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靜寰
摘 要:清華大學自2009年開始的“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追蹤研究”(CCSS)的基本思路是將大學生學習置于中國宏觀社會變遷的整體大勢之下,抓住其核心要素進行概念化、結構化的指標設計,進而對中國大學生群體性學習狀況進行定量化處理。本文用大學生“學情研究”一詞來概括這一研究的本質特性。
關鍵詞:學情研究;實證研究;大學生群體性學習狀況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以清華大學“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追蹤研究”所代表的關注學生、以學為本的理念和實踐進展,講學情(調查)研究這個話題時,有必要從研究初始起因即為什么要研究、研究什么和如何研究等基本問題講起。
一、研究背景及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針對教育改革與發展,中國政府已頒布很多文件。就高等教育來說,最核心的就是強調“內涵式發展”和“提高質量”。其實質量并非是純粹的教育問題,在世紀轉換的90年代和21世紀最初十余年,質量已成為一個全球關注的問題。1994年,世界質量管理專家朱蘭(Joseph.M.Juran)提出: 2l世紀,人類將告別“生產率的世紀”,迎來“質量世紀”。2012年中國共產黨在十八大會議上提出“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移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首屆中國質量大會上提出“質量時代”新概念:人人重視質量、人人創造質量、人人享受質量。牢固確立質量即是生命、質量決定發展效益和價值的理念,把經濟社會發展推向質量時代。教育部2019年10月8日發文《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將人才培養質量與教育教學改革密切結合在一起。
討論高等教育質量問題的另一個不可忽略的宏觀背景是大眾化、普及化高等教育階段的到來,及其引發的質量觀和評價標準的變化。對中國高等教育1998年以來的快速發展,學界評價具有不同聲音:很多人為其叫好,也有不少人認為規模擴張太快了。如果把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放在世界范圍的背景之下,我們會發現中國自1998年擴招到現在,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也不過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14年全球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均值已經超過了34%,有100多個國家超過15%,進入大眾化階段;50多個國家超過了50%。中國將在2020年達到50%,與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經濟總量相比,中國高等教育這幾年的高速發展不過是彌補了以前的缺失。從全球來看,不僅中國,亞洲已經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最快的新興區域。
然而,伴隨全球教育的迅速發展,質量問題逐漸顯現出來。201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報告中明確提出,當前無論是在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雖然教育日見發達,但存在學習危機(Learning crisis),很多國家和地區仍未能建立有效支持學習的教育系統。2018年世界銀行報告的主題就是學習危機的問題。在分析學習危機存在的原因時,世行報告明確提出:學生學習準備不足,教師教學技能不足、缺乏激勵,學校教學管理水平低下,教育投入未達及教學。這四個原因我們聽起來并不陌生,顯然它并不是特指中國學校教育的問題,而是一個全球性問題。
對中國來講,高等教育發展到大眾化,甚至普及化階段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高等教育系統的復雜和多樣性高等教育機構的存在。不同大學的功能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乃至院校特點等都存在差異。但不管是什么樣的大學,其共同點都是人才培養,這一核心任務是通過教育過程來實現完成的。
按照科爾曼報告,學校教育似乎難以改變家庭背景對人的發展和地位獲得的影響。如果目前以北大學生為樣本的關于家庭教養方式對學生學習發展的影響研究也得出類似結論,除了進一步證明我們的學校教育是多么的無力之外,也迫使我們必須反過來思考:我們的學校教育到底能做什么?我們改變不了學生家庭的經濟地位,更不要說早期家庭教養方式了。我們能做的可能更多還是在高等教育領域中的事。我們能夠、也應該負起責任的是大學的教育過程,是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環節。我非常認同大學要關注教師培訓工作,大學教師如何做好教學工作應該是其職業發展的應有的職責。
一談到教育或人才培養過程,我們發現進入到了一個令人困惑的情景。通過了解學生檔案與登記材料,我們對學生入學前的特點是清楚的,他來自農村還是城市,是生長于知識分子還是文盲家庭,是來自于重點高中考分很高,還是多次參加高考成績一般,這些信息我們都可以掌握。學生畢業后要走進社會和職場,我們希望他離開大學時成為有用之人,這是教育目標。為此,學生要具備什么樣的知識能力,我們也有預期。但是一旦學生進入大學教育過程之后,我們就很難說清楚,是什么因素、基于何種機理和互動方式,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使不同學生在同一教育過程中產生不同反應。這是一種遠比物理與化學反應復雜的變化過程,因此,學校教育過程被不少研究者稱為“黑箱”。我們知道這一黑箱中存在諸多要素,如教師、教學、課程、課堂內外活動、同學、學校環境等。我們也清楚,影響教育結果的還有學生個體在認知,情感,學習動機、方法等方面的差異等。我們甚至還知道學校不能完全排除掉自身難以掌握的社會性因素的影響,以教師、家長、政府、學校為代表的不同利益相關者對教育的想法、做法和期待不盡相同。過去我們主要基于經驗來解讀教育,這樣的教育研究難以揭示教育過程黑箱子里的諸多要素及互動機制。當前,基于數據的實證研究在教育領域內發展很快,以學為本的教育理念將學生視角的教育經歷也納入研究范疇。
二、大學教育質量與大學生學習體驗
2019年10月,美國兩位知名教育學者桑迪·波美( Sandy Baum )和邁克爾·麥弗遜( Michael McPherson )在美國藝術和科學學院發表演講,題目為《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大學學習體驗》。在高等教育公共政策的討論中,有一種奇怪的現象:我們近乎忽視了大學的教學質量。關于高教的研究很多,但都避開了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大學生體驗的教與學的“黑箱”內部到底發生了什么?美國未來本科教育大學委員會強調:對大學生教育質量進行嚴格的考查有必要在高等教育未來的思考中占據中心地位。但關注質量并非大學排名,我們的興趣在于學生大學經歷的質量:大學課堂和宏觀的教學環境如何培養和塑造學生的知識體系、行為能力、價值觀以及實現人生價值的方法?這里我們要問的是:什么是大學生教育經歷的質量?為什么要關注這一質量?
