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 馬云林
摘要:博物館展示空間流線的合理設計能夠將展品自身具有的文化脈絡組織成有秩序的、便于觀眾理解、結構清晰的展覽空間體系。通過分析博物館展示空間內的流線結構。正確地認識和研究展示空間流線組織的方法。通過博物館展示空間流線的合理組織來更好地展現博物館的空間內展品所蘊含的文化脈絡結構。
關鍵詞:博物館 展示空間 流線 結構
中圖分類號:JO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19) 03-0156-02
引言
現如今,博物館作為城市的文化形象載體,越來越成為人們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據調查統計,2016年底國內博物館的總數已經達到4873座,免費開放的博物館有4246座,全年博物館接待觀眾8.5億人次(數據來源:人民日報)。博物館類型也呈現出多元化趨勢,雖然仍以歷史類、收藏類博物館為主流,新興起的科技類、現代虛擬類博物館也備受青少年的歡迎。不過,博物館的快速發展也導致了市場的混亂現象,部分設計者在對博物館室內空間進行設計時過于注重空間形式及界面形式的創新設計,忽視了對展示空間邏輯組織的關注,忽視了對參觀者的參觀流線以及隨之產生的心理活動的關注,忽視了對環境與行為之間的互動的關注,導致空間秩序混亂,空間邏輯組織薄弱,參觀者思緒混亂,展品之間關聯程度低等現象。因此,在保障參觀者觀展體驗的前提下,為其提供舒適流暢且具有敘事性效果的流線結構,感受藏品帶來的視覺享受和藏品后建構的人類文化體系,成為當今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的發展趨勢。本文致力于博物館展示空間流線結構的研究,從室內環境、空間結構、引導系統、流線的舒適度等方面了解不同類型參觀者的流線需求,關注參觀者的觀展心理體驗,有針對性地設計出符合參觀者認知行為模式的人性化博物館展示空間參觀動線。
一、博物館展示空間流線
(一)概念:博物館展示空間的流線,指的是在博物館室內空間的參觀者進行參觀行為所產生的一系列路徑,其本質是對展品所承載的文化結構的敘事性組織。參觀者的參觀時間、參觀形式以及對展品的關注程度等都是在參觀者自身心理認知方式和設計師的主動設計引導下產生的,而參觀者的行為是其在進行參觀時心理認知方式的外在表現。另一方面,博物館空間流線不僅僅是參觀者的行為路徑,也是聯系著博物館內各種展示物品所內隱的文化結構再現為空間的紐帶,是博物館空間組織的精髓。
(二)流線的影響
1.對博物館展示空間的影響:現代博物館的社會功能多以收藏、研究和教育為主,包含展覽、社交、娛樂、購物等附屬功能。而博物館展示空間流線是聯系著博物館室內各展示區之間的敘事紐帶,其中敘事的方式有串聯和并列,不同類型的博物館展示空間在這些敘事方式的選擇上可能存在少許差異,但其室內展示空間中的流線都是根據敘事功能空間組織所形成的。例如,在寧波博物館的民俗風物陳列展廳中,采用并列的敘事方式將寧波的歷史風俗習慣呈現給觀眾,從而構建出由不同的敘事空間組合形成的參觀流線,全方位地綜合與控制著人的行為與空間之間的聯系,同時也兼顧組織交通的作用(如圖1)。另一方面,流線結構對博物館展示空間的影響還體現在空間格局的建構上。流線結構不僅能反映各空間功能使用的方向和次序,對博物館室內空間規劃起著重要作用,其所形成的有效路徑還能對參觀者進行疏導和銜接,同時形成良好的組織空間序列,使各功能機構有效運行。因此,流線結構在博物館展示空間中承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對參觀者觀展質量的影響:在博物館展示空間中,流線對參觀者起到引導清晰的空間認知、組織流動行為和場所體驗、滿足心理需求等作用,是參觀者進行觀展行為和環境體驗的線索。在觀展過程中,流線能夠幫助參觀者辨別自身心理行動取向,并能快速準確地對目標點進行正確路線的規劃,為參觀者行進提供清晰的指向和引導。