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成,馮俊,孫召金,黃海濤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種心臟病病程的終末階段。雖然新型治療心力衰竭的藥物不斷研發[包括新近出現的LCZ696,血管緊張素Ⅱ受體和腦啡肽酶(neprilysin)的雙重抑制劑],可以部分緩解心衰癥狀及改善預后,提高生存率,但CHF的病死率仍然很高[1]。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RT)作為CHF器械治療的方法之一,運用于臨床已數十年,多項大規模隨機對照試驗已證實其療效和安全性[2-4],目前已成為CHF非藥物治療方法的基石[5]。筆者試就六安市人民醫院CRT治療的小樣本結果進行臨床療效分析。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6月至2017年7月入住六安市人民醫院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22 例,其中男 16例,女 6 例。年齡范圍為46~74 歲,年齡 (63.13±8.68)歲。病程范圍為 6~96個月,病程27(12,75)個月。擴張型心肌病伴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20例,冠心病伴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行雙腔起搏器植入術后升級2例,均符合CRT手術指征(表1)。
1.2方法22 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入院后 ①術前優化心衰藥物治療,完善術前檢查,包括心電圖(HR,QRS波寬度)、心臟超聲[左室舒張末內徑(LVEDD)、左室收縮末內徑(LVESD)、左心房內徑(LA)、二尖瓣返流(MR)、肺動脈收縮壓(PASP)、左室射血分數(LVEF)]、生化常規化驗及BNP(腦鈉肽)測定(Cr,K+,Na+,BNP)。②調整心功能穩定及身體狀態較佳時期進行手術。常規選擇左鎖骨下徑路,常規進行冠狀靜脈造影,根據冠狀靜脈分布狀況,盡可能選擇左室側后靜脈為靶靜脈。③經起搏器優化程控后測量術后QRS波寬度。④術前評估NYHA心功能分級,測定6 min步行距離。⑤術后3個月隨訪時復查以上心功能、心電圖、心臟超聲及血檢驗指標。本研究獲六安市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院字〔2013〕10號],病人或近親屬對研究方案簽署知情同意書。
1.3評估指標

表1 慢性心力衰竭22例基本臨床特征
注:BNP為腦鈉肽;LVEDD為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F為左室射血分數; MR為二尖瓣返流;LA為左房內徑;PASP為肺動脈收縮壓;ACEI/ARBs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
1.3.1心功能指標 由于大部分病人入院時存在較重心功能不全癥狀,在入院初期即行6 min步行試驗有發生心血管意外的潛在風險,且違反醫學倫理。筆者均在病人優化心衰藥物治療后身體狀態好轉時、擬行CRT術前檢測6 min步行距離[6]:病人充分休息及調整好身體狀態后,囑其在長30 m、平而直的走廊上盡可能快地來回行走,記錄其6 min內行走的距離。同樣,NYHA心功能分級數據的采集也選擇在優化心衰藥物治療后、CRT術前,這樣至少可以部分去除藥物治療混雜因素的影響,更準確客觀的反應CRT的臨床效果。

表2 慢性心力衰竭22例心功能、心臟超聲和血檢驗指標的配對t檢驗
注:BNP為腦鈉肽;LVEDD為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SD為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A為左房內徑; MR為二尖瓣返流;LVEF為左室射血分數
