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班江·吐爾遜,買買提吐爾洪·吐爾遜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個日益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其發病率和患病率不斷上升,盡管近幾十年來在治療心力衰竭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病死率仍然很高。心衰的結果是高度可變的,已確定的風險標志物,如紐約心臟協會功能分級、治療、實驗室變量和左心室射血分數不能完全解釋心衰病人的病死率風險,也不能估計個體的預后[1]。作為心肌細胞損傷的特異性標志物高敏肌鈣蛋白T(high sensitivity cardiac T,Hs-cTnT)可能與病人的治療及預后較差有關,可能有助于準確識別高危病人,是進行強化監測或積極治療的先決條件。另外,另有研究[2-3]表明,心力衰竭病人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與血管功能及預后相關。本研究旨在探討血清HDL-C、Hs-cTnT水平的測定對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臨床意義。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2月至2016年6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人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診斷標準[4];②年齡38~80歲;③既往心力衰竭病史超過6個月,采用常規藥物治療者。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各種心臟疾病病人;②合并嚴重臟器疾病病人;③1月內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或冠狀動脈搭橋術者;④合并炎癥性疾病病人。
本次參與試驗的病人均知情同意,且本研究已獲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審批文號:2013—0025)。本研究共納入200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慢性心衰組,n=200),根據美國心臟病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對其進行進一步劃分。另選取同期入院體檢的86例健康人群對照組。各組間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四組受試者一般資料比較
1.2方法
1.2.1血清HDL-C、Hs-cTnT水平的檢測 受試者各取4 mL靜脈血,3 000 r/min轉速離心10 min,隨后分離血清測定。采用全自動生化檢測儀(羅氏公司,型號:Cobas-6000)測定血清HDL-C水平;血清Hs-cTnT水平采用電化學發光全自動免疫分析儀(羅氏公司,型號:Elecsys 2010)進行檢測,操作步驟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2.2左室射血分數(LVEF)的測定 入院次日,LVEF值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測定。
1.3觀察指標比較四組受試者血清HDL-C、Hs-cTnT水平,采用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病人心功能分級、LVEF與血清HDL-C、Hs-cTnT水平的相關性。
1.4質量控制①采取隊列研究的方法,確保各組基線資料一致;②統一各項指標的檢測方法,檢測步驟均按照標準操作規程進行;③LVEF測定及結果判讀均由同一位經驗豐富的超聲醫師進行;④對全部資料、數據進行整理、檢查、審核,確保數據真實、可靠。

2.1四組受試者血清HDL-C、Hs-cTnT水平比較慢性心衰組病人血清HDL-C(0.98±0.64)mmol/L低于健康對照組(1.59±0.58)mmol/L(t=7.256,P<0.001),血清Hs-cTnT(0.34±0.12)ng/mL高于健康對照組(0.04±0.02)ng/mL(t=8.978,P<0.001)。
2.2不同亞組病人間血清HDL-C、Hs-cTnT水平比較慢性心衰組病人血清HDL-C水平、LVEF由低到高依次為Ⅳ級、Ⅲ級、Ⅱ級;而血清Hs-cTnT水平由高到低依次為Ⅳ級、Ⅲ級、Ⅱ級。不同心功能分級病人間病人血清HDL-C、Hs-cTnT水平及LVEF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四組受試者血清HDL-C、Hs-cTnT水平的比較
