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莎夏
摘 要: 大學英語教學評價體系改革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新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能夠更全面、客觀、科學、準確地評價教與學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形成性評價是評價體系改革的重點。本文基于大學英語教學實踐,首先介紹了新型評價體系產生的背景,接著分析了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 大學英語 形成性評價 教學評價體系
1.引言
自教育部2002年啟動新一輪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至今,大學英語教學進入提高與深化階段,實現了九大重要轉變:主體轉變: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目標轉變:從“獲取知識”轉向“培養能力”;策略轉變:從“教什么”、“怎么教”轉向“學什么”、“怎么學”;方式轉變:從“個體學習”轉向“合作學習”;關系轉變:從“一言堂”轉向“多邊對話”;教師角色轉變:從“知識傳授者”轉向“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促進者”、“學習過程指導者和監控者”;學生角色變化:從“被動接受者”轉向“主動建構者”和“評價者”;學習手段轉變:從“單一的課堂學習”轉向“多元的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自主學習”;環境轉變:從封閉的“象牙塔”轉向開放的“社會”。
在此期間,針對學生的測試與評價體系也得到完善。首先是對備受爭議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進行了改革。此外,在維持原有終結性評價的基礎上,大學英語開始強調過程性評估,主要包括“學生自我評估、學生相互評估、教師對學生評估,教務部門對學生評估等,采取課堂學習活動評比、課外作業評定、課外活動參與和點評、學習效果自評、平時測驗等形式”(王守仁,2004)。
2004年《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頒布之前,評價強調的是語法、閱讀、寫作。此后,評價將重點放在學生的聽說能力及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上,評價方式也從單一測評教學結果逐步轉向對教學全過程的整體監控和評價。此外,評估的對象由原來單一的學生變為學生和教師。對教師的評估包括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和教學效果等。因此,關注的重點轉向學習者與教師間的相互作用、外語教學與社會的相互影響、多元文化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2007年《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教學評估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它具有以下五種功能:對教師而言,教學評估是獲取教學反饋信息的依據;對管理部門而言,教學評估是改進教學管理的依據;特別對學生而言,教學評估是調整學習策略、改進學習方法和提高學習效率的手段。
因此,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指導下,全國各高校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嘗試構建適合本校實際的新型多元化評價體系,經過近十年的探索取得一些成績,但同時遇到新的問題。
2.新型多元化評價體系的構建
在結構主義和功能主義影響下,“方法時代”的外語教學是以語言為中心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靜態教學模式,“后方法時代”著眼于語言學習認知過程,關注語言知識的建構過程,追求最佳的學習效果,倡導以學習為中心的動態教學模式。
在新型的評價體系中,形成性評價體現了對動態教學模式的監控。那么,什么評估形式、如何實施、誰參與評估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形成性評估應該占課程總成績的多少比例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評估與課程教學模式如何結合以形成與該門課程相適應的形成性評估體系?對以上問題正確認識,才能避免大學英語形成性評估實踐走入誤區。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和技能的獲得不僅需要傳授,更需要學習者自己積極思考和練習,從而將接受的知識技能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形成性評估是以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和轉化知識技能的過程性評估,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應該積極參與形成性評估。Jonassen認為從建構主義的角度看,評價學生怎樣建構知識比評價學生取得的學習結果更重要。評價應基于動態的、持續的、不斷呈現學習者進步的學習過程,以及教師所采用的教學策略和所創設的學習環境。評價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根據學習者的需求和情況的變化來設計教學,改進和精練教學策略,使學習者通過建構性學習獲得持續進步。Freeman認為學生參評可以提高學生認知、評判思考和自我監控等高層次思考能力。
自主學習是提高大學生綜合應用英語能力的重要途徑。形成性評估可以幫助學生在自主學習的三個階段(計劃階段、行為或意志控制階段和自我反思階段)提高自主學習能力(Zimmerman 2002:67)。它們之間的關系見下圖:
形成性評價在教與學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評價與教學之間的關系主要可概括為三方面:學習評價(assessment of learning)、促進學習的評價(assessment for learning)和作為學習的評價(assessment as learning)。學習評價指在教師教學周期結束時依據一定的標準評估學生的成績,做出學業方面的判斷,這種評價通常是高風險的,例如期末考試、畢業考試、升學考試等。在促進學習的評價中,教師及時給學生提供反饋以調整學生的學習,學生給教師反饋以便教師調整自己的教學,這種評價通常是低風險的,能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優勢和缺點,明確自己需努力的地方,例如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等。作為學習的評價則使用任務或活動讓學生進行評估以促進自己和同伴的學習,如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這些任務讓學生有機會來設定自己的個人學習目標。
全面、客觀、科學、準確的評估體系對實現課程目標至關重要。一方面教師從評價結果中獲得反饋,從而改進教學管理,確保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學生根據評價結果有效地調整學習策略、改進學習方法,最終提高學習的效率。
3.大學英語新型評價模式在教學中的實踐與應用
本研究試圖通過對我校非英語專業2013級英語教學評價情況進行研究,找出教師和學生普遍反映的問題,總結出一套更加完善的大學英語教學評價體系,從而為提高今后教學質量提供科學的指導。
