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月 馬姝瑞

羅亞蘭制作的櫻花宣扇(馬姝瑞/ 攝)
與任何一門古老的“手藝活兒”一樣,宣扇也要求手藝人專注、耐心、“坐得住”。
冬日的暖陽照在院子里堆得整整齊齊的竹片上,在安徽宣城洪林鎮一處茶園深處的宣扇工廠里,幾名工人正忙碌地手工涂膠、粘合,轉眼間就完成了扇骨和扇面的“順利會師”,羅亞蘭在她們身邊不時走過,查看指點。
羅亞蘭是安徽省宣城市洪林鎮人,也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宣扇”的第五代傳承人。
宣扇,是以產地命名的一種折扇,產于安徽省宣城地區,起源于宋朝,興盛于明清,以各種竹片、檀木為骨,以宣紙、韓紙、絹布、真絲等為面,承載著中國幾千年來獨特的“扇文化”。
“宣扇的特點是骨密、順滑,收合自如,過臉如絲。” 羅亞蘭一邊打開一把宣扇在臉頰上輕撫,一邊介紹說。
出生于1970年的羅亞蘭在制扇世家長大,受爺爺的熏陶從小就愛上扇子。“童子功”讓她學到了這項古老工藝的基礎,也讓她一生都離不開宣扇。
爺爺去世后,剛從學校畢業的羅亞蘭不忍家族手藝沒落,辭去工作踏上辛苦的制扇路程,先后走訪了蘇州、杭州、德清等地的扇廠取經。
1995年,羅亞蘭成立了一個僅有7人的宣扇小作坊,一邊研究制扇工藝,一邊琢磨著把傳統技藝與現代元素結合起來。讓她驚喜的是,國外訂單越來越多,直到供不應求。2011年,她決定回到洪林鎮的老家成立一個更大的扇廠,在祖輩生活過的地方將宣扇發揚光大。
小小的一把扇子,收合僅在手握之間,其制作技藝卻是常人難以想象的繁復耗時。
從一棵竹子到一把扇子,要經歷76道工序,最少要兩周半時間,一些造型復雜、工藝特殊的扇子甚至需要一個月才能完成。
“竹子要選用6年以上的老毛竹、深山玉竹、烏竹……木材是黑檀、綠檀、紅木、雞翅木、檀木及緬香木等名貴的木材,這樣做出來的扇骨才韌性強、彈性好、不易折斷,還會散發幽香。”羅亞蘭說。
不僅選材嚴苛,浸泡、造型、打磨、煮色、烘干、拋光、拼裝……每一道工藝背后都有大學問。
“竹子要選用6 年以上的老毛竹、深山玉竹、烏竹…… 木材是黑檀、綠檀、紅木、雞翅木、檀木及緬香木等名貴的木材, 這樣做出來的扇骨才韌性強、彈性好、不易折斷, 還會散發幽香。”
比如手工打磨,需用棕把、粗砂、細砂、蠟、棉紗布等進行7道工序的打磨。而在煮色環節,羅亞蘭至今堅持用茶葉、樟樹葉等天然植物原料,將扇骨煮兩小時,以達到上色、增香的效果。
與任何一門古老的“手藝活兒”一樣,宣扇也要求手藝人專注、耐心、“坐得住”。
“這對我來說不是問題,”羅亞蘭平靜地說,“有時候趕貨,工人加班結束之后,我就繼續做,經常到凌晨兩三點,一點也不覺得累,越做越心靜,越做越精神。”
在保留傳統工序的同時,她也沒有停止創新。從工具到造型,宣扇在她的手里不斷融入新元素,至今已設計出700多個品種。
“最早手工打眼鉆孔,一天也打不了幾把,后來我自己設計工具電動打眼,一天可以打好幾千把。”羅亞蘭說。
在宣扇廠的展示柜里,各種扇子造型不一、款式多樣,令人眼花繚亂。專為第16屆亞運會設計制作的“干花扇”,不僅有干花的“夾層”,還印著“上善若水”的字樣,大受好評。
而她的另一把得意之作,一把全竹制的鏤空扇子上,沒有任何絹絲布料,側面看去是刻度尺,正面看去是圓規,展開來看卻是度量器,十分獨特。
“尺子是說做人要有尺度,圓規寓意著有規矩才有方圓,度量器則是提醒拿扇的人要有度量。”羅亞蘭這樣解釋自己的設計理念。這把扇子也和其他鏤空扇為一組,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銀獎。
如今,羅亞蘭的宣扇70%出口到日本、韓國、美國、法國、馬來西亞等地,其余內銷到各個旅游景點,浙江、廣東、安徽都有宣扇的實體店。下一步,羅亞蘭還準備利用網絡電商直播的方式宣傳推廣宣扇。
“活到老學到老,不僅要堅持,還要創新,要帶新人。只要有力氣,我就會一直做下去,守護著這些扇子,讓宣扇代代相傳。”羅亞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