但是,一些傳統博物館過分側重于對展示陳列的長篇連續敘事結構,著重于引導型參觀流線,導致流線混亂或過長、彈性空間過小的現象,參觀者由于長時間站立或注意力集中于展品而產生疲勞,對完整觀展失去興趣,在展示區停留的時間也相應減少,從而最終導致參觀者終止觀展的繼續進行。例如,陜西歷史博物館的流線中,僅在入口花壇和序廳部分設置休息區,部分參觀者反映缺乏充足的休息空間,極易使觀眾在參觀過程中產生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勞(如圖2)。對于參觀者來說,流線的合理設計直接影響參觀者的觀展行為和整個參觀體驗過程。
二、類型
一般來說,在博物館展示空間中,流線可分為線型、放射型和大廳型。
線型流線是由一個或多個串聯空間之間產生的流線形式,給參觀者呈現出流暢的行為動線(如圖3)。這種流線形式一般存在目的性且具有引導性的作用,為了表達特定的展示意義引導參觀者進入特殊的展示空間內體驗,讓參觀者在連續的展示空間里獲得感知以達到展示目的,具有豐富的感情色彩。線型流線適用于相同屬性的展品或者展品之間有一定時間關聯的展品展示,能將信息展示空間直接連通,具有明確的連續性和順序性。
放射型流線是具有向心力的動線形式,是指參觀者的行為動線圍繞著一個核心進行(如圖4)。放射型流線在博物館空間流線設計中運用較為普遍,它既能以交通中心或視覺中心為核心,又能以某個功能區為核心,使室內參觀流線與核心之間形成良好的聯系,給參觀者一個緊密舒適的觀展環境。放射型流線適用于展品主題較多,內容豐富,需要分區展示的大中型空間模式,能使各空間展品分區明確,避免相互之間的流線穿插,利于參觀者區分各展品的特性。
大廳型流線是指沒有明確的動線設計,完全依賴于展品的展示形式所形成的室內空間流線(如圖5)。這一類型的流線形式以參觀者的主觀意識為主,自由性較高,所以在空間內的引導系統也極為重要。大廳型流線適用于存在若干個展示區域且展品主題一致、屬性相同的展示,較多運用在大型獨立空間內。例如,臨時展廳以及博覽會展示空間。
三、如何組織博物館展示空間的流線
(一)室內環境的塑造:環境是影響人的行為的潛在因素,人的行為心理也是博物館室內空間流線設計的根本依據。博物館的室內環境雖然不能直接創造人的行為,但能通過主動設計間接地鼓勵或者限制人的行為,利用對感官感受的引導來提升人對環境的認知,從而在無形之中影響人的行為流線。在博物館展示空間中,參觀者對所處空間環境的感官體驗會直接影響他們的行為方式。室內的各功能單元的空間秩序、大小和表現形式、材質的色彩,還有質感的表現、燈光的冷暖對比以及明暗效果等都會讓參觀者產生不一樣的感受,進而引導他們的行為動線。例如,在錢幣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實踐中,利用墻和柱子的形式變化,對其進行不規則造型設計或者運用打破封閉空間的設計手法,營造出通透的室內環境,誘發參觀者視覺的感知,并通過這些視覺獲得的感知去指引他們在博物館內的行為流線(如圖6)。因此,博物館室內環境的塑造能夠間接地組織人的行為流線,有利于提升參觀者的觀展質量,調動繼續參觀的積極性。
(二)功能結構的組織:進入博物館的參觀者主要活動集中于展示空間,所以在博物館展示空間中,除了需要具備展品的展示功能外,還需提供給參觀者相應的脈絡清晰的舒適觀展體驗,集合單品陳列展示和系統完整體驗的雙重功能目標。博物館內各個功能空間都具有自身的空間質量要求,同時,相鄰的空間之間都會有一定的功能關聯性,所以在功能結構的組織上需謹慎,在流線的設計上盡可能具有功能空間導向性,形成有機的引導觀展空間流線脈絡的作用。另外,消化信息和調整生理疲勞的功能空間設計也會影響博物館功能空間的建構和流線結構的組織,直接影響參觀過程中的觀展體驗質量。例如,在錢幣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實踐中,連續的展示空間流線中適當地設置休息功能區,提供消化信息的空間,緩解參觀者產生的生理疲勞(如圖7)?;蛘呖梢栽趥鹘y展示區內加入具有趣味性的情景體驗展示,滿足參觀者心理和視覺的感官體驗。甚至可以將流線引出室外,使其橫向發展,增加室外功能區,擴大參觀者的活動領域,將室內展示空間與室外景觀良好地結合,使其成為觀賞的一部分并形成相應的功能空間。通過這些功能區的合理組織形成的流線結構,豐富博物館展示空間,使其集成展示和體驗雙重功能。
