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麗娜,原芳
我國是病毒性肝炎的高發地區,病毒性肝炎可導致肝硬化,肝硬化晚期可伴有腹水、肝腎綜合征等一系列并發癥[1-2]。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SBP)是重型肝炎合并肝硬化失代償期常見的并發癥,肝硬化導致的大量腹水和免疫功能降低,為細菌在腹腔中滋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3-4]。SBP可導致重型肝炎病情惡化,誘發肝腦綜合征、肝腎綜合征等,其3年內病死率可高達73.4%[5]。SBP的診斷主要依靠腹水培養,但目前單次腹水培養率較低,培養周期較長。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 PCT)是一種多肽,在細菌性感染性疾病中會顯著升高,而在病毒性疾病中無明顯變化或僅有輕度升高,因此臨床中被廣泛應用于診斷細菌性感染[6]。淀粉樣蛋白A也是一種急性相蛋白,在炎癥反應中,其水平升高往往比傳統的炎癥指標如C反應蛋白明顯,且時間上一般較早。故而淀粉樣蛋白A近些年被學者嘗試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診斷中[7-8]。然而,目前關于PCT和淀粉樣蛋白A在SBP中診斷價值如何,缺乏系統性研究。
1.1一般資料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前瞻性收集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重型肝炎病人,納入標準:(1)重型肝炎;(2)18歲≤年齡≤65歲;(3)乙型肝炎;(4)同意參與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免疫系統疾病;(2)血液系統疾??;(3)惡性腫瘤;(4)入院前7 d內曾合并其他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5)惡性腫瘤;(6)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7)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退;(8)不配合本研究。研究期間,根據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共收集重型肝炎124例,根據是否發生SBP,將病人分為SBP組(n=48)和非SBP組(n=76)。SBP組病人年齡范圍為39~64歲,年齡(54.95±8.84)歲,男性31例,女性17例;非SBP組年齡范圍為35~65歲,年齡(53.78±9.21)歲,男性48例,女性28例;兩組性別和年齡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SBP組Child-Pugh分級為A級的5例,B級的18例,C級的25例;非SBP組Child-Pugh分級為A級的32例,B級的35例,C級的9例。兩組Child-Pugh分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訂的《赫爾辛基宣言》的要求。
1.2診斷標準根據《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方案》中SBP的診斷標準[9]:①發熱、壓痛及腹肌緊張或腹部壓痛和反跳痛;②腹水突然增加(常規治療無效);③腹水樣本中白細胞>500×106/L或多形核白細胞計數>250×106/L;④腹水培養陽性;⑤排除繼發性感染。③和④至少滿足一條,結合①或②的臨床表現即可診斷為SBP。
1.3數據收集主要觀察指標:PCT、淀粉樣蛋白A、C反應蛋白、白細胞和白細胞介素6(IL-6);次要觀察指標為兩組臨床特征:發熱、腹痛、腹瀉、壓/反跳痛、腹水、肝腎綜合征、消化道出血、肝腦綜合征和院內病死率。隨診時間為6個月。
1.4數據檢測(1)PCT診斷采用免疫化學發光法檢測(CobasE601全自動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2)IL-6的檢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所有ELISA試劑盒均采購自武漢新啟迪生物有限公司;(3)CRP采用免疫散射比濁法測定;(4)淀粉樣蛋白A檢測采用散射比濁法測定,相關試劑和產品購買自德國西門子公司。

表1 重型肝炎124例的臨床特征分組比較/例(%)