注:與健康對照組比較,aP<0.05;與心功能Ⅱ級比較,bP<0.05;與心功能Ⅲ級比較,cP<0.05
2.3慢性心衰組病人血清HDL-C、Hs-cTnT水平與有關指標的關系Spearman相關分析顯示,慢性心衰組病人血清HDL-C水平與心功能分級呈負相關(rs=-0.483,P=0.000),與LVEF呈正相關(rs=0.221,P=0.002);血清Hs-cTnT水平與心功能分級呈正相關(rs=0.693,P=0.000),與LVEF呈負相關(rs=-0.433,P=0.000);慢性心衰組病人血清HDL-C水平與血清Hs-cTnT水平呈負相關(rs=-0.284,P=0.000)。
心力衰竭被認為是現代世界的一種流行病,影響了大約1%~2%的成年人口。它是一種多因素的系統性疾病,在心臟損傷后,結構、神經體液、細胞和分子機制被激活,并作為維持生理功能的網絡。這些協調、復雜的過程會導致過多的容量超載、增加交感神經活動、循環再分配,并導致不同的、平行的臨床體征和癥狀。
慢性心力衰竭屬于復雜的疾病,其診斷是基于醫生對病人的身體檢查,以及包括充血和/或器官灌注不足等癥狀在內的病史,它被定義為心臟無法提供外周器官所需的氧氣,對身體所有系統造成負面影響。考慮到由于心血管疾病的醫療治療進展,人口平均年齡正在上升,預計未來幾年診斷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人數量將增加,疲勞和不耐運動是冠心病病人最明顯的臨床表現,其他常見共病包括抑郁和焦慮等[5-8],導致病人生活質量下降,社會經濟成本極高。
因此,對于慢性心力衰竭,除診斷和治療外,還應通過治療風險因素或識別和跟蹤風險組來更好地預防心力衰竭。
肌鈣蛋白是由三種調節蛋白(肌鈣蛋白C、I和T)組成的復合物,在心肌收縮過程中,肌鈣蛋白C、I和T是必不可少的,并在心肌細胞被提取時釋放。cTnT是一種30-35kDa的蛋白質,屬于肌鈣蛋白的重要的亞單位之一,它將肌鈣蛋白復合物與肌球蛋白和肌動蛋白結合,作為支架并使細絲保持接觸。cTnT的N端結合原肌球蛋白,而C端結合剩余的肌鈣蛋白復合物。編碼心臟腫瘤壞死因子的人類腫瘤壞死因子2基因位于1號染色體上,并交替剪接,形成四種不同的亞型。TNNT2的差異剪接是發育調節的,其中亞型1、2和4主要在人類胎兒心臟中表達,亞型3在成人心臟中表達。因此,一些亞型只存在于特定的發育階段。有趣的是,心衰病人的胎兒亞型在mRNA和蛋白質水平上重新表達。cTnT水平與人類心肌病有關,并作為常染色體顯性性狀遺傳。cTnT很早就觀察到增加,甚至在釋放后14 d也能檢測到。新的檢測指標具有更高的靈敏度,被稱為Hs-cTnT[9-11]。本研究中慢性心衰病人血清Hs-cTnT水平升高,再次證實Hs-cTnT是亞臨床心肌損傷的標志,目前其檢測已被用于無癥狀個體的風險分層。
長期以來,脂蛋白一直被認為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最大危險因素之一,尤其是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12]。許多支持脂蛋白副作用的證據來自觀察研究,其中高水平的LDL-C和低水平的HDL-C與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相關[13-14]。Gu X等[15]研究也顯示,低水平的HDL-C為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影響因素之一[16]。本研究中,慢性心衰組受試者血清HDL-C水平低于健康對照組,且不同心功能分級亞組病人間差異顯著;Spearma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慢性心衰病人血清HDL-C水平與其心功能分級呈負相關,與Hs-cTnT水平及LVEF呈正相關,推斷這是由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下降,心輸出量降低,病人中心靜脈壓升高,引起胃腸道淤血,故而降低了其脂質的攝入、合成與吸收;此外,由于多數心力衰竭病人存在代謝功能障礙,血脂代謝紊亂,因此血清HDL-C水平較低;隨著病人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代謝障礙逐漸嚴重,血清HDL-C水平則相應降低[17]。
綜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病人HDL-C水平降低、Hs-cTnT水平增高,且其血清水平與病人心功能狀態顯著相關,提示通過測定血清HDL、Hs-cTnT水平有利于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預防、治療及預后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