(三)引導系統的設置:在展示空間流線中,具有引導意義的標志是空間流線的外化。引導系統是在設計師有意識的設計下產生的能引導人有規律的流線的標志物,人們對引導系統的認識往往帶有一定的依賴,或根據一定的目而產生的心理傾向,因而影響其行為動線。在流線設計中,導向標志一般設置在不同功能空間的轉折點或者復雜到需要說明的室內空間中,這些導向設置物為參觀者提供可視指引,給參觀者連接出一條結構清晰的展示空間流線。在錢幣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實踐中,適當地在功能空間轉折點設置引導字牌,指引參觀者進行參觀活動(如圖8),整個展示空間通過引導系統的設置,清晰地反映了博物館展示空間的流線結構,使觀展流線富有規律性。
(四)參觀流線的適度性:考慮到參觀者的觀展體驗,參觀流線的長度應控制在適度范圍內,適當的給予間斷,控制參觀節奏。例如,在博物館參觀流線的間斷中設置休息區或者體驗區(如圖9),形成有層次的、內容豐富且饒有趣味的參觀動線,既控制了流線的適度性,又給參觀者舒適的觀展空間體驗。另外,考慮到參觀者的類型眾多,參觀群體也存在特殊性,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提供雙重流線,即可供研究型的參觀者密集式流線和供瀏覽型參觀者的粗略式流線,方便不同需求的參觀者進行參觀交流。最后,在博物館展示空間流線設計中還可以考慮攜帶兒童的參觀形式,適當地提供有幼童的特殊功能空間,組織攜帶兒童的參觀流線。在博物館中適當提供母嬰室、推車租賃等功能服務區,提供給攜帶兒童的參觀者方便舒適的參觀流線。
結論
博物館展示空間的流線在滿足構建展品內在文化聯系結構體系的基礎上,不僅要具有識別導向性,能夠充分地給參觀者選擇的自由,也要適當在參觀流線中設置間斷,留給參觀者適當的消化信息和調整生理疲勞的空間;最后,還要適當賦予流線趣味性,調動觀眾的參觀積極性。博物館展示空間流線結構的研究強調了在博物館展示空間中的設計邏輯思維模型,需要設計者從展品內涵結構的角度深入分析研究并策劃組織展示空間的流線結構,從而用廣博的專業知識結構來詮釋展品文化脈絡體系。
參考文獻
[1]張威博物館展示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 46-66
[2]何小欣當代博物館的復合化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 39-157
[3]蔣玲博物館建筑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35-39
[4]王雪蓮博物館展陳空間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 24-57
[5]吳云一新博物館學語境中的當代博物館建筑設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77-181
[6]田慧,博物館建筑的流線設計與空間組織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5,17-38
[7]王曉予,李辰瑤,基于整體性的博物館展示設計研究——以河南地方博物館為例[J]設計,2016,29 (8):144145
[8]顧孟源,馬蘭茜從博物館空間再設計看古建筑保護的創新形式[J]設計,2017,30 (19):14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