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斌
20世紀60年代,焦裕祿總結出治理風沙的辦法:“貼膏藥”與“扎針”。“扎針”,就是大規模栽種泡桐——當地人親切地稱之為“焦桐”。
20年后,一位上海樂器師傅發現,蘭考泡桐質地均勻、不易變形,十分適宜做樂器。他在蘭考縣堌陽鎮徐場村找到了從事桐木板材加工的代士永,為上海樂器廠家供應原材料。后來,得知樂器成品能賣高價,代士永從上海、揚州高薪聘請了幾位師傅,開辦了蘭考第一家樂器制造廠——中州民族樂器廠。
很快,許多在中州樂器廠打工的村民學會手藝后,又開始自己辦廠。
不到十年時間,祖祖輩輩拿慣了鋤頭的農民,靠著鹽堿地里長出的泡桐木,撥動了暢想美好生活的琴弦。
如今,古琴行業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并形成了集聚效應。蘭考還與電商合作,不僅把古琴賣到全國各地,還漂洋過海賣到了新加坡、美國和韓國等地。
數據顯示,擁有85萬人口的蘭考縣,目前注冊的古琴生產企業有187家,有超過200家網店。2017年,蘭考電子商務交易額達12.3億元,僅古琴一項交易額就高達1.62億元。

蘭考縣一家做古琴的作坊里, 一村民在為古琴上色。

蘭考縣利用泡桐資源,也生產其他民樂樂器。

村民徐會波的古琴制作工坊內,會計在統計工人工作量和勞務費。

當地古琴古箏的制造,帶動了村里做琴弦的工廠。

在制作琴身的過程中,工人需要反復試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