,避免角色剝離事件的發生。進而促進個體自身的軀體及社會功能舒適[15]。最后,在開展護理干預措施過程中,應全面控制各個刺激源因素,并擴充病人原有的適應范圍,以此來提升個體的照護目標。對適應能力開展評估的宗旨在于評價護理干預的有效性。通過評價,能保證各個護理環節形成閉環,以達成一級評估和二級評估之間的關聯性,最終完成預期照護目標[16]。對評價效果不佳者,應整合現有護理計劃,使護理干預趨向于滿足個體化的需求。伴隨著羅伊適應模式的落實,可提高個體的適應水平,使病人在獨自面對各項刺激源時,做出與其相適應的反應,對其軀體功能和社會功能的改善大有助益。
總而言之,將羅伊適應模式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能提高病人對刺激源的適應水平,改善機體的軀體及社會功能,提高身心舒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