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瑪仁青
【摘 要】藏醫藥寶典《四部醫典》的文化傳承有文獻、教育、實踐三種主要方式。文獻傳承包括匯解型、譯述型、教材型、圖解型、簡述型五種傳承類型;教育傳承包括有傳統教育師承、現代教育兩種類型;實踐傳承包括以治療和制藥為主的醫藥實踐、以之指導飲食起居的生活實踐兩類傳承類型。這些傳承方式對《四部醫典》文化傳播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四部醫典》;學術經驗;傳承方式
【中圖分類號】R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5-0-01
《四部醫典》是中國傳統醫藥學寶庫中的一部經典著作。其藏語名為《都孜娘波研洛杰巴桑瓦曼阿各據》,意為《甘露精義八支秘密訣竅續》,又簡稱為《巴丹據悉》或《索若據悉》,意為《醫學四續》,俗稱《四部醫典》。一般認為,《四部醫典》為唐蕃時期西藏著名的藏醫學家宇妥寧瑪·云丹貢布所撰,后經其第十三代后裔宇妥薩瑪·云丹貢布等改定加注,斟酌差別,遂意補宜,并加以充實而更加完善豐富[1]。長期以來,《四部醫典》作為藏民族醫藥文化的根本經典,對藏民族自身的醫學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因其特有的理論體系、診療法和奇特的療效,對藏民族的身心健康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并波及和影響了周邊國家和民族?!端牟酷t典》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2]。這一過程,同時也是宇妥寧瑪·云丹貢布和宇妥薩瑪·云丹貢布等不斷總結藏醫藥實踐和吸收周邊醫藥實踐成果,創制、傳述、實踐《四部醫典》理論的過程。該醫典形成后,倍受藏民族和周邊國家和民族關注,從文獻、教育、實踐等方面產生了多種傳承方式,構成了中華醫藥文化中源遠流長、風格迥異的《四部醫典》文化傳承脈流。
1 文獻傳承
文獻傳承是用文獻(文字、圖表等)的形式,表述和詮釋《四部醫典》的醫學理論和臨床實踐知識。在西藏古代社會,對《四部醫典》文獻傳承做出貢獻的藏醫學家為數眾多,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第司·桑杰嘉措。他不僅校訂了《四部醫典》中存在的問題,做出了解釋《四部醫典》的煌煌大著《藍琉璃》,而且依據《四部醫典》繪制了醫學唐卡(藏語稱“曼唐”),開辟了藏醫藥文化系統中以圖示方式表現醫藥學內容的先河,在中華傳統醫藥學中獨樹一幟?!端牟酷t典》文化廣受關注,其文獻傳承方式也多樣化[3]。
2 教育傳承
傳統藏醫藥的傳承一般以寺廟曼巴札倉教育、民間師承制教育和私塾教育及規模不等的辦班教育等不同形式,其中以前兩種傳承形式為主,基本上是終身學業制,長期奉行傳僧不傳俗、傳男不傳女的做法。距今1245年(公元762年),玉妥寧瑪.云丹貢布在林芝米林南伊溝招收300多名學員創立了古代藏醫藥教育史上第一所培養藏醫藥專門人才的教育基地,并創立了傳統藏醫藥教育的學歷、學位制(類同于現代實行的學歷、學位制)。1696年,舊西藏噶廈政府在著名的拉薩藥王山上開辦了“藥王山醫學利眾院”;1916年在拉薩建立了“門孜康”(醫算院)[4]。
3 實踐傳承
實踐傳承,即在醫學的治療實踐中自覺按照《四部醫典》的理論指導診療,以及在生活中按照《四部醫典》的理論指導和規范飲食起居,并應用傳統藏醫養生保健領域派生出來的針對亞健康人群的藏藥保健與養生等[5]。
3.1 以治療和制藥為主的醫藥實踐
其主要表現在藏醫診療和藏藥配制兩個方面。藏醫診斷疾病是基于微平衡理論的診斷措施,其基本原理是對人體“五源”、“三因素”和意識形態的基本平衡是否紊亂進行檢查診斷,主要分為聞診、望診和觸診。“聞診”以詢問病因、病癥為主,望診中尤其重視舌診與尿診,而觸診中主要是脈診[6]。藏醫治療疾病的途徑有飲食治療、行為治療、藥物治療和外治器械療法四大治療方法。疾病的治療方法則有內服與外治兩大類,內服法包括丸劑、散劑、膏劑、湯劑、藥酒等。外治法包括艾灸、火灸、放血、樾撅、藥浴、穿刺、熱敷、灌腸、滴耳、滴鼻等方法[7]。
3.2 指導飲食起居的生活實踐
藏醫最重要的“特別”療效并不完全來自人們一般認為的特色療法,而是對患者心的呵護和強調。藏醫的治療并不完全排除文化的治療作用,在一定的方面可能還更為重視這一點。藏醫人更強調病人和醫生間在文化上的相融與和諧。能在同一文化的立場上達到彼此心靈的溝通和彼此的信賴,這也許是藏醫藥治得好病的第一良方。面對不同的對象,藏醫工作者采取了與之相應的理論解釋,他們并不重視這種理論解釋是否真實,而是側重于病人是否能接受,是否有利于病人的康復。這也是《四部醫典》文化注重精神治療的特點。
參考文獻
賴先榮,周邦華,澤翁擁忠.康巴文化背景下藏醫藥的傳承與保護[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2(5):479-483.
王章.藏醫藥醫技醫術傳承發揚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7):211-212.
聶佳,張藝,鄧都.藏醫藥古籍文獻搶救性收集整理及數據挖掘模式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5,24(4):1-2.
李海嬌,李琪,呂秀梅.基于中醫傳承輔助平臺的藏醫藥治療胃痛用藥規律分析[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15(4):96-99.
仲格嘉,羅輝.研究藏族傳統醫學,傳承服務人類社會——藏醫藥研究所的工作成果及課題[J].中國藏學,2016,10(s1):53-55.
仲格嘉,羅輝.研究藏族傳統醫學,傳承服務人類社會——藏醫藥研究所的工作成果及課題[J].中國藏學,2016(s1):53-55.
南派藏醫藥的主要學術特色探析[J].時珍國醫國藥,2016,21(7):1683-1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