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東

成都高新軟件園孵化了一大批科技型創新企業
《流浪地球》引爆了中國電影市場2019年的春節檔。不過,鮮有人知的是,這個帶著地球一起流浪的科幻故事,“起點”在成都。
在成都《科幻世界》編輯部會議室里,雜志副主編拉茲舉著手中的雜志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這就是刊登《流浪地球》的2000年第7期。”
19年后的今天,《流浪地球》成為成都科幻產業發展的燃點——該片上映半個多月后,成都宣布將在市區東南50公里左右的簡陽葫蘆壩建設科幻文旅產業園。
事實上,科幻產業,僅是成都打造“成都創造”品牌、著力培育新經濟形態的著力點之一。
2017年11月9日,成都召開新經濟發展大會,會上提出,成都的發展要聚焦“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綠色經濟、創意經濟、流量經濟、共享經濟”六大新經濟形態,通過打響“成都休閑”“成都創造”“成都服務”“成都消費”4個品牌,推動成都發展的品牌化。
成都并不缺乏創新基因。
一千年前,世界上第一張紙幣交子就出現在成都。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支股票“蜀都大廈”也誕生于成都。
創刊于40年前的《科幻世界》,也是全國最早的科幻科普讀物中留存至今的唯一一家。
在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黃競躍看來,《科幻世界》存在的價值遠遠不限于發掘了劉慈欣、韓松、王晉康、何夕等中國科幻文學“四大天王”,還在于產業層面的溢出效應:有圈內人開了科幻主題咖啡館,也有人與迪士尼、漫威等合作出版科幻漫畫……
“原先給科幻雜志畫插畫的作者,有機會全程參與《流浪地球》的制作。這批人經過歷練成為師傅,又會培養出新的科幻電影人才。”黃競躍對《瞭望東方周刊》說,“最重要的是,電影長達數年的制作周期,整合各種資源,最終可沉淀出適合中國的科幻電影制作體系。”
至2018年11月底,全國共有32部國產科幻網劇上線,單集平均播放量在500萬以上的有9部,出現了《鎮魂》《顫抖吧,阿部》《天意》《端腦》等社會影響力較大的作品,整體產值約為16億元。
“最近幾年,看到科幻產業這片新經濟藍海的城市越來越多,加入‘科幻之城‘科幻之都爭奪的城市也在增多。”黃競躍說,成都的步調必須足夠快。
事實上,六七年前,他就曾期待成都建一個科幻城,既充當科幻活動場地,又能兼顧旅游、影視制作等。
大格局引才,大手筆扶持,創新創業活力競相迸發。在全國創新地圖中,成都已經占據重要一席。
最近幾年,成都的政策助力越來越強,《流浪地球》最終成為成都科幻產業發展的燃點。
《流浪地球》上映半個多月后,成都市宣布選定市區東南50公里左右的簡陽葫蘆壩建設科幻文旅產業園,占地約10平方公里,計劃2019年4月開工。
李進博士回國創辦成都先導藥物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都先導”)的故事,展示的則是另一種“創造”范兒。
人類目前有7000多種疾病沒有找到有效治療方案,腫瘤占了相當大的一部分。使用靶向藥物治療癌癥,可以繞過健康細胞,只對發生異常變化的基因產生作用。
研制靶向藥物的第一步,是篩選出先導化合物,這正是成都先導的主要業務。隨后,成都先導會把篩選出的先導化合物交給下一環節的制藥企業,最終用于臨床治療。
“強生、輝瑞、默沙東……全球20多家大型藥企中,10多家都跟我們有合作。”李進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他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DNA編碼小分子化合物庫,雖然創業僅6年,但這家有著300名員工的企業2018年的收入已超過5000萬元。
成都先導所在的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啟動建設兩年來,已引進4個諾獎團隊,累計簽約項目110個。
成都市科學技術局(以下簡稱成都科技局)提供給《瞭望東方周刊》的資料顯示,科技企業已經超過其他企業類型,成為成都新經濟企業的主要類型。據統計,目前,成都有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543家,數量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前三,此外還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000家。
“跟傳統經濟類型的企業相比,科技型企業的發展極為迅速。”成都科技局成果轉化與創業服務處處長丁琴告訴本刊記者,專注于第二代無線充電技術的易沖無線科技公司,在成都市天府新區成立之初,注冊資本僅1000萬元,僅用了兩年時間,2018年該公司的營收就超過了億元。
