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on Walker



摘 要:有關高等教育評價做法的適當性和相關性的問題一直存在。例如,整個教育行業都關注如何平衡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如何讓學生參與評價,如何開展具有可持續性的和真實的評價,以及機構如何從“學習”評價轉為“為學習”而評價的文化。本文對此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學習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
一、引言
評價是高等教育的一項核心工作,它需要強大的師資力量和機構資源,以及學生的高度參與。這也是很多大學最容易犯錯的一個方面。正如David Boud所言:“盡管很難,學生還是可以擺脫不良教學的影響,但他們卻無法擺脫不當評價的影響。”[1]
作為一名教育研發人員,我曾為許多教育變革項目爭取到了資助,并領導實施了這些項目。提供小額資助通常是全球各地大學推動變革所采用的方法。這些項目雖然能夠在局部創造價值,但卻很少在機構層面實現大規模的、持續的變革。當資金用盡時,相關工作通常也就停了下來,最后大家只得回到以前的做法。Sam Smidt 教授展示了14世紀Laurentius de Voltolina的一幅畫作。這幅畫描繪了這樣一種場景:德國國王站在講臺上朗讀一本書,臺下坐著一群聽眾,但其中很多人都沒有認真聽講。除了畫中人物的著裝、堅硬的長條凳,以及沒有PPT外,這種場景與現代課堂幾乎沒有區別。同樣地,法國藝術家Jean-Marc C?té于1900年創作了一幅名為《上課》的畫,描繪了未來孩子們的學習方式。他認為,未來年輕人將戴著耳機上課。這一點是唯一與現實相符的地方。這兩幅畫都反映了當前流行的教育模式。我們依然相信,通過向學生傳播信息和灌輸內容的簡單做法,就能使學生獲得知識和理解力。我們很難避免這種占據主導地位的教與學的模式。然而,在過去100年里,教育心理學和學習技術這兩個相對較新的領域涌現出了各種理論,教師開始關注這些理論并將其應用到教學實踐當中。
二、教學實踐變革所面臨的挑戰
教師發展中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有效的證據,尋找改進教育服務的方法,然后與教師建立起信任關系,并將這種變革應用于實踐。
改變教學行為并非易事,目前大學運作方式已經使教師高度緊張。只有得到教師的認可,才能進行有效的變革。英國有句俗語:“高校教師把戰略當早餐吃。”換句話說,你制定的戰略雖然極富遠見、極具說服力,但如果高校教師不認同其方向,不愿意將其付諸實施,那么這樣的戰略注定不會成功。要想進行成功的變革,你需要提出一個論點并給出令人信服的證據,或者創造一種要求教師做出改變的學習和評價環境。
圖1為2010年前后英國一般大學的標準教室布局,這也是世界各地大學的標準教室布局。這種教學環境設計的目的只有一個,即用一到兩周的時間進行考試評估。然而,大量的桌椅再加上密集的課程安排,意味著教師不得不使用標準的教學方法,即前面提到的說教法。因此,學生,尤其是坐在教室后排的學生,在觀看屏幕或白板以及與教師、同學交流方面的體驗感就會下降。課堂環境布置會引發種種問題,需要提高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并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然后創造條件進行試點,再對試點的教與學進行評估。如果評估結果令人滿意,則對整個機構原有的做法進行變革。
圖2展示的是經過改造后的同一間教室。教師們認為,教學環境發生了變化,教學方法也應同步進行革新,于是采用了一種小組合作學習(TBL)的方法,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借助技術手段進行學習,并將知識應用于實際場景中。然而,并非所有教師都積極響應這種模式。有些教師對此感到非常焦慮,他們不習慣新的教學方法,無法有效利用課堂配套設備,并要求提供能使其感到安全的更為傳統的教學環境。這些教師需要更長時間來適應新的教學環境和方法。因此,對任何項目來說,專業發展都是成功實施變革的關鍵。
另一個例子與提高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相關,即他們能在多大程度上管理好自己的學習,并發揮出自身最大的能力。英國每年都會進行一次年度學生調查,了解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體驗。其中,評價與反饋的體驗常常是得分最低的。
三、模塊化對評價的影響
評價是大學教師規劃、開發課程時最后考慮的事情之一,但它通常卻是大多數學生最看重的事情[2]。我們知道,關于評價與反饋的問題有很多,其中包括:如何設計評價,是否具備充足的數量、種類和模式(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以及高校教師為學生提供的反饋是否有效。
大學面臨的挑戰之一便是課程層面(也就是專業或主修)的評價設計。高校教師一般專注于各自的教學和評估模塊,而非學生的整體體驗。作為各個教學和評估模塊的主設計者,我們未必了解學生正在學習的模塊和其他所有模塊是如何組合在一起的。與既有可能成為一種空間障礙,也有可能促進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不同,模塊設計本身就有可能成為一種結構性障礙。
圖3顯示了評價圖可能包含的內容。它顯示了綠色圓圈代表的“低風險”形成性評價和黃色、紅色圓圈代表的“高風險”總結性評價之間的關系。在這個例子中,學生收到了來自不同模塊的2次(綠色)形成性評價的反饋,這可以為其他各種評價提供信息。了解這一點,將有助于減少其他模塊評價的工作量。例如,如果模塊2(黃色)和模塊3(紅色)都對表達能力進行了評價,那么,是否需要二次評價呢?
