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金興,李雪霞,李延鑫,曹亞冰,陳要起,陳洪波,齊麗平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PCI)是目前臨床上廣泛用以治療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的手段之一,且隨著近年來醫(y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PCI的適應證逐漸擴展,已成為臨床上治療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首選方案[1]。而PCI圍手術期以及術后的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療在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其中比伐盧定與普通肝素是目前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兩種抗凝藥物,但迄今為止臨床上對兩種藥物應用于PCI中的效果尚且存在一定爭議[3]。鑒于此,筆者通過研究比伐盧定對行PCI治療病人療效及心肌梗死溶栓試驗(TIMI)、心肌灌注評分(TMPG)、心臟主要不良事件(MACE)的影響并進行分析,目的在于為臨床治療PCI術后提供一種最佳的抗凝治療方式。現(xiàn)作如下報告。
1.1一般資料選擇自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于邢臺市第三醫(yī)院行PCI治療的病人100例。納入標準[4]:(1)均經冠狀動脈造影診斷確診為ACS,且均行PCI術治療;(2)臨床病歷資料完善;(3)不合并惡性腫瘤者。排除標準:(1)對本研究所用藥物存在明確禁忌證者;(2)合并凝血功能障礙、出血性卒中以及惡性腫瘤者;(3)入院前6個月內有中風或短暫性缺血發(fā)作者;(4)伴有肝、腎等臟器功能嚴重障礙者;(5)預計生存期<1年者。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其中觀察組男性病人27例,女性病人23例;年齡范圍為33~72歲,年齡(61.6±3.5)歲;體質量范圍為57.8~82.5 kg,體質量(70.2±7.5) kg;合并基礎疾病:糖尿病13例,高血壓病29例。對照組男性病人26例,女性病人24例;年齡范圍為34~74歲,年齡(61.8±3.6)歲;體質量范圍為57.9~82.8 kg,體質量(70.4±7.6) kg;合并基礎疾病:糖尿病14例,高血壓病27例。兩組性別、年齡、體質量以及合并疾病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世界醫(yī)學協(xié)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并且兩組病人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研究方法對照組病人在PCI術后予以普通肝素治療,即快速靜脈注射肝素鈉(江蘇萬邦生化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50120)100 IU/kg,隨后持續(xù)推注維持活化凝血時間于200~250 s。觀察組病人則在PCI術后予以比伐盧定(江蘇豪森藥業(yè)月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52004)治療,即病人PCI術前行靜脈注射,劑量為0.75 mg/kg,加入生理鹽水稀釋至5 mg/mL,隨后以1.75 mg·kg-1·h-1的注射速率持續(xù)泵入至手術結束。術后再以0.2 mg·kg-1·h-1的注射速率泵入,注射時間主要根據(jù)病人具體病情制定,但不超過4 h。兩組術后常規(guī)給予氯吡格雷或硝酸酯類藥物治療。
1.3觀察指標兩組病人均進行為期30 d的隨訪,比較兩組治療后TIMIⅢ級發(fā)生率、TMPG≥Ⅱ級發(fā)生率,治療30 d后MACE發(fā)生情況與再出血情況,治療前后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變化情況。其中MACE主要包括腦卒中、心肌梗死、再次血管重建以及死亡。出血事件主要包括輕度出血、中/重度出血以及腦出血[5-6]。血清IL-6、hs-CRP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進行檢測,有關的操作均按照試劑盒內的說明書步驟進行。

2.1兩組病人TIMIⅢ級發(fā)生率、TMPG≥Ⅱ級發(fā)生率情況對比觀察組TIMIⅢ級發(fā)生率、TMPG≥Ⅱ級發(fā)生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病人TIMIⅢ級發(fā)生率、TMPG≥Ⅱ級發(fā)生率情況對比/例(%)
2.2治療30d后兩組病人MACE發(fā)生情況對比觀察組MACE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治療30 d后兩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病人MACE發(fā)生情況對比/例(%)
2.3兩組出血事件發(fā)生情況對比觀察組出血事件發(fā)生率為6.00%(3/5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0%(10/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出血事件發(fā)生情況對比/例(%)
2.4兩組血清IL-6及hs-CRP水平對比治療后觀察組病人血清IL-6、hs-CRP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血清IL-6及hs-CRP水平對比
臨床上,PCI術是目前臨床上治療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以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等一系列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主要方式[7-8]。該治療方式具有開通梗死相關血管,恢復心肌血流灌注以及縮小心肌梗死面積的作用,從而有效挽救病人的左心室功能,改善預后[9-10]。但有研究報道證實,PCI術治療過程中易增加病人血管壁損傷以及動脈斑塊破裂的風險,從而導致內皮下的成分暴露在血液中,進一步促進血栓的形成,最終致使血管發(fā)生急性閉塞,對病人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11-12]。由此,在PCI圍手術期以及術后予以合理有效的抗凝以及抗血小板治療顯得尤為重要。目前,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的PCI術后抗凝藥物主要包括普通肝素與比伐盧定[13-14]。上述兩種抗凝藥物各有優(yōu)劣,應用于臨床上的效果尚且存在爭議。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TIMIⅢ級發(fā)生率、TMPG≥Ⅱ級發(fā)生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這表明了比伐盧定應用PCI中治療病人的療效顯著。其中主要原因在于[15-16]:比伐盧定可與凝血酶Ⅱa直接結合,并對其活性進行抑制;與此同時,比伐盧定可與游離型或結合型的凝血酶催化位點及底物識別位點特異性結合,對凝血酶具有較高的特異性,而普通肝素只能和凝血酶的底物識別相結合,因此比伐盧定也具有較好的抗凝效果。此外,治療30 d后觀察組病人MACE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出血事件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這符合郭文波等[17-18]的研究報道,表明了比伐盧定應用于PCI術治療病人中可顯著降低MACE發(fā)生率以及出血事件發(fā)生率,具有較好的安全性。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比伐盧定主要是通過腎臟代謝,具有較短的半衰期,因此其抗凝作用具有短暫、可逆的特點。而在藥理以及藥代動力學上相比肝素具有顯著的優(yōu)勢,有效克服了普通肝素治療窗較窄、出血發(fā)生率較高以及易引發(fā)血小板減少癥等局限性。另外,治療后觀察組病人血清IL-6、hs-CRP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這表明了比伐盧定可有效減輕PCI治療病人的炎癥反應。分析原因,筆者認為比伐盧定對血管內皮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最終減少了機體內炎癥因子的釋放,并使IL-6、hs-CRP水平明顯下降[19-20]。此外,比伐盧定具有價格昂貴以及急性支架內血栓增加的風險,雖然目前臨床上已有研究報道認為延時注射比伐盧定可有效降低急性支架內血栓的概率,但仍需大量的研究進行驗證。
綜上所述,比伐盧定治療經PCI治療病人的效果明顯,有利于降低MACE與再出血事件發(fā)生率,同時有效減輕炎癥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