1.3.2心臟超聲心動圖指標 CRT術前及術后3個月采用多普勒超聲測量LVEDD,LVESD,LA,MR,PASP,LVEF。分別由兩位高年資超聲診斷醫師單獨完成,有分歧的地方采用平均值。由于本院心臟超聲檢查無量化指標,只有輕、中、重度、極重度返流的主觀判斷,筆者相應地予以賦值1、2、3、4,另外無返流=0,輕中度(介于輕度和中度之間的返流)=1.5,中重度(介于中度和重度之間的返流)=2.5。NYHA心功能分級采取類似方法賦值(Ⅰ級=1; Ⅱ級=2;Ⅲ級=3;Ⅳ級=4)。
1.3.3血檢驗指標 分別于CRT術前及術后3個月隨訪時化驗生化常規及測定BNP水平[7]:清晨空腹抽肘靜脈血,加EDTA (乙二胺四乙酸)115 mg/mL,4 ℃、2 000 r/min離心15 min,取血漿檢測。檢測試劑BNP 232,檢測方法為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
1.3.4CRT“有反應”和“超反應”的定義 根據相關文獻[8-10],本文CRT“有反應”定義:NYHA心功能分級改善1級以上,LVEF提高>5%,LVEDD縮小≥15%,否則為“無反應”。CRT“超反應”的定義:(1)NYHA心功能分級達到Ⅰ或Ⅱ級;(2)LVEF提高≥15%或者LVEF≥45%或者LVEF達到術前基線值2倍。

2.1評估指標的配對t檢驗術前基線值及術后3個月隨訪值配對t檢驗結果:兩組心功能指標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QRS波寬度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大部分心臟超聲指標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LVEDD,LVESD,LA,MR,LVEF)(P<0.05);兩組HR、PASP、Cr、K+、Na+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2.2MR相關指標分析經Pearson相關性分析發現,CRT術后MR評分的改善與LVEDD的減小(r=0.496,P=0.019)和LVEF的增加(r=-0.486,P=0.022)呈中等程度相關,與QRS波寬度縮短之間無相關性(r=-0.021,P=0.927)(表3)。

表3 慢性心力衰竭22例MR評分的Pearson相關性分析
注:MR為二尖瓣返流;LVEDD為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F為左室射血分數;PASP為肺動脈收縮壓;LA為左房內徑
2.3隨訪及住院資料所有病人CRT反應率達81.81%(18/22),超反應率達36.36%(8/22),左室起搏比例0.96±0.02(0.90~1.00)。1例病人術中發生冠狀竇夾層,無心包填塞,繼續完成手術;1例病人術后13個月家中猝死,原因考慮泵衰竭,推測與CRT干預太遲有關;1例病人術后22個月發生起搏器囊袋破潰感染,在南京鼓樓醫院行拔除術;另1例術后34個月出現左室間斷起搏直至不起搏,考慮左室電極斷裂,予再次植入1根左室電極。
22例病人平均住院費用達123 709.57元,其中一次性手術材料費用107 913.97元,占87.23%。在接受CRT治療病人的醫保類型中,城鄉居民占54.55%(12/22),職工醫保占31.82%(7/22),貧困人口占13.63%(3/22)。
CRT植入器械和技術盡管經過將近20年的發展,但其無反應率一直維持在30%左右,成為困擾臨床的難題[11]。此小樣本回顧性研究在CRT有效反應和超反應方面的數據顯然超過相關的大規模臨床試驗結果,分析與筆者對適應證的把握有關。《2016年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診斷與治療指南》與《2012 年指南》 相比,對CRT適應證的建議有較大變化。《2012 年指南》對于竇性心律,QRS 波呈LBBB(左束支傳導阻滯)形態、間期≥120 ms,LVEF≤ 35%,NYHA 分級Ⅱ ~ Ⅳ級的病人建議植入 CRT(Ⅰ,A),而《2016 年指南》則要求 QRS 間期≥150 ms,才能獲得同等級別的推薦和證據水平。《2016 年指南》對于竇性心律,QRS 波呈非LBBB形態、 間期≥150 ms,LVEF≤ 35% 的癥狀性心力衰竭病人,應該考慮植入 CRT (Ⅱa,B)。 