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璇 楊天

2019年2月8日,游客在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景區(李安/ 攝)
近年來,我國文化消費領域呈現出許多新現象,無論是政府扶持、產業跨界,還是互聯網的強勢影響,都為各文化消費試點城市的建設提供了靈感。45個試點城市,也因地制宜,在引導文化消費上各自開拓出一片天地。
“中央引導、地方為主、社會參與、互利共贏”,是試點城市確立的原則。政府的關注與扶持,自然是發展文化消費的題中應有之義。
自試點工作開展以來,相關城市大都出臺了促進文化消費的相關計劃與實施方案。拿出“真金白銀”、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是諸多城市推進文化消費試點工作的共同舉措。
一方面,在文化消費市場的供給端,一些試點城市通過安排專項資金扶持文化企業、文化項目,以達到培育文化精品、激活文化消費市場的目的。
例如,寧波市每年安排市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2億元用于扶持文化企業發展、安排1500萬元引導和擴大文化消費專項資金用于補助文化消費重點項目。除此之外,寧波市還創建了文化金融合作試驗區,為文化企業和文化項目提供融資服務。
天津市濱海新區則在全區范圍內篩選出300多家文化企業組建了“濱海新區文化消費企業聯盟”,聯盟成員企業可優先獲得資金、人才培訓等方面的扶持。
長春、南京、長沙等試點城市,也多有對文化企業進行資金扶持的舉措。

四川成都市龍泉驛區“指尖的愛”生活館內展出的藝術繡花鞋( 李明放/攝)
另一方面,在文化消費市場的需求端,試點城市不斷創新文化惠民的方式,對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文化和旅游消費予以適當補貼。
從各個試點城市文化消費的種種舉措中提煉出可量化的評估機制,是當前階段更應關注的問題。
發放惠民消費券、舉辦文化惠民活動、推出文化消費季,是試點城市創新文化消費模式最為常見的做法。上海、重慶、成都、長春、蘇州、南京等城市,都拿出各具特色的“惠民大禮包”,讓參與文化消費的公眾得到補貼。
而以文化惠民為牽引,也能帶動相關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以及文化市場的擴容發展。
在45個文化消費試點城市中,文旅資源豐富的城市比比皆是,“文化+旅游”的模式也成為試點城市的一種發展策略。
例如,寧波市于2018年4月推出了慈溪“黛青·越窯青瓷”、鄞州“彩金·國家寶藏”、寧?!盎鸺t·十里紅妝”、余姚“赤色·余姚紅色”四條非遺主題特色旅游路線。
而如何將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資源外化為文化消費符號,不少城市也有自己的思路。
舉辦特色文化節,是試點城市推廣文化品牌的一種普遍做法。新余“七夕節”、成都“金沙太陽節”、石家莊“吳橋雜技藝術節”等,都是依托各自的地域文化而設立的,旨在于傳承文化的過程中激發文化消費潛力。
在城市中打造新的文旅綜合體、改造提升步行街,也是拓展、改善消費空間的重要內容。
北京王府井步行街、天津金街步行街、上海南京路步行街、重慶解放碑步行街等11條步行街,已被商務部列為步行街改造提升的試點。
在“文化+旅游”之外,更多的“文化+”模式也被試點城市應用于不斷擴大文化消費市場。
“文化藝術進店堂”是長春市發展文化產業新業態的一項舉措:由長春演藝集團、吉林藝術學院、和平大戲院等文藝單位制作的文藝節目,以巡演的方式出現在人流密集的商貿街區中,讓原本只能在“殿堂”里欣賞的演出,也能在“店堂”中上演,呈現出“文化+商貿”的發展模式。

觀眾在北京“不朽的梵高”感映藝術展上參觀拍攝 ( 金良快/攝)
為擴充文化消費的渠道,“文化+社區”的形式也在不少試點城市中出現。如石家莊開展了“擴大省會居民文化消費進社區活動”,成都則通過發展新零售、新業態,打造出新的社區文化消費場景,以便引導公眾形成文化消費習慣。
隨著“文化+”的跨界發展,更為多元化的消費場景不斷被打造出來,也使文化消費日益融入了城市發展骨脈。
搭建線上文化消費平臺,是試點城市探索文化消費的另一重路徑。
“文創成都”App是成都市的文化惠民消費線上支付平臺,實名注冊的成都市民在“文創成都”上消費,可以享受政府補貼,還能獲取最新的文化消費信息。
“文化蘇州云”“廊坊文化消費云平臺”“杭州文化消費”等微信公眾號,也為公眾提供了城市文化消費的指南。
文化消費平臺的建設,能夠激發消費者的參與熱情,并促進文化消費從虛擬走向實體、由線上向線下引流。而在線上文化消費平臺之外,移動網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也給文化消費帶來了新的體驗。
在45個文化消費試點城市里,杭州的經濟發展與互聯網產業的關系較為密切,在探索“互聯網+文化消費”模式時也得到了更多的實踐機會。
早在2013年,杭州市政府便與阿里巴巴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杭州利用阿里巴巴在智能技術、大數據處理等方面的經驗,推出了“文化消費誠信柜”和“無人值守書店”兩種文化消費新樣態。
“文化消費誠信柜”是在杭州市的風景區、公共圖書館、地鐵等城市窗口放置的備有特色文化產品的柜子。消費者可通過手機支付打開柜門、取走購買的文化產品。誠信柜上還設有液晶屏,用以介紹產品的特性、講述產品背后的故事。
“無人值守書店”則是利用智能商品識別、人臉識別、自助掃描商品條形碼、遠程實時監控協助等技術,在文化空間中創造消費者更為自主、便捷的購買體驗。
此外,杭州還在移動網絡與數字內容出版生產的融合發展、互聯網金融與文化消費的結合等方面有諸多舉措。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劉士林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杭州‘互聯網+文化消費的模式,充分利用了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和虛擬技術等產業優勢,將文化生產、文化消費與互聯網、移動網絡等技術性優勢充分融合,通過提高文化產品的供應質量和內容品類,來達到有效增加文化消費總量、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和文化消費升級的目的?!?/p>
在他看來,從各個試點城市文化消費的種種舉措中提煉出可量化的評估機制,是當前階段更應關注的問題。
“國家設立文化消費試點城市的初衷,就是想知道文化消費對拉動經濟發展的貢獻,將之精準統計和呈現出來,對未來文化消費城市的建設具有重要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