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姆·瓊斯
奧利弗·埃里亞森,是一位備受尊重的“斯堪的納維亞”藝術家,他在這個冬季做出了一場獨特的展覽。為了將因氣候變化而升高的溫度降下來,埃里亞森把在格林蘭島努普·康勒拉峽灣采集的24塊百年前的冰塊圍成一圈。展覽在倫敦泰晤士河旁的泰特勒現代博物館外進行。
這個名為“冰雪觀察”的展覽,是埃里亞森與在地質學界屢獲殊榮的格陵蘭地質學家米力克·羅辛合作的公益項目,目的是將氣候變化的影響帶到更近的地方,讓人們直接接觸到它的影響。人們可以觸摸、嗅舔冰塊,獲得第一手感官,由此在極地冰川融化之前體驗到全球升溫帶來的變化。
埃里亞森在接受采訪時說:“我一直在研究行為心理學。在人類行為中,對于未接觸過的事物,‘體驗的感知很少,人們并不能分辨是事物改變了自己還是自己改變了它。事實證明,數據本身只能推動很小的改善,因此,為了創造應對氣候變化所需的大規模行為變化,我們必須將這些數據具象化,使之成為有形的數據。”
此次展覽的全部冰塊都來自格林蘭島冰原,它們脫落入海,由專業采集人員打撈上來,裝入專業的容器運往英國。這些冰塊的重量在1.5噸到6噸之間,形狀都不太可能斷裂。“冰雪觀察”展出時,時常有觀展者爬上這些巨大的冰塊,從上面滑下來。這樣的互動是展覽的重點,埃里亞森將其定義為“翻滾、攀爬、聆聽”的“冰雪互動”。
不同于其他冰塊,格林蘭島的冰川是由壓縮的雪組成的,這意味著每一塊冰都含有微小的氣泡,把耳朵對著冰塊甚至會聽到神奇的爆裂聲。“這很奇妙,”羅辛說,“那些都是我們開始污染大氣之前就被困在冰川內的空氣。這些氣泡的二氧化碳含量幾乎是冰山外空氣的一半,它們可能在一萬年前、甚至十萬年前就被困在了里面,所以在這里,你可以聞到受污染之前的空氣的味道。”
不久前,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發布了最新警告:人類只有12年的時間來限制氣候變化帶來的最嚴重的影響。此次“冰雪觀察”也正是為了配合此次預警。埃里亞森和羅辛都提到了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統計數據:每秒鐘有1萬塊冰塊從冰蓋上掉下來,這些在倫敦展出的冰塊就是如此。然而,他們都認為,關注氣候的恐怖言論并非是應對氣候變化的良計。“這個世界需要一個積極的敘述方式來改變人們的行為,而不是恐怖的敘述,這就是為什么我認為文化部門需負起責任,扮演領導角色。”埃里亞森說。
“我們必須讓人們看到一絲希望。”羅辛補充道,“在人們的普遍觀念中,科學家帶來的都是關于氣候變化的壞消息,但實際上,科學家們帶來的卻是好消息,我們能夠理解現在正發生著的事,并確切地知道自己將來應該做什么,人類之所以能夠破壞全球環境體系,就是因為我們擁有巨大的力量,如果人類用同樣巨大的力量來改善這個系統,我相信它能重回正軌。”
埃里亞森的作品往往集中在“環保”主題上,其中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2003年他在泰特美術館發布的一個現代裝置“天氣工程”,該項目在展廳的渦輪大廳房頂懸掛著巨大的“太陽”,吸引了200多萬游客慕名而來,同時,“太陽”也為電力匱乏地區的企業家提供了小型太陽能燈。另外,埃里亞森還主持過一個“綠河工程”,所謂“綠河”,就是在河流中投放一種無毒的染料以改善水質,本項研究成功地將斯德哥爾摩、東京和洛杉磯的河流變成了耀眼明亮的綠色。如今的“冰雪觀察”從展覽伊始就引起了極大轟動,人們在體驗冰塊的過程中有不同程度的感受,大家紛紛發現,腦海中的知識與實際事物全然不同。
埃里亞森對氣候問題有著長期的興趣與研究。20年前,他就乘坐直升飛機,在冰島上空用相機記錄了當地的冰川,以此展開調查與研究。而這一次的冰雪展,是這位藝術家關于氣候和冰川問題的代表作之一。展覽結束后,沒有融化的冰將作為擴展教育方案的素材被帶到當地社區和文化機構。
泰晤士河畔的這一方“冰凍峽灣”給人們敲響了警鐘,限制全球升溫迫在眉睫。幸運的是,在整個格陵蘭島冰川消融之前,人們還有時間轉變觀念,采取措施來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