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
結直腸癌是我國常見的胃腸道惡性腫瘤,其發生與吸煙、飲食、大腸腺瘤等諸多因素相關,主要癥狀為腸梗阻、便血、腹痛、腹部包塊等[1-2]。由于結直腸癌的解剖位置相對特殊,加之老年病人自身合并基礎疾病較多,手術難度較大,腹腔鏡根治術是臨床治療結直腸癌的主要方式[3-4]。但當前對腹腔鏡根治術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與傳統開腹手術臨床療效的對比,在其與結腸鏡聯合對根治術下老年病人炎癥反應及免疫功能方面的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結腸鏡聯合腹腔鏡根治術對老年結直腸癌病人炎性因子、T淋巴細胞亞群的影響,為老年結直腸癌病人的治療提供參考。
1.1一般資料
1.1.1研究對象 選取2014年9月至2017年3月在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診斷且符合納入標準的80例結直腸癌老年病人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本研究經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文號KY2014-09),所有病人均自愿參與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病人性別、體質量指數(BMI)、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結直腸癌老年病人的一般資料比較
1.1.2納入標準 ①年齡≥65歲;②病理學診斷確診為結直腸癌且浸潤范圍未超過腸腔1/3者。
1.1.3排除標準 ①長期飲酒或存在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肝腎功能嚴重損傷者;②曾接受過化療、免疫抑制劑治療者。
1.2方法
1.2.1對照組 采用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病人取頭低足高截石位,硬膜外全身麻醉,建立CO2人工氣腹,腹壓為10~12 mmHg,行臍下切口,置入腹腔鏡,觀察腫瘤位置及其周圍組織,運用超聲刀切開腹膜,離斷腸系膜,乙狀結腸癌病人離斷腸系膜后隨即進行腫瘤切除,升、降、橫等結腸癌病人需在距腫瘤10 cm處離斷腸系膜后取出腸管,再將腫瘤部分切除,確認完全切除后,取鏡,常規縫合。
1.2.2研究組 采用結腸鏡聯合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①術前:病人需給予硫酸鎂、抗生素等藥物進行術前常規準備工作,并對病人進行灌腸,清理肛門及腸壁。病人取平臥位,氣管插管行全身麻醉。②術中:形成CO2氣腹后,行下腹部切口,置入腹腔鏡。同時,自肛門插入結腸鏡,聯合檢查息肉及病變部位,在燈光輔助下,尋找癌變部位的漿膜表面,并進行鈦夾定位。退出結腸鏡,確定手術操作孔,在腹腔鏡指導下,依據腫瘤根治原則及無瘤原則進行結腸癌根治手術。③術后:沖洗腹腔并引流,腹腔鏡二次確認無出血后,取鏡、閉腔。


2.1兩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兩組病人的TNF-α、IL-6、IL-8水平存在組間效應,且術后1 d、5 d研究組各炎性因子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病人的TNF-α、IL-6、IL-8水平存在時間效應,且術后1 d、5 d兩組各炎性因子水平均顯著高于術前(P<0.05);兩組病人的TNF-α、IL-6、IL-8的組間因素與時間因素存在交互效應,見表2。

結腸癌作為一種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居我國惡性腫瘤第4位,病死率居第5位[5-6]。由于老年病人的免疫功能低且耐受能力差,因此,手術方式的選擇對結直腸癌老年病人的治療至關重要。腹腔鏡根治術是結直腸癌病人的主要治療方式,雖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其創口較小、術后恢復較快,并發癥發生率低[7-9],但對于部分病灶較小的腫瘤,腹腔鏡無法準確檢測,易導致手術誤切,影響病人預后。胡筱壯[10]發現,結腸鏡聯合腹腔鏡可提高結直腸癌病人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梁永輝等[11]的研究顯示,結腸鏡聯合腹腔鏡治療可減少病人術中出血量,加快病人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縮短病人術后住院時間,但以上兩者均未對結腸鏡聯合腹腔鏡根治術治療后病人的炎癥反應及免疫功能改變情況進行研究。本研究重點分析了結腸鏡聯合腹腔鏡根治術對老年結腸癌病人炎性因子及T淋巴細胞亞群的影響,以期為老年結腸癌的臨床治療提供進一步參考。

表2 兩組結直腸癌老年病人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術前相比,aP<0.05;與對照組同時間點相比,bP<0.05

表3 兩組結直腸癌老年病人T淋巴細胞亞群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術前相比,aP<0.05;與對照組同時間點相比,bP<0.05
本研究發現,老年結直腸癌病人炎性因子(TNF-α、IL-6、IL-8)存在組間效應,采用結腸鏡聯合腹腔鏡根治術治療的老年病人,其炎性因子(TNF-α、IL-6、IL-8)的變化程度明顯優于腹腔鏡根治術治療的病人,這一結果表明,結腸鏡聯合腹腔鏡根治術對結直腸癌病人的炎性因子水平影響較小。TNF-α是炎癥反應中出現最早、最重要的炎癥介質,其可激活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增強血管活性并促進其他免疫細胞因子的合成與釋放,IL-6作為一種炎癥反應促發劑,可誘導T細胞與B細胞的增殖與分化,IL-8則可損傷內皮細胞,造成組織壞死與器官功能損傷。由于結腸鏡聯合腹腔鏡治療可精準找到腫瘤部位,清晰觀察到結直腸的微小腫瘤病變,誤切可能性較低,術中出血量少[12-13],保護了腹膜完整性,從而,降低了手術對病人機體炎癥反應的影響。另外,本研究發現,老年結直腸癌病人炎性因子(TNF-α、IL-6、IL-8)存在時間效應,且各指標組間因素與時間因素存在交互效應。盡管微創手術的創口較小,但其仍存在炎癥感染風險,因此,術后1 d時血清中的炎性因子水平較術前有所上升,隨著傷口的愈合及腫瘤病灶的消失,炎性因子水平逐漸下降,致使術后5 d時病人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術后1 d。

本研究初步發現,結腸鏡聯合腹腔鏡根治術對老年結直腸癌病人的炎癥反應及免疫功能影響較小。但有待進一步較多病例的觀察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