表2 重型肝炎124例PCT、淀粉樣蛋白A、C反應蛋白、白細胞和IL-6水平分組比較
1.5統計學方法本研究中所有數據分析均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完成,P<0.05則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所有檢驗均為雙側檢驗。PCT、淀粉樣蛋白A、C反應蛋白、白細胞和IL-6等計量資料均采用t檢驗(常規t檢驗或校正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腹痛、腹瀉、肝腎綜合征等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常規χ2檢驗或校正χ2檢驗)分析;此外使用ROC曲線分析PCT、淀粉樣蛋白A、C反應蛋白、白細胞和IL-6在診斷重型肝炎SBP中的價值。
2.1兩組的臨床特征SBP組發熱、腹痛、腹瀉、壓/反跳痛、腹水、肝腎綜合征、消化道出血、肝腦綜合征和死亡等發生率均顯著高于非SBP組(P<0.05)。見表1。
2.2兩組PCT、淀粉樣蛋白A、C反應蛋白、白細胞和IL-6水平比較與非SBP組比較,SBP組PCT、淀粉樣蛋白A、C反應蛋白、白細胞、IL-6均顯著升高。見表2。
2.3PCT、淀粉樣蛋白A、C反應蛋白、白細胞和IL-6對重型肝炎SBP的診斷價值PCT、淀粉樣蛋白A、C反應蛋白、白細胞和IL-6在診斷重型肝炎SBP中的ROC曲線下面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見表3。
2.4PCT、淀粉樣蛋白A、C反應蛋白、白細胞和IL-6與自發性腹膜炎病情嚴重度的相關性48例自發性腹膜炎病人中,共有11例住院期間死亡,將病人分為死亡組和存活組。與存活組比較,死亡組入院時PCT顯著升高[(1.05±0.51)比(0.70±0.48)] ng/mL,P=0.042。見表4。

表3 PCT、淀粉樣蛋白A、C反應蛋白、白細胞和IL-6在診斷重型肝炎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48例中的價值
重型肝炎失代償期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此時病人單核-吞噬細胞功能減低,腸道細菌可以通過腸壁等進入腹腔。另外,肝硬化時肝內動靜脈功能異常,淋巴液中的菌群可以通過肝包膜下肝門淋巴結進入腹腔,進而引起SBP。SBP在重型肝炎中較為常見,研究顯示SBP是肝炎病人死亡的一個高危事件[10]。本研究同樣顯示合并SBP的重型肝炎病人其臨床特征及轉歸與無SBP的病人顯著不同,表現為高病死率、高并發癥率等。鑒于SBP對肝炎臨床預后影響的重大性,早期識別SBP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白細胞和C反應蛋白是臨床上常用的診斷指標,然而其在診斷重型肝炎SBP中的ROC曲線下面積較低。2013年Yuan等[4]研究顯示PCT、C反應蛋白和白細胞在診斷慢性肝炎SBP中的曲線下面積分別為(AUC=0.89; 95%CI:0.81~0.96)、(AUC=0.86; 95%CI:0.78~0.94)和(AUC=0.68; 95%CI:0.57~0.78)。該研究顯示PCT在診斷SBP中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支持本研究。支持PCT在診斷重型肝炎SBP具有較好價值的研究尚有很多[11-14]。但本研究中顯示C反應蛋白在診斷SBP價值不如PCT。另外本研究最后對并發SBP的重型肝炎進行亞組分析,結果顯示住院期間死亡的病人PCT顯著高于存活的病人,提示對于入院時PCT升高的病人,病情較重,因對這類病人加強干預,以改善病人臨床預后。相對于 Yuan等[4]研究,本研究更為系統,研究指標更多。

表4 重型肝炎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48例的PCT、淀粉樣蛋白A、C反應蛋白、白細胞和IL-6與病情嚴重度的關聯分析
C反應蛋白與淀粉樣蛋白A均是一種急性相蛋白,但是淀粉樣蛋白A在細菌性感染性疾病中升高時間更短,峰值水平更高,因此我們認為淀粉樣蛋白A在診斷SBP中可能較C反應蛋白更有臨床意義,本研究證實了這點。但與Yuan等[4]研究顯示C反應蛋白在診斷慢性肝炎SBP中價值較高,與本研究不同,具體原因尚不清楚,有待進一步研究。據我們所知,目前尚無使用淀粉樣蛋白A來診斷重型肝炎SBP的報道,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臨床意義。淀粉樣蛋白A在炎性反應后8 h內即可升高,較C反應蛋白早,且其升高的峰值水平較C反應蛋白高。在重型肝炎合并SBP的病人中,早期可僅表現為輕微的急性炎癥,因此淀粉樣蛋白A可能更有助于檢測SBP。但淀粉樣蛋白A受病毒性感染、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影響[15],導致其在診斷感染性疾病中特異性較低。而PCT幾乎不受病毒性感染等影響,在診斷細菌性感染的疾病中,特異性較高[16-17]。兩者結合可能更有助于臨床上判斷SBP。但本研究未對兩者聯合診斷的價值進行深入研究,這是本研究的不足。
綜上所述,PCT和淀粉樣蛋白A在診斷重型肝炎SBP中均具有較強的應用價值,較傳統的CRP和白細胞等指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