2019年10月,教育部發布的《意見》第一部分開宗明義提出:嚴格教育教學管理。強調要激勵學生刻苦學習,要提升學業挑戰度,強化人才培養方案、教學過程和教學考核等方面的質量要求,要科學合理設置學分總量和課程數量,增加學生投入學習的時間,提高自主學習時間比例。要加強課程體系整體設計,提高課程建設規劃性、系統性,全面提高課程建設質量。要引導教師潛心育人,加強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完善教師培訓與激勵體系,健全教師考核評價制度等。
從文件中,我們可以明確感受到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學生培養質量的落腳點在哪兒:在嚴格教育教學管理,在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在引導教師育人投入上。這些我都非常認同。我想進一步提出的問題是中國大學生的學習問題,是源于我們的管理不夠嚴格嗎?在中國,大學生刻苦學習已經入法, 1998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六章第五十三條規定:高等學校的學生應當遵守法律、法規,遵守學生行為規范和學校的各項管理制度,尊敬師長,刻苦學習,增強體質……按法律用語解釋,“應當” 等同于“必須”,屬強制性規范。從這個角度來說,學生不刻苦學習可以被看成違法。然而,我們看到的現實是:法律規定、社會呼吁似乎并未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研究學生學習是教育領域的專業之事,也是教育研究者不可推卸的責任。
目前教育學界的熱門話題之一是討論“以學生(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與實踐。我更傾向于用“以學為本”,這個“學”包括學生、學習與學校三層含義,而教師是學校的核心要素和支柱。在學校這一特殊而專門從事教與學活動的機構中,師生共生,教學相長,兩者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只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容易使人的認識陷入另一個誤區:忽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用“以學為本”凸顯出學生、學習、學校是教育不可缺少的核心要素,強調以學為本,就是彰顯教育的本質所在,表現教育質量的深刻內涵。
在以學為本的基本理念下,清華大學自2009年開始的“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追蹤研究”(CCSS)的基本思路是將大學生學習置于中國宏觀社會變遷的整體大勢之下,抓住其核心要素進行概念化、結構化的指標設計,使其對中國大學生群體性學習狀況可以進行定量化處理。由于我們強調要將大學生學習研究置于復雜的社會情境中,揭示學生學習狀況及心態與社會宏觀環境和政策互為影響的復雜機制,所以,我們更愿意用大學生“學情研究”來概括這一研究的本質特性,以區別于心理學、教育學已有成熟研究范式的大學生“學習研究”。CCSS已形成大學生學情調查工具系列,包括:面向普通本科院校的綠色問題,面向應用型院校的黃色問題,對院校畢業生進行追蹤調查的藍色問題和專門為清華大學本科生進行全口徑、全過程追蹤研究的紫色問題。在我們構建的指標中,既有反映院校整體學情的綜合性分析指標,也有聚焦教育過程關鍵環節、可以幫助院系診斷課程教學問題的過程性指標,還有表現學生學習方式和風格的學習診斷指標。我們努力用精心設計、嚴格篩選的調查題項了解學生的學習體驗及感受,通過大規模學情調查數據揭示教學過程“黑箱”里面的東西。在過去的10年中,全國已有近150所不同類型高校參與CCSS學情調查項目,已積累近百萬中國大學生學情調查數據。CCSS項目團隊已發表期刊論文100余篇,產出學位論文30余篇,還有30余項選題獲得國家級、省部級與院校級研究項目立項。研究成果不僅在學術界引發關注,也通過多種渠道轉化成國家和院校層面的教育教學改革政策。
最后讓我們用一句話概括CCSS: 這是中國高等教育研究者運用有理有據的實證研究方式,研究所在院校實際存在、迫切需要解決的真實問題,為院校教育改革決策提供研究支撐,促進院校改進教育教學,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設現代化治理體系的有益工作。我們將把這項工作堅持做下去。
[責任編輯:陳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