大學英語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完成的過程。要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水平,教師要對教學過程有清楚的認識和有效的監控。作為監控手段之一的學習評價,其不僅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設計得當的評價方法,既能幫助學生了解課程重點及自己的學習進展,幫助他們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又能給學生以成就感,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好的評價方式能幫助教師盡可能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各階段的學習狀況、心理需求及其他大量的相關信息。
3.1評價實驗方法的選擇
本次研究采用實證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實證性方法的優點是準確、高效,它以嚴密的數學方法精確分析所得資料,對評價對象進行準確的描述;同時,它依據客觀事實和數據得出結論,具有很強的信度。但是由于量化的方法很難對評價對象內部的發展變化情況及原因進行分析,因此無法全面反映問題的全貌。人文評價關注的是評價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能夠重視問題背后的原因分析,因此對實證性評價是有益的補充。但是,其主觀性強,在一定程度上含有評價者個人的主觀意識,因而影響其效度。由于人文性評價方法具有其獨特的教育功能,常作為形成性評價的主要方式??梢娫诮虒W評價中,實證性和人文性各有所長,應根據具體情況充分發揮實證性和人文性的長處,做到優勢互補,使評價產生積極的作用。
3.2新型多元化評價體系在實踐中的應用
傳統的評價只關注分數,新的評價體系應體現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所以在實踐中筆者所在的學校建立了學生和教師檔案袋(portfolio)。學生檔案袋有目的地收集能夠展示學生學習、進步和成就的各種活動(Paulson et al 1991),例如:學生課堂上所做的presentation的文字記錄、小組活動材料、特色活動(電影配音、微電影、翻譯)的獲獎證書等。教師檔案袋有目的地收集教師的說課記錄、教案、教學反思等。但若取消分數和等級又難以體現評價的選拔、區分功能,使學生缺乏對自己合理的定位及前進的目標。要改變一考定論等終結性評價的弊端,就需要將學生課內外的表現、出勤率、作業和學習過程的評價折合為50%,再將期末筆試成績折合為50%記入總評,從而突出形成性評價,確保評價更加全面、客觀。
總體分數評定表說明:
(1)本評價方案總體分成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兩個部分,其中形成性評價權重占50%,終結性評價權重占50%。
(2)總評成績=平時成績(A+B+C)+期末成績×50%。
(3)A、B、C項均為100分制。
3.3研究結果
本研究對2名大學英語教師(每位教師教10個班)和他們所教的586名學生(學生來自機械學院、計算機學院、文法學院、經管學院)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發現:教師認可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雖然大幅度增加了評價的工作量,但教師肯定新的評價方式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英語的綜合應用能力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學生方面:72%的學生支持采用新型的多元化評價體系,反對以往僅靠期中、期末考試評定英語學習的方式;64%的學生表示通過網絡自主學習課程自主學習能力有所提高,但仍需要教師的監督;但是,只有37%的學生清楚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的具體內容;38%的學生認為同伴評價不應該作為總體評價的一部分,因為學生認為同伴評價主觀性較強,評價標準不統一,無法做到客觀公正。
4.大學英語新型評價體系存在問題及對策
教師方面:新型的多元化評價體系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引入形成性評價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要學習教育理論方面尤其是教育學、心理學、二語習得等相關領域的知識,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和監督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
學生方面:學生反映新的評價體系使他們更明確了如何全面提高自己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但由于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讓他們養成用分數評定學習效果的習慣,形成性評價中的非分數評價方式讓他們對自己的學習效果的認定有些迷茫,特別是同伴評價需要教師給予更多的指導。鑒于此,教師要在元認知方面給予學生更多的幫助,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5.結語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實事求是,既要有前瞻性又要顧及現實(王守仁,2008)。為了保證評價的客觀公正,需要根據我國的英語教學和評價的實際情況,依據現代先進的語言教學、學習和評價理論,加緊研制適合我國國情的外語能力等級量表(劉建達,2015)。標準、統一的評價等級有助于大學英語教學的開展。大學英語評價體系要在實踐中逐步建立,在實踐中得到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Jonassen D H.Evaluating Constructivistic Learning[M].Education Technology,1991b,31(9):28-33.
[2]Freeman M.Peer assessment by groups of group work[J].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1995(3):289-300.
[3]Zimmerman,B.J.Become a Self-regulated Learner:An Overview.Theory into Practice[J].2002.41(2),64-97.
[4]崔敏.大學英語教學新型評價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外語,2010(3):8-12.
[5]王篤勤.大學英語評價效度研究[J].中國外語,2010(3):13-19.
[6]黃華.立體教學模式中的大學英語形成性評估的問題研究[J].中國外語,2010(9):15-20.
[7]張珍珍.二語課程設置和課堂研究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
[8]陳紅.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研究演進與變革[M].江蘇:江蘇大學出版社,2009.
[9]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0]劉萍.形成性評價與語言學習[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54-157.
[11]劉建達.基于標準的外語評價探索[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5):417-423.
本文是2015年河南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大學英語多元化評價體系現存問題及對策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KQ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