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鴻春 李楠 孫霈
【摘 要】:孫霈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孫氏中醫(含梅花針)第四代嫡傳繼承人,北京市中醫藥傳承“雙百工程”帶教老師。孫師幼承家學,博采眾長,衷中參西,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凡病必求之于本,立法處方獨具匠心,致力于追求安全確切之療效,臨床長于急危重癥的救治及疑難雜癥的調治。我有幸侍診三年,收獲良多,今對孫師辨治郁病之經驗總結如下。
【關鍵詞】:郁病;孫霈;中醫辨治;
【中圖分類號】R249. 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5--01
郁病臨床表現多樣,或情緒低落,或憂慮多思,或胸脅滿悶,或急躁易怒,或悲傷欲哭,或失眠健忘,如此種種。雖然其病癥多端,但究其原因,常因情志不暢、氣機郁滯所致[1]。中醫對郁病的認識由來已久,療效亦非常顯著。
1 歷史沿革
1.1 病名
郁,古文作“鬱”,本指“草木繁盛”之意,后引申為愁悶、積聚、凝滯之意。《素問·六元正經大論篇》最早記載:“木郁達之,火郁發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提出“五郁”概念及其治法。《傷寒雜病論》雖未直言“郁病”,但其所載之“臟躁”、“百合病”、“狐惑病”、“梅核氣”等均與情志相關。朱丹溪提出來“氣、血、痰、火、食、濕”之“六郁”概念,深化了對郁病的認識。
1.2 病因病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喜傷心”、“憂傷肺”、“怒傷肝”、“思傷脾”、“恐傷腎”。《素問·舉痛論》云:“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思則氣結,驚則氣亂。” 《靈樞·本神》云:“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可見情志的變化與氣機的運轉和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傷寒雜病論》為方書之祖,其中大量方劑至今仍廣泛用于治療郁病,療效顯著。以方藥亦可逆推郁病的病因病機。如:半夏厚樸湯所主之“梅核氣”,常因情志抑郁、痰氣交阻所致;甘麥大棗湯所主之“臟躁”,常因情志抑郁、憂思過度、心脾受損所致。《丹溪心法》云: “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拂郁,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于郁”。指出疾病的發生與“郁”密切相關。
1.3 治法方藥
《素問·六元正經大論篇》曰:“木郁達之,火郁發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這是根據五行特性施治。《傷寒雜病論》之半夏厚樸湯、甘麥大棗湯、百合湯、梔子豉湯、小柴胡湯、四逆散、瀉心湯、黃連阿膠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等等諸方均為治郁良方,沿用至今。朱丹溪創六郁湯、越鞠丸以解諸郁。趙獻可推崇局方之逍遙散,汪昂《醫方集解》注:“東方先生木,木者生生之氣,即火氣也;火附木中,木郁則火亦郁矣,火郁則土自郁,土郁則金郁,金郁則水郁,五行相因,自然之理也。故以一方治木郁,而諸郁皆愈,逍遙散是也。” 葉天士認為:“郁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強調心理調節對治療郁病的重要性,并留下大量醫案。王清任所創血府逐瘀湯亦被廣泛用于辨治郁病,可明顯改善患者抑郁狀態[2] [3]。
2 孫霈教授辨治郁病經驗
2.1 病因病機
郁有廣義及狹義之分。廣義之郁當指一切可導致氣機不暢、郁滯不通之因素,包含了外感、內傷、房室、金創等諸多方面。狹義之郁病當指因情志不暢、氣機郁滯所致者。氣為一身之主,以動為常。人體氣機郁滯,可導致血液運行不暢、津液氣化輸布失常,出現血瘀、痰結、郁熱、食滯、濕聚等等情況,進而導致臟腑氣血陰陽失調、功能失常,出現一系列病證。
2.2 基礎方
生蓮房、生百合、龍膽草、烏藥、徐長卿。
生蓮房為睡蓮科植物蓮的干燥花托,性味苦、澀,溫,歸肝經,具有消瘀,止血,去濕之功。本品呈倒圓錐狀或漏斗狀,形似頭顱,質地松軟,氣味清香,可引輕清之氣上入腦竅,引瘀濁之邪下行排出。生百合甘潤養心、定志寧神。《日華子本草》云:“百合安心,定膽,益志,養五藏,治癲邪,啼泣,狂叫,驚悸,殺蠱毒氣,脅癰乳癰發背及諸瘡腫,并治產后血狂運。”龍膽草清肝燥濕,瀉肝膽火。烏藥辛溫行氣、順氣開郁。《本草通玄》云烏藥:“理七情郁結,氣血凝停,霍亂吐瀉,痰食稽留”。徐長卿行氣活血,祛痛止癢。此五味藥物相伍則六郁得解,清陽得升、濁陰得降,故能頭腦清明、情志舒暢。病情較重者可加用越鞠丸增強解郁之力。
2.3 加減化裁
2.3.1 兼有血瘀者加丹參、川芎。
《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癥目》云:“瞀悶,即小事不能開展,即是血瘀”;“急躁,平素和平,有病急躁,是血瘀”;“俗言肝氣病,無故愛生氣,是血府血瘀”。今人亦常用活血化瘀之法治療精神分裂等精神疾患。現代藥理研究顯示丹參酮、丹參素鈉具有抗抑郁作用[4]。川芎的抗抑郁有效單體有正丁基苯酞、藁本內酯、川芎嗪、阿魏酸等[4]。
2.3.2 火郁重者加菊花、炒梔子、淡豆豉或合丹梔逍遙散。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木郁達之,火郁發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故以菊花清利頭目,梔子豉湯散發郁熱。
丹梔逍遙散疏肝解郁,健脾和營,兼清郁熱。大量臨床及實驗研究顯示丹梔逍遙散加減治療抑郁癥效果良好[5]。
2.3.3 心神失養者加浮小麥、炙甘草、大棗、夜交藤、茯神。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云:“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故以甘麥大棗湯養心安神、甘緩和中。夜交藤甘、微苦,平,入心、肝經。《本草再新》云其:“補中氣,行經絡,通血脈,治勞傷。”用以養心、安神。茯神甘、淡、平,無毒,入心、脾二經。《別錄》云其:“療風眩,風虛,五勞,口干。止驚悸,多恚怒,善忘。開心益智,養精神。”用以寧心、安神、利水。
2.3.4 痰氣交阻者加石菖蒲、遠志、半夏厚樸湯。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云:“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用以理氣化痰。石菖蒲化濕開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遠志安神益智、祛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