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



摘 ? ?要: 本文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對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125篇古詩文的注釋進行了考察,發現注釋在系統性、準確性和規范性上都存在問題,具體表現在當注而未注、前后表述不一、先出現不注而后出現作注、注釋形式前后不一,以及錯譯、漏譯、注釋體例和術語不規范等方面,就教材存在的問題逐類列舉、分析,并闡述了理解和思考。
關鍵詞: 統編本 ? ?初中語文教材 ? ?古詩文注釋
統編初中語文教材[1]已在全國范圍內使用,該套教材立意高遠、視野開闊,諸多優勢毋庸一一闡述。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當下,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七~九年級共六冊)共收古詩文125篇,選篇占比超過50%。筆者對125篇古詩文的注釋進行了考察分析,發現注釋在系統性、準確性和規范性上存在些許問題,現述于此,就正于編者和讀者。
一、注釋缺乏系統性
通觀六冊語文教材,古詩文注釋最突出的問題是缺乏系統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當注而未注
教材“重視語文核心素養,重建語文知識體系”[2],以補白的形式介紹了基礎性的語法知識,同時在古詩文注釋中力求與此呼應。以代詞為例,七上120頁設有“代詞”語法知識講解,七上教材對“吾”“之”“者”“斯”等常見文言代詞在釋義前都注明了詞性,但此做法未能貫徹到底,之后對“若”“是”“女”“汝”“其”這些常見文言代詞首次單獨注釋時沒有再注明詞性,詳見表1。
“其”在文言文中可表示不同的語氣。八上《愚公移山》133頁注釋16、九下《唐雎不辱使命》49頁注釋5、八下《馬說》123頁注釋6分別就“其如土石何”“安陵君其許寡人”“其真無馬邪”句中的“其”進行了注釋,“用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表示祈使語氣”“表示加強詰問語氣”。但八下123頁的“其真不知馬也”中的“其”與以上三條用法都不同,表推測,教材沒有注釋,之前的古詩文中沒有出現過此種用法。
(二)前后表述不一
七上30頁“相委而去”教材譯為“丟下我走了”。同一頁注釋4剛學習了“去,離開”,且將“舍去”譯為“丟下(他)而離開”。由表2可見其余三條注文都是將“去”譯為“離開”。“去”古義是“離開”,后演變為“到……去”,古今詞義所表達的動作方向相反,譯為“走”不能凸顯方向,“走去”“走來”均可。另外,“離開”可以帶地點名詞,“去國懷鄉”中的“去”就不能譯為“走”。
教材中存在同一詞類名稱前后表述不一的情況。表3注文中出現了三種詞類名稱,這里助詞和語氣助詞可以看作類屬關系,那么,語氣詞和助詞、語氣助詞是什么關系?漢語詞類的劃分及詞類名稱學界確實存在分歧,但教材七下86頁附有語法知識講解,將助詞分為結構助詞、動態助詞和語氣助詞三類,所講的雖是現代漢語語法,但古今詞類是一致的,一套教材中所用名稱應是相同的,否則將給教學帶來困擾。
(三)同一義項的詞語先出現不注而后出現作注
七上《杞人憂天》126頁注釋13“舍然:消除疑慮的樣子”,“然”沒有單獨解釋,但七下《賣油翁》69頁教材卻有解釋,注釋11“忿然:氣憤的樣子。然,表示‘……的樣子”。
“以”作介詞有“憑借”義,七下《賣油翁》69頁注釋14、九下122《曹劌論戰》注釋9對“以”的這種用法都有注釋“以:憑、靠”。但出現在前的七上《論語十二章》51頁“可以為師矣”、七下《賣油翁》69頁“公亦以此自矜”這兩處用法相同的“以”卻沒有注釋。
七下《河中石獸》149頁“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然則”在古詩文教材中第一次出現,但這里沒給注釋。九上《岳陽樓記》45頁教材就“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句有注釋1“然則:如此……那么”。
“耳”古今詞性、詞義差別都很大,八上《記承天寺夜游》57頁就“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句有注釋11“耳,語氣詞,相當于‘罷了”,但出現在前的七上《狼》106頁注釋10“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罷了”卻沒有對“耳”單獨注釋。另外,七上126《杞人憂天》頁“天,積氣耳”“地,積塊耳”、七下《孫權勸學》22頁“見往事耳”、七下《河中石獸》148頁“漸沉漸深耳”,這幾處無任何注釋。
九上54頁《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其中“見贈”理解為“送給(我)”,“見”的這個用法在之前的課文中沒有出現過,但教材此處無注釋。九上《范進中舉》119頁有注釋9“見教:指教(我)”。
(四)同一語言現象注釋形式不一
注釋形式不一的問題在注釋賓語前置句、省略句時尤為明顯。以賓語前置句為例,教材中的相關注釋存在兩種形式,第一種是給出現代漢語的語序,同時解釋句義,如表4中前三條。第二種注釋形式只解釋句義,如表4中后三條。從出現的順序來看,六條注釋并不存在先詳后略或先易后難等規律。顯然第一種注釋形式更好,賓語前置句是文言文特有的句式,注釋中對照古今語序,直觀呈現二者的不同,學生更易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形成準確的語感。同時能夠與教材中“句子的成分”的學習及“注意積累句式”的單元提示相呼應。
二、注釋存在錯誤
(一)錯譯
