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發展目前正從高速發展過渡到中高速前進階段。在深化改革、依法治國的過程中,企業發展要理清政府和企業、政治和商業的關系,重建政商關系,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企業家需要樹立法治思維、“法商管理”思維,并運用到企業的經營之中。

說到法商管理,這里必須要提到的是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院長孫選中教授。20世紀60年代,哈羅德·孔茨首次提出了“管理理論的叢林”說法。到21世紀,管理學又面臨了一個新的挑戰:隨著市場經濟法制化的越加發展,對于管理學與法學在理念與技術層面的結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94年,孫選中教授在知識層面提出“法商結合”,為“法商管理”奠定了基礎。隨后,其在2010年11月正式提出了“法商管理”的概念,這也標志著法商管理學派在我國的成立。
法商管理是一個復合概念,由“管理”“商”“法”3個子概念構成,其中“管理”是目的,是法商管理概念的核心,表明法商管理概念屬于管理學與管理方法的范疇;“商”是泛指營利組織的經營活動,是管理的對象;“法”主要指與“商事”相關的法律、行政法規的集合。
法商是思維層面的事,它包含兩個方面:第一,規則創造價值,法商是一種商業規則;第二,法商提供的是一個思維方法,需要很強的社會敏感力。
法商管理思維有3層含義:第一層是經營理念,創新發展、專注品質、追求卓越為根本出發點;第二層是經營行為,要誠信守約;第三層是經營使命,履行責任、勇于擔當、服務社會。
我國從計劃經濟轉型到市場經濟,在市場自由和市場秩序方面存在缺陷,在“市場與政府:兩只手的作用”時,我們國家的作用、政府的作用在市場自由方面管得過多,而在市場秩序方面管得過少。企業作為營利組織,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般要面臨兩大風險:一是由于管理不善帶來的經營風險;二是由于忽視法律法規而帶來的法律風險。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存在缺少從法律視角加強企業經營活動管理,從而導致企業走入困境的案例。“法商管理”思維要求企業必須從經營和法律雙重視角,進行管理和決策。
今天的中國,正處于一個關鍵的轉型期,管理從經驗向實踐轉變,經濟活動區域從本土向全球轉變。中國的企業,必須遵守規則,遵守法律。同時,增長壓力巨大,如何借助過去積累的優勢,快速進行內外部的變革,讓企業管理更加完善,更加適應國際化競爭,跟上越來越規范的市場環境,這將是企業財富增長的新動力和密碼。
2017年9月25日,國務院印發《關于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這是我國首次以專門文件明確企業家精神的地位和價值。其中,“加強企業家教育培訓,提高戰略思維、增強創新精神”“全面增強企業家發現機會、整合資源、創造價值的能力”“建立健全創業輔導制度,支持發展創客學院,發揮企業家組織的積極作用”“搭建各類企業家互相學習交流平臺,促進優勢互補、共同提高”為對企業家進行培訓提供了最高的指示精神。
企業經營者樹立法商管理的思維,有助于企業在經營決策中從雙重視角分析問題,比如,在做出購并決策時,不僅要從經濟效益上進行評價,通過財務分析得出經濟上是否可行的結論,還要從法律的視角分析是否存在法律風險等。
因此,作為一個企業經營者,首先要明大勢,對國際及國家形勢和格局,大是大非,國家經濟發展大勢等有了解;其次,企業家要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打鐵還需自身硬,這樣也會獲得好的回報;最后,承擔社會責任,把自己的企業經營好,增加就業,這就分擔了社會責任。
誠如正和島首席架構師兼創始人、中國企業家俱樂部創始人劉東華所言:“法商管理思想必將大行其道。”他非常推崇“法商管理及法商精神”。現在,我國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公司治理問題。很多企業在經營上出現的問題,多是因為公司治理能力出現問題,而公司治理能力的核心是股權架構。因此,法商管理是股權架構的基礎,股權架構是企業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