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權架構實務中,經常有“股權生命線”的說法,有的說是5條生命線,有的說是7條生命線,而筆者認為有9條生命線。關于生命線之說,對于未系統學習過我國《公司法》(2018年修正,下同)的企業家們會“不明覺厲”,他們雖爭相學習,但并不知道這些生命線對于有限公司與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與掛牌公司、普通公司有什么樣的區別,也不能很好地區分其中的界限,容易曲解。

公司股東持股比例的多少,代表著股東所能行使權力的大小,由此而衍生出絕對、相對控股權,以及一票否決權、臨時會議權等股權架構的9條生命線。下面依據我國《公司法》的相關規定,逐一介紹股權架構的9條生命線,以便認識“股權生命線”。
擁有2/3以上表決權的股東,擁有公司以下是項權利:修改公司章程/公司分立、合并、解散/變更公司形式/增加或減少注冊資本等重大事項的變化。這些重大事項的變化,需要2/3以上表決權的股東通過支持。其法律依據是我國《公司法》第四十三條第二款之規定:“股東會會議做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的決議,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變更公司形式的決議,必須經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決權的股東通過。”以及第一百零三條第二款:“股東大會做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的決議,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變更公司形式的決議,必須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三分之二以上通過。”
這里需要提示的是:
第一,絕對控制權既適用于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會,也適用于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大會,二者相比較而言,股東大會要求的是出席會議的2/3以上表決權通過,并不要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一定要占比2/3以上。
第二,2/3以上在這里包含2/3本數,也就是說,有些培訓機構將絕對控制權界定為67%是不準確的,2/3以上也可以是66.7%、66.67%等。
第三,我國《公司法》第四十二條有但書的陷阱,即公司章程可以約定股東會是否按照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如果約定為否,則67%的絕對控制線也就失去了相應的意義。什么是但書?但書是法律術語,是指但書條款,又稱但書,是法律條文中的一種特定句式,是對前文所作規定的轉折、例外、限制、補充或附加條件的文字。因此,我們在學習股權商業等課程時,要學會結合法律知識,運用法商思維,準確把握其中的含義,才能少犯、不犯錯誤。
一些簡單事項的決策,聘請獨立董事,選舉董事、董事長,聘請審議機構,聘請會計師事務所,聘請/解聘總經理等,需要相對的控制權就可以實現。如果公司要上市,經過2~3次的股權稀釋后,還可以控制公司。其法律依據是我國《公司法》第一百零三條第二款的規定:“股東大會作出決議,必須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過半數通過。”
在此需要提示3點:
第一,我國《公司法》僅有股份有限公司中規定了過半數的表決條款。換言之,對于有限責任公司而言,我國《公司法》中并未明確規定股東會普通決議的程序,而是讓股東自行通過章程進行確定。
第二,有限責任公司在自由約定時,務必把握好“過半數”與“半數以上”“二分之一以上”的區別,過半數不包含50%,而后兩者均包含50%。章程中必須避免出現“半數以上”“二分之一以上”的約定,否則可能造成出現股東會決議通不過的尷尬和矛盾。
第三,同時,自由約定時還需明確說明是“股東人數過半數通過”還是“股東所持表決權過半數通過”,這兩種不同的含義,需要界定明確、清晰,避免產生歧義和糾紛。

股東持股出資比例在1/3以上,而且沒有其他股東的股份與之沖突,叫否決性控股,具有一票否決權。其法律依據同“絕對控制線”的法律依據一樣,即我國《公司法》第四十三條第二款之規定:“股東會會議做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的決議,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變更公司形式的決議,必須經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決權的股東通過。”。
但需要提示的是:
第一,與絕對控制線相對應,2/3以上表決權是通過關于公司生死存亡的事宜,如果其中一個股東持有超過1/3的股權,另一方就無法達到2/3以上表決權,那些生死存亡的事宜就無法通過,這樣就控制了生命線,因而稱之為安全控制權。
第二,所謂一票否決,只是相對于生死存亡的事宜,對其他僅需過半數以上通過的事宜,是無法利用一票否決權的。
第三,同理,持股比例在33.4%、33.34%等均可作為“安全控制線”的劃定標準。這里的安全控制線即一票否決權,主要目的是限制大股東濫用權利,在實際運用中應當慎重,否則容易引發公司僵局,更有甚者會淪為要挾、交易的籌碼。
第四,特別提示:這里的“一票否決權”是指有限公司的股東會或股份公司的股東大會,與投資協議中約定的有限公司董事會表決機制中的“一票否決權”是不同的含義,股東會和董事會的職權邊界應當是確定的,不允許隨意限制或者擴張。
第五,上述3條生命線中的“以上”,均包含本數,這是根據2017年10月1日實施的我國《民法總則》二百○五條規定:“民法所稱的以上、以下、以內、屆滿,包括本數;所稱的不滿、超過、以外,不包含本數。”