九上55頁注釋10“何事長向別時圓:為什么偏在人們不能團聚時圓呢?”“長向”譯為“偏在”不妥。“長”可理解為“長時間、長久”,“向”作介詞,譯為“在”,那么“長向”在這里可理解為“總在”。全句可譯為“為什么總在人們離別時圓呢?”“長向”一作“偏向”,這時譯為“偏在”。
(二)漏譯
八下123頁注釋2“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此條注釋中的括號和“正確”都應去掉。加上括號,“其”就漏譯了。
八上132頁注釋15“雜然相許:紛紛表示贊同”,注文中“表示”二字多余,“相”可譯為他,指愚公,教材漏譯。“相”這種用法在七上出現過,七上30頁注釋8“相委而去:丟下我走了。相,表示動作偏指一方”;七上105頁注釋14“眈眈相向:瞪眼朝著屠戶”。
九下52頁注釋4“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注文“不懈怠”漏譯了代詞“之”。
(三)義項選擇不當
八上57頁“蓋竹柏影也”,注釋9“蓋:大概是”,這里“蓋”連接上句推論原因,推出的是確切原因,譯為“原來”切合語境,全句譯為“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三、注釋不夠規范
(一)注釋體例上混淆語義注釋和文意注釋
在文言文注釋中,語義注釋和文意注釋是兩種常用的注釋方式。若注釋者混淆兩類注釋,易導致讀者對詞義的理解產生失誤。“為了幫助讀者弄清這兩種性質的注釋,中國傳統的注釋書,非常講究注釋詞語的選擇”[3]。“指”“意思是”等都是文意注釋的程式化注釋用語。
教材中存在語義注釋采用了文意注釋用語的情況,也存在文意注釋不用相應用語的情況。
如九上60頁注釋7“肯將衰朽惜殘年:意思是哪能以衰老為由吝惜殘余的生命呢。肯,豈肯、哪能”,這條注釋是在表述文言句子的句面義,屬于語義注釋,不能使用文意注釋用語,“意思是”應去掉。九下127頁注釋4是文意注釋,“秋”譯為“時候”需要借助特定的語境,訓釋時應加上文意注釋用語,譯為“指某一時期、某一時刻”。
文言文初學者最需要的是語義注釋,因為它呈現了現代白話和文言的詞句對當關系,學生可以從注文中學習規范的翻譯方法,同時能從譯句中析出詞義,利于掌握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九上55頁注釋7“起舞弄清影:意思是詩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隨之舞動”,此處若使用語義注釋,注文更明白易懂,譯為“(詩人)起舞,欣賞著月光下的影子”。九下46頁注釋12“呼爾而與之:意思是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爾,用作后綴”,此處可將語義注釋和文意注釋結合起來釋義,譯為“吆喝著給他,意思是沒有禮貌”。教材中不乏將兩種方式結合起來的注文,如八下64頁注釋8“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遠卻無法接近”。
(二)注釋術語上混同不同的用字現象
通假字、異體字等是文言文中不同的用字現象,各有注釋術語。“當前訓詁學界比較一致的意見認為應該把通假字、異體字、古今字加以明確區分,并分別用‘通‘同等術語標志”[4]。但筆者發現教材注釋中用“同”訓釋不同的用字現象,在教學中將所有用字現象都稱為通假。如七下69頁注釋10“爾,同‘耳”、九上53頁注釋3“羞,同‘饈”。事實上“爾-耳”為通假關系,應注為“爾,通耳”,“羞—饈”為古今字,應注為“羞,饈的古字”或“羞,這個意義后來寫作饈”等。教材“在注釋中一律采用‘某同某的形式就顯得不夠確切、恰當,自然也不夠科學”[5]。將不同的用字現象混同不分,影響學生對文字現象及字義的正確認識和理解,為減負這塊內容可不列入考試范圍,但教材中的注釋術語若是與現行訓詁術語、與工具書注釋術語不一致,將導致古詩文教材的學習與課外傳統文獻的閱讀割裂,難以實現《課標》中所設定的“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6]這一課程總目標。
以上所列主要是些細枝末節的疏漏,雖瑕不掩瑜,但作為傳輸知識的范本,教材不應忽視任何一個細節。教材的不斷完善,仍需要編者和一線教師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溫儒敏.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七~九年級)[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2018.
[2]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3.
[3]王寧.訓詁學原理[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251.
[4]許嘉璐.中學課本文言文注釋商榷(續)——兼論注釋學的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3):90.
[5]唐作藩.“同”和“通”——文言文注釋中兩個術語的使用[A].漢語史學習與研究[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247.
[6]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7.
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文化承傳視域下的初中文言文注釋研究”(項目編號:2017SJB1718)階段性成果和江蘇省高等職業院校專業帶頭人高端研修資助項目“基于訓詁學的初中語文教材文言文注釋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GRFX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