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團山
摘 要 森林是自然地理的產物,也是森林文化的基礎和載體。國有林場作為經營森林的主要模式之一,自然成為開展森林文化的主陣地,而文化建設問題需要運用文化規律來解決。本文意在通過分析廣西國有林場企業文化建設的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相關對策,充分發揮文化的作用,優化國有林場的經營與管理。
關鍵詞 廣西林業 國有林場 企業文化建設 問題與對策
廣西壯族自治區現有145個國有林場,其中有15個是自治區直管林場,包括廣西高峰林場、維都林場、沙塘林場和拉浪林場等等。經過多年的發展,廣西壯族自治區直管國有林場的主要經濟指標、綜合實力以及核心競爭力等都居于全國前列,占據廣西林業的半壁江山。國有林場的改革發展離不開自然生態、職工行為、黨建廉政等文化的支撐,應根據形勢發展需要對廣西國有林場企業文化建設進行新的研究與探索。
一、國有林場企業文化建設的問題
第一,林場生態文化開發不足。廣西現有國有林場的生態環境建設質量并不高,主要影響因素就在于開發林場生態文化資源的力度不足,生態意識較弱,這些制約著國有林場企業文化建設的推進。第二,職工行為文化建設落后。國有林場的一些基層單位錯誤地將文體活動視作職工行為文化和企業文化,影響林場的生產、經營和發展。第三,忽視融入黨建廉政內容。隨著國有林場黨建和黨風廉政建設難度的增大,新舊體制機制交叉更替,監督管理存在漏洞,給腐敗分子以可乘之機,2015年發生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直屬林場的一些領導因受賄而落馬的案件就是例證,這些腐敗案件使林場黨建廉政工作和企業文化建設的有序開展產生負面影響。
二、國有林場企業文化建設的對策
(一)開發各林場生態資源,加強生態文化建設
廣西許多國有林場,比如高峰林場、六萬林場、三門江林場、大明山林場、十萬大山林場、姑婆山林場及拉浪林場等等,本身就是自然景色優美的森林公園,山清水秀,生態景觀豐富多樣。為盡快廣泛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需要努力開發國有林場生態文化資源,建設生態文化基地,打造生態廣西。一方面,強化生態意識培養,正確樹立以人為本的國有林場生態文明發展理念,促進綠色森林的培育、綠色產品的生產、綠色家園的建造,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生產方式。另一方面,強化國有林場生態環境建設,按照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圍繞美麗林場建設目標,積極倡導生態文明、綠色文明思想,深入開展生態林場、文明林場和文明小區等創建活動,提高廣西國有林場生態文化建設質量。
(二)結合職工精神與道德,加強行為文化建設
廣西國有林場應打破傳統的文體活動的局限,始終將職工的精神文化、核心價值理念、職業道德文化擺在與經營管理同等重要的位置,扎實推進,促使職工特色文化活動蔚然成風。第一,強化林場職工廉政教育,借助依法依規和廉潔自律主題,采取黨風廉政培訓班和廉潔警示教育等措施,建立廣西國有林場廉政風險管控體系,把職工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線筑得更牢。第二,強化群眾路線教育文化建設,圍繞為民、務實、清廉和忠誠、干凈、擔當的要求,深入開展職工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利用制度約束、組織考評、自我對照以及群眾監督等,促使職工樹立牢固的群眾觀念,增加黨員干部和職工群眾之間的感情交流,真心實意服務于職工群眾。第三,引導林場全體職工通過道德講堂、職工書屋、閱覽室、文化下基層、林區文體活動等平臺,有效開展職工論壇、評選道德模范、評選勤廉榜樣、評選先進學習型工作者、評選林業技術創新標兵等競賽活動,形成企業文化建設理念,做新時代合格的、優秀的林業工作者。
(三)融入黨建廉政的內容,加強廉政文化建設
廣西林業系統和國有林場的各級黨組織,要按照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黨風廉政建設的總部署,高度重視黨的建設及黨風廉政建設工作,切實加強國有林場企業黨建廉政文化建設。第一,在完善組織建設的過程中堅持黨的領導,保證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檢查考核工作的政治方向與效果,組建以林場黨政一把手為第一責任人的黨建領導小組,針對黨風廉政建設內容定期開展反腐倡廉活動。第二,在完善組織機制建設的過程中,把林場紀委的組織協調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堵住廣西國有林場監督檢查體制機制的漏洞,從組織領導角度,確保黨建和廉政工作由具有高度政治責任的人員擔任。第三,建立群眾監督網絡,在落實黨風廉政建設的過程中,由國有林場黨政一把手親自部署,黨委組織實施,紀檢監察部門協調、監督,形成林業系統各部門、各單位各司其職的良好態勢,強化企業文化建設。
三、結語
廣西壯族自治區145個國有林場的地理位置和經營規模等千差萬別,使得企業文化建設也異彩紛呈,需要林業系統根據國有林場實際情況開發生態文化資源,結合職工的精神與道德來規范他們的行為,同時融入黨建和黨風廉政建設的內容,加強廣西國有林場的生態文化、行為文化和廉政文化建設,從而不斷提升林場企業文化建設水平。
參考文獻:
[1] 高永德.林業企業文化建設思路[J].內蒙古林業,2017(02):30.
[2] 郭彥玲.淺析強化國有林場企業文化建設[J].人才資源開發,2015(0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