通過證券交易所的證券交易,收購人持有一個上市公司的股份達到該公司已發行股份的30%時,繼續增持股份的,應當采取要約方式進行,發出全面要約或者部分要約收購。其法律依據是我國《證券法》(2014年修正,下同)第八十八條第一款之規定:“通過證券交易所的證券交易,投資者持有或者通過協議、其他安排與他人共同持有一個上市公司已發行的股份達到百分之三十時,繼續進行收購的,應當依法向該上市公司所有股東發出收購上市公司全部或者部分股份的要約。”以及《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2014年修訂,下同)第二十四條規定:“通過證券交易所的證券交易,收購人持有一個上市公司的股份達到該公司已發行股份的百分之三十時,繼續增持股份的,應當采取要約方式進行,發出全面要約或者部分要約。”
需要提示的是:
第一,本條線適用于特定條件下的上市公司股權收購,不適用于有限責任公司和未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我國《證券法》第八十五條規定:“投資者可以協議收購、要約收購或其他合法方式對上市公司收購。”其中的要約收購(又稱為敵意收購),目前普遍被認為是最規范、最市場化的收購方式,與協議收購相比,要約收購要經過較多的環節,操作程序比較繁雜,收購方的收購成本比較高。
第三,收購要約期限屆滿后,收購人持有的被收購上市公司的股份數達到該公司已發行的股份總數的75%以上的,該上市公司的股票應當在證券交易所終止上市交易,持有90%以上的,其余股東可以要求以同等條件向收購人出售股份。
這里需要提示的是:
第一,本條線在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法律概念和法律依據,對同業競爭禁止性的規定主要體現在證監會針對上市公司的相關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中,比如《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1號——招股說明書》(2015年修訂)第五十一條(五)規定:“業務獨立方面。發行人的業務獨立于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業,與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業間不存在同業競爭或者顯失公平的關聯交易。”對有限公司和非上市股份公司的現實意義不大。
第二,同業競爭是指上市公司所從事的業務與其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或控股股東所控制的其他企業所從事的業務相同或近似,雙方構成或可能構成直接或間接的競爭關系。
第三,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完善申報和同期資料管理有關事項的公告》第二條,關聯企業特指一個股份公司通過25%以上股權關系或重大債權關系,所能控制或者對其經營決策施加重大影響的任何企業,才會出現25%是同業競爭警示線的說法。
是指可提出質詢/調查/起訴/清算/解散公司的權利。法律依據是:
我國《公司法》第三十九條第二款規定:“代表十分之一以上表決權的股東,三分之一以上的董事,監事會或者不設監事會的公司的監事提議召開臨時會議的,應當召開臨時會議。”
第四十條第三款規定:“董事會或者執行董事不能履行或者不履行召集股東會會議職責的,由監事會或者不設監事會的公司的監事召集和主持;監事會或者監事不召集和主持的,代表十分之一以上表決權的股東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
第一百條第三項規定:“股東大會應當每年召開一次年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在兩個月內召開臨時股東大會:(三)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十以上股份的股東請求時。”
第一百一十條第二款規定:“代表十分之一以上表決權的股東、三分之一以上董事或者監事會,可以提議召開董事會臨時會議。”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第一條第一款規定:“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全部股東表決權百分之十以上的股東,以下列事由之一提起解散公司訴訟,并符合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二條規定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這里需要提示的是:
第一,第三十九、四十條適用于有限責任公司,代表1/10表決權以上的股東可以提議召開股東會臨時會議,在董事和監事均不履行召集股東會職責之時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同理,如果有限責任公司未約定按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10%的臨時會議權限根本沒有意義。
第二,第一百、一百一十條適用于股份有限公司,正因為股份公司特別的性質,10%的臨時會議權帶有強制性。持有10%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請求召開臨時股東大會,提議召開董事會臨時會議。
第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第一條規定適用于所有類型的公司,即在公司僵局的情況下10%以上表決權股東的訴訟解散權。
