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松
我這輩子和學生有緣,舍不得教師這個崗位。做鄉村教師,我開心快樂!
——王勇
一條蜿蜒的大河,一條小船游曳其中,一個曲背弓腰的身影,雙手奮力搖櫓,眼睛凝視著前方,而小船勝似閑庭信步,平穩前行,載著他和船艙里的學生們駛向彼岸……
載著責任,不顧危險,在大河里往返,只為心中那份熾熱的信念;義務擺渡24年,風雨無阻接送孩子們上下學,無怨無悔、從未放棄;擔任鄉村教師35年,甘于寂寞、執著堅守,對學生的愛癡心不改……
他叫王勇,是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永甸鎮碑溝村小學一名普通的鄉村教師。
擺渡人生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隨著王勇的領讀,學生們瑯瑯的讀書聲回蕩在教室里。
看著孩子們渴求知識的眼神和洋溢著朝氣的面龐,這一刻,王勇覺得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得到了回報。
1984年,剛滿20歲、高中畢業的王勇進入了教育系統,成為一名民辦代課教師。1990年,他調到家鄉碑溝村小學任教,目的是照顧日漸年邁的父母。
三面環山、一面靠水,鴨綠江中游的一條支流將碑溝村隔成了南北兩半。村民依水而居,世代靠種地、捕魚、養蠶等為生。村里交通極其不便,村民出行主要靠這條水路,而這條水路也是孩子們上學的必經之路。
碑溝村小學坐落在河的北岸,是方圓幾十里唯一的一所小學,也是村里孩子就近上學的唯一選擇。因為河上沒有橋,住在河南岸的孩子要上學,只能靠擺渡過河。
當時,孩子們上學都由各自的家長負責擺渡接送,農閑時還可以,但到農忙的時候,家長們忙著種田捕魚,接送時間無法保證,經常影響孩子們的正常上課。看到這種情況,王勇義無反顧地承擔起接送孩子們上下學的重擔。
自從擔負起擺渡接送學生上下學的重任后,王勇就告別了自由自在的日子,他幾乎沒睡過一天的懶覺,沒有按時回過一次家。
每天早晨4點多鐘起床,簡單地扒拉幾口飯,王勇就開出小船,拿上救生物品,在河邊等待孩子們。
在寒冷季節,王勇更是不敢懈怠,因為每天早上6點,孩子們都會準時在村頭的渡口等著他。山里氣溫低,要是晚到一點兒,他擔心孩子們會著涼感冒。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王老師就一直帶領我們走。其實他本沒有這個義務,但是王老師特別好,一直照顧我們。現在想想,王老師真的特別不容易。有時候江面上的風比較大,坐船也比較危險,我們坐在船艙里還可以,但是王老師在船板上面就特別冷了。”
“我小時候自立能力不是特別強,因為年紀比較小吧,一直都是王老師照顧我們。”
這是王勇帶過的學生滿含深情的話語。
最開始是搖櫓,孩子們坐的是王勇自己打造的木船。槳聲欸乃,陪伴著無數個孩子走過了春夏秋冬。
2002年,寬甸縣教育局得知王勇的情況后,給他配備了一條鐵皮船,一次能運10多個人,速度也快了很多,王勇告別了人力劃槳的日子。看似單調的擺渡,其實承擔了太多的風險和責任。除了早出晚歸,王勇還要及時處理河面上各種突發情況,絲毫不敢大意。
“冬天河水結冰的時候,走在上面,害怕學生有危險,王老師就拿著一根小木棍在前面探路,他走在前面,學生跟在后面。”永甸鎮中心小學副校長周福盛說。
春秋兩季枯水期,水位從半山腰大幅回落,大多數地方的江底都會裸露出來,那艘鐵皮船只能趴窩在岸邊。但是,還有幾十米寬的河水擋住了孩子們上學的道路,王勇就一個個背著孩子蹚過河去。
初春,河水溫度經常在零攝氏度左右,背著孩子們蹚過冰冷的河水,時間一長,王勇患上了嚴重的關節炎。近幾年,王勇每天晚上都要泡腳,以緩解關節疼痛。
如果把王勇每天的工作用二萬五千里長征來形容,擺渡僅是邁出的第一步。擺渡到岸后,王勇把孩子們一個一個攙扶下船,再走將近半個小時的山路。到校后,王勇便開始了一天的教學工作。從早晚接送孩子們,到每天必上6堂課,精心備課,認真批改學生作業,再到組織學生開展課余活動……這樣高強度的工作,王勇一干就是35年。
苦不苦?累不累?“起早貪黑是辛苦啊,但是看著孩子們都能來上學了,心里就沒啥想的了,咱就干吧。”樸實無華的話語,道出了王勇內心深處的情懷。
堅守講臺
教了一輩子的書,劃了一輩子的船,外人聽到王勇的事跡都贊不絕口。與記者一起同行親臨現場、切身感受到王勇感人善舉的司機師傅也贊不絕口:“王老師對學生真是又當老師,又當父母啊!”
然而,最開始的時候,對王勇每天接送村里的孩子上下學這事,家里人對他并不理解,也不支持他這樣做。持反對意見最激烈的是他的妻子任淑梅,有一次,妻子氣得跑回了娘家。
“一開始我不同意他接送學生,擔風險啊。現在一家一個孩子,不出事什么都好,要出事呢,你說把孩子摔了、碰了的,你能跑了責任嗎?我不讓他送,可是拗不過他啊!他非得接送到底。”任淑梅說。
當時,有一份好工作找上了門。1992年,村里打算讓王勇去當村干部,大隊書記和學校領導多次找他談話,做他的思想工作。那時,村干部的工資比他的工資高不少,非常令人心動。前思后想,做了將近半個月的思想斗爭,王勇最后還是拒絕了這份令人羨慕的村干部工作。
“我這輩子和學生有緣,舍不得教師這個崗位。做鄉村教師,我開心快樂!”王勇說。
作為一名代課教師對孩子的這種真誠和熱愛,不僅感動了所有的學生和家長,最終也得到了家人的理解,更贏得了社會的信任與認可。經寬甸縣教育局批準,王勇從一名民辦代課教師轉為正式教師,現在又成為碑溝村小學的教務主任。
三十多年從教的風霜雨雪、二十余載無怨無悔的擺渡生涯讓王勇歷盡艱辛,雙鬢斑白。在王勇的呵護下,一茬茬的山里孩子離開了小山溝,有了更美好的未來,而王勇還是那個山村小學的老師,用一腔摯愛擺渡著希望之舟,為山里的孩子們搖出一條通往光明彼岸的坦途。
對話王勇
《共產黨員》:30余年擔任鄉村教師,您有沒有過放棄的想法?
王勇:當一名山村教師,我無怨無悔。山里的孩子們熱切渴望著文化知識,是他們那一雙雙渴望的眼神,將我吸引住了、拴住了,讓我一直堅守下來。我承諾了讓山里娃娃都能上學,就不能變,就要堅持。我要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山村教育事業,只要山里還有孩子,我就得守住這個學校,把學校辦好,為學校、為孩子們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