四、獲取可操作的評價信息
目前,我們有很多不同的評價方式,但許多教師認為試驗結果不好,希望改變形式,建議用新的形式,如博客、發帖、播客、項目等。因為評價太多了,學生也覺得暈頭轉向,疲于應付。許多學生從來不看反饋信息,只是看成績。教師花了很多時間寫反饋信息,但學生只關心成績,反饋根本沒用。還有學生反映,不同的評價方法,得出的結論不一致。所以,評價設計很重要。
評價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和標準,要在學校層面解決相關問題。例如,我們需要提供什么樣的數據,要做哪些講座,如何讓學生有一致性的體驗。除非我們提供的標準和評價非常一致,否則學生會感到非常困惑。另外,現在可以獲取很多數據,如多少時間在圖書館、多少時間在虛擬學習等,可以把這些數據拿來做預測。
在倫敦大學學院,我們開發了一款軟件CHART。以可視化的方式展示多個模塊化的評價隨著時間推移是如何協同運作的。輸入類型、模式、權重和提交日期等信息,就能生成評價表。教師與學生一眼就能看到某一年或整個本科/研究生課程的各種評價。他們可以從中看出形成性評價是否與總結性評價完全一致,并找出評價結果的交匯點。評價可視化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管理時間,緩解評價焦慮,也有助于教師管理評分期限。
CHART 是TESTA試點項目,用來改進倫敦大學學院(UCL)評價與反饋的工具之一。TESTA 意為“通過評價改變學生的體驗”。這種方法最初由Graham Gibbs和Tansy Jessop 開發,是2009—2012年“高等教育學院國家教學獎”(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National Teaching?Award)的一個內容。該方法首先對一個典型課程的評價進行審計。例如,課程文檔可能建議對一個15學分的模塊進行兩項評價。如果這兩項評價各包含一組評估要素(大約8個不同的要素),那么一個模塊實際上可能包含16項評估要素。如果學生同時還參與其他模塊的評價,那么為了通過評價,學生的學習很可能只是浮于表面。這樣一來,他們的自我調節能力也將會受到損害。
高校教師給學生的反饋可能非常簡單,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們要承擔很多的工作壓力,例如申請研究經費、開展研究工作、發表學術論文等。然而,諸如“及格”“良好”或“不及格”之類的評語并無助益。有效的反饋應能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并了解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們的成績。將可視化的、分析的評價報告(其中包含了對他們的表揚和建議)提交給教師,自然而然會引導他們進行專業發展。
在文章開頭部分,我講述了進行全面的機構改革和創新的必要性。未來我們可以對上述項目加以推廣,以解決各院系面臨的一系列共同的挑戰。這樣就從最初的教學提升轉變為機構改革。將各種建議匯總在一起,就能明確哪些領域需要改進,機構可為這些領域劃撥資源,并通過質量保證機制對其進行管理。表1列出了某大學5年內面臨的10項挑戰,其中長期面臨的首要挑戰是制定清晰的目標和標準。這所大學將此問題視為重大挑戰,為此建立了相應的機制,以提高對該問題的認識。這些改進措施包括公布并解釋評分標準和規則[3]。
五、結語
總之,了解有效反饋與評價面臨的障礙與動力是教學發展的關鍵一環。我們預計,學習分析將更加有助于了解如何設計和提供評價與反饋,以及如何與學生就此展開良好溝通。在開發出能夠實時評價學生表現的穩健、可靠的系統之前,我希望高校教師能夠提高對學生面臨的教育問題的認識,并幫助高等教育機構采取各種方法,為學生提供盡可能一致的學習體驗。
參考文獻:
[1] Boud D (1995). Assessment and learning. in Knight P (Ed.).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London: Kogan Page, p.35-48.
[2] Open University (undated) Assessment and course design, Learning and teaching guides from IET series.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3] Simon Walker, Emily Salines, Abdillahi Abdillahi, Sharon Mason, Aanesh Jadav & Catherine Molesworth (2019). Identifying and resolving key institutional challenges in feedback and assessment: a case study for implementing change, Higher Education Pedagogies, 4:1, 422-434, DOI: 10.1080/23752696.2019.1649513.
[責任編輯:夏魯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