“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市百家新經濟重點培育企業中,72家為高新技術企業;75家A股上市公司中,41家是高新技術企業,占比超過55%。”成都科技局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處副處長武俊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2018年,成都先導獲得了“成都高新創新創業‘明日之星”和“研發創新能力建設十佳企業”等多項榮譽。
不過,這家企業在創業中也遇到過差點邁不過去的坎兒。最困難的時候,連員工的工資都差點發不出來。最終,一筆政府支持的科研資金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
“融資難、融資貴,是各個階段科創企業的共同困境。”成都科技局科技金融服務處主任科員袁洪彥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除了通過稅收、租金減免等扶持企業,成都還積極探索創新科技經費的使用方式,構建了“科創投”“科創貸”“科創保”“科創券”“科創貼”相結合的“五創”科技金融聯動服務鏈條,助力科技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比如,科創投解決種子期、初創期的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首投”問題。目前,成都市通過聯合社會資本組建了13支天使投資基金,重點投資了89家科技型初創企業,部分企業已經發展到相當大的體量。

成都2017中國科幻大會分論壇
職能部門提供的除了資金,還有各種信息。
“去年組織的企業培訓和政策宣講會,大大小小有200多場。此外,我們也會支持社會機構開展的創新創業活動。”丁琴說。
在為回國創業作準備時,李進曾考慮過落腳北京或上海。不過,他與成都市高新區管委會接觸僅1個小時后,雙方就達成協議。
“一個初創型企業,最需要的就是穩定的人才隊伍和當地政府的支持。”李進說,成都創業環境較好,尤其是有四川大學等50多所高校,以及華西醫院等著名醫院和大型藥企。落戶高新區,企業還可享受房租減免、實驗室建設補貼和創業啟動資金等。
“鼓勵創新創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完善政策體系,有效激勵和支持企業的研發活動。”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長陳旭對本刊記者說。
如今,成都的科技創新激勵體系已初現成效。2018年,成都新增市場主體54萬戶,近三年年均增長28%,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1萬億元。
在服務新經濟企業發展的過程中,成都進行了一系列深層次的政策制度創新。
為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升級版”,成都市發布了促進國內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轉移轉化若干政策措施,在全國首觸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
“科技成果更新迭代快,市場機遇卻不等人,按照常規的國有資產管理方式和審批流程,往往會‘錯失良機。這一系列改革就是為了從根本上調動科研人員從事產業轉化的積極性。”陳旭說。
成都自貿試驗區管理委員會指導協調處副處長羅雙發向《瞭望東方周刊》細數了成都自貿試驗區在營商環境上所進行的制度創新。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形成了330個制度改革創新成果。其中,最有特點的兩項就是中歐班列‘集拼集運新模式和公證‘最多跑一次。”羅雙發說。
“國際上有個約定俗成的規矩,即使有空置車廂,中歐班列也必須拼接上41個車廂才能發車。‘集拼集運則把國內段空著的車廂里裝上國內鐵路沿線目的地的內貿貨,到達目的地時,出關前卸下來再換上外貿貨。這樣能有效利用一部分國內閑置運力,提高運輸效率,降低運輸成本。”羅雙發說。
“公證‘最多跑一次 ,就是取消了一系列‘證明我媽是我媽的公證要求,能網上辦的不當面辦,能一起辦的不分開辦。”他說。
成都營商環境的改善,顯著提升了成都城市雇主品牌顯示度和影響力。
2018年,成都市人才部門在成都、北京、上海、洛杉磯等23個城市開展了115場人才引進活動,近5萬人現場簽約,引進了80個高端人才項目和創新創業團隊。
大格局引才,大手筆扶持,創新創業活力競相迸發。在全國創新地圖中,成都已經占據重要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