達到股權比例5%以上時,需要披露權益變動書。其法律依據是我國《證券法》第六十七條第一款、第二款第八項規定:“發生可能對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價格產生較大影響的重大事件,投資者尚未得知時,上市公司應當立即將有關該重大事件的情況向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和證券交易所報送臨時報告,并予公告,說明事件的起因、目前的狀態和可能產生的法律后果。下列情況為前款所稱重大事件:(八)持有公司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其持有股份或者控制公司的情況發生較大變化。”
以及第七十四條第二項規定:“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的知情人包括:(二)持有公司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股東及其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及其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
和第八十六條規定:“通過證券交易所的證券交易,投資者持有或者通過協議、其他安排與他人共同持有一個上市公司已發行的股份達到百分之五時,應當在該事實發生之日起三日內,向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證券交易所作出書面報告,通知該上市公司,并予公告;在上述期限內,不得再行買賣該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資者持有或者通過協議、其他安排與他人共同持有一個上市公司已發行的股份達到百分之五后,其所持該上市公司已發行的股份比例每增加或者減少百分之五,應當依照前款規定進行報告和公告。在報告期限內和做出報告、公告后二日內,不得再行買賣該上市公司的股票。”
這里需要提示的是:本條生命線僅適用于上市公司。從規則角度看,持股低于5%至少有兩個好處,一是沒有鎖定期的約束;二是不需要拋頭露面,減持也不用進行信息披露。
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3%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在股東大會召開10日前提出臨時提案并書面提交召集人。其法律依據是我國《公司法》第一百0二條第二款規定:“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三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在股東大會召開十日前提出臨時提案并書面提交董事會;董事會應當在收到提案后二日內通知其他股東,并將該臨時提案提交股東大會審議。臨時提案的內容應當屬于股東大會職權范圍,并有明確議題和具體決議事項。”
這里需要提示的是:本條生命線僅適用于股份有限公司。對于有限責任公司而言,由于其具備的人合性特點,沒有此類繁雜的程序性規定。
股東代表訴訟權又稱派生訴訟權,或稱可以間接的調查和起訴權(提起監事會或董事會調查)。其法律依據是我國《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一條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有本法第一百四十九條規定的情形的,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連續一百八十日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書面請求監事會或者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監事有本法第一百四十九條規定的情形的,前述股東可以書面請求董事會或者不設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執行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監事會、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或者董事會、執行董事收到前款規定的股東書面請求后拒絕提起訴訟,或者自收到請求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提起訴訟,或者情況緊急、不立即提起訴訟將會使公司利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前款規定的股東有權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這里需要提示的是:
第一,本條生命線適用于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同時,還必須滿足持股180日這一條件。而有限責任公司沒有持股時間和持股比例的限制。
第二,股東代表訴訟權發生的前提,要么是董事、高管違法違章損害了公司利益,要么是監事違法違章損害公司利益,如果都有問題,股東則可以直接以自己的名義“代公司的位”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
第三,為了預防股東濫訴,我國《公司法》上述規定僅規定了股東的原告資格和派生訴訟的前置程序,未規定公司的訴訟地位和勝訴利益的歸屬,也未規定訴訟費用的承擔,導致股東提起股東代表訴訟的動力不足。因此,2017年9月1日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四)》第24~26條分別規定了股東代表訴訟中當事人的訴訟地位、勝訴利益的歸屬及訴訟費用的負擔,完善并解決了我國《公司法》上述規定的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