而在《2012 年指南》中只要求QRS 間期≥150 ms(Ⅱa,A),可見對于QRS 波呈非LBBB形態病人的手術指征把握更趨于嚴格[12]。通過兩版指南的變化[13],可以看出QRS波的寬度越寬,CRT反應性越好[14],且左束支阻滯形態比非左束支阻滯形態效果要好[15]。我院由于初期開展CRT植入技術,對于適應證把握較嚴格,分析可見,在22例病人中,100%為完全性左束支阻滯形態(其中2例為右心室起搏升級為CRT)且QRS波寬度(167.41±17.26)ms(其中1例134 ms,1例145 ms,其余均≥150 ms);且擴張型心肌病占90.90%(20/22),合并糖尿病1例,合并心房纖顫0例,術后左室起搏比例0.96±0.02(0.9~1.0)。這可以解釋為什么在本研究中,CRT反應率較相關臨床研究的結果更好[16],達81.81%(18/22),超反應率達36.36%(8/22)。實踐經驗的數據與指南精神完全符合。
由于 MR減少、QRS波寬度縮短、左室舒張末期內徑減小等幾個指標之間的因果關系不明[17],筆者僅僅對與 MR減少相關的幾個因素兩兩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發現經CRT治療后,與 MR減少最顯著相關的兩個指標是LVEDD的減小(r=0.496,P=0.019)和LVEF的增加(r=-0.486,P=0.022)。Mihos CG等[18]特意評估了229例CRT病人的 MR情況與其他心臟超聲指標的關系,得出的結論與此類似。
出乎筆者意料之外的是,經CRT治療后 MR的改善與QRS波寬度縮短之間無相關性(r=-0.021,P=0.927;在配對t檢驗時, MR評分和QRS波寬度在CRT治療前后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與Karaca O等[19]在分析了110例CRT病例后,得出QRS波縮短與 MR量減少之間存在線性關系(r=0.49,P<0.001)的結論不一致。筆者進一步單獨分析CRT術前 MR評分與QRS波寬度基線值之間的關系,發現兩者之間也無相關性(r=-0.054,P=0.812)。這說明QRS波寬度的縮短程度可能僅僅只表示了心肌除極-復極時間的縮短,卻并不能根據其縮短程度來預測 MR的減少程度、左室內徑縮小及射血分數增加的程度、繼而心功能改善的程度。這也間接證明CRT起效的根本機制在于改善左室收縮的同步性[18,20]; MR可能是最直接反應左室收縮同步性的指標之一[21];QRS波寬度雖然部分反應了左室收縮的不同步性,可以作為CRT適應證的指標之一[22-23],但QRS波寬度的縮短只是心肌細胞電學過程的縮短,與呈球形的左室腔機械收縮的同步性改善無明確關系[24-25]。
換言之,如果一個QRS波寬度很寬的病人經相關檢查未發現顯著的左室收縮不同步,這個病人經CRT治療后即使QRS波寬度縮短很多,其心功能改善程度也不能據此可以預測就一定會改善很多[26]。相反,如果一個QRS波不寬的病人經相關檢查證實左室收縮顯著不同步,這個病人經CRT治療后即使QRS波寬度無明顯縮短,其心功能改善的可能性仍然較大。機械收縮不同步和電傳導延遲之間不是絕對的對應關系[27],這或許可以部分解釋為什么在當前CRT指南指導下,CRT治療仍存在相當比例的“無反應”狀況[8,11]。
另外,通過住院費用分析可見,22例病人平均住院費用達123 709.57元,其醫保類型中,城鄉居民占54.55%(12/22),職工醫保占31.82%(7/22),貧困人口占13.63%(3/22),之所以城鄉居民醫保類型占比較高,與安徽省實行單病種醫保政策后該類病人自付費用較低,因而更容易接受手術有關。雖然CRT的療效毋庸置疑,但對于人均收入偏低的六安地區來說,費用仍然是醫患雙方在臨床決策時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之一。筆者的經驗是通過更為嚴格的適應證把握,提高臨床反應率,從而間接獲得較高的臨床效益[28]。
本文屬于回顧性分析,病例數有限,隨訪時間偏短,且限于地市級醫院水平,初期開展CRT技術,術者技術水平及熟練程度存在差異,結論的說服力受到限制。希望隨著我院CRT例數的增多,條件具備時可以設計前瞻性的隨機對照試驗進一步驗證有關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