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嬌


摘 ? ?要: 外語類人文通識課程是培養學生綜合文化素養、思辨性思維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課程之一。混合式教學是“互聯網+”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領域的一種具體實踐,將傳統教學與網絡化教學優勢互補。本文以“韓國文化概況”課程為例,討論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這一課程中的運用,探討高職院校外語類人文通識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設計方案。
關鍵詞: 外語類人文通識課程 ? ?混合式教學 ? ?教學模式 ? ?“互聯網+”
通識教育是教育的一種,教育目標是:在現代多元化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①。在當今世界全球化、多元文化沖突碰撞背景下,外語類人文通識教育作為通識教育的重要部分越來越受重視。近年來我國很多知名學者開始重視和討論通識教育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陳堅林指出:“外語通識教育,是中國大學外語教學改革從模式到內容的轉變,是大學外語教師從語言機能教師到外語通識教育實踐者的轉變,有利于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促進高等教育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②明確指出外語通識教育的重要性。
高職院校的外語教學改革有必要引入外語通識教育理念,除了培養學生的外語技能外,還要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人文素養,提高學生的跨文化合作能力。筆者擬以此為切入點,討論如何合理利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外語類人文通識課程的人文教育作用。
一、高職院校外語類人文通識課程教學現狀
高職院校外語類人文通識課程多作為基礎外語學習課程的擴展課程開展。基礎外語課程包括各類外語課程、行業基礎外語等課程,以強化學生的外語語言溝通能力為主要目標;外語類人文通識課程包括外語相關國家文化介紹、人文地理介紹、外國文學經典導讀、音樂電影等藝術發展歷程介紹課程,主要目標是拉近學生與不同語言國家之間的文化距離,理解各語言發展變化背后的歷史文化影響因素,進一步培養學生寬容的文化價值觀和跨文化合作能力。
由此可看出,基礎外語學習課程更注重外語學習的“工具性”,外語類人文通識課程更注重外語學習的“人文性”。外語教學中,兩者缺一不可。然而一直以來我國大學外語教育,尤其是高職院校教育大多以“工具論”為主導,導致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未重視,使外語類人文通識課程在課程設置和課時設置上多被忽視。同時,外語類人文通識課程的課程內容涉及面廣、層次多樣,學習過程不同于以往的外語聽說讀寫模式,需要進行反思和實踐,在學習關注度上容易被學生忽視。此外,囿于師資力量不足和學生人數眾多等因素,外語類人文通識課程一般采用講座式的大班教學,授課時限與授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
如何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充分利用“互聯網+”背景下的現代教育技術,在外語類人文通識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手段上推陳出新,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增強學生的學習獲得感,成為高職院校外語類人文通識課程改革的重要議題。
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提出及在教學中的應用
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在“互聯網+”背景下,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領域的一種改革和具體實踐。它是將傳統教學與網絡化教學優勢互補的一種教學模式③。近年來,我國各高校相繼開展針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踐和研究,研究領域包括針對混合式教學理論及教學模式設計的理論研究、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具體教學課堂的應用研究和基于不同平臺和移動工具的研究、針對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混合式教學能力培訓等方面的研究。
然而針對外語類人文通識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研究較少,更未見具體到某一門外語類人文通識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研究成果。因此,筆者以“韓國文化概論”這一課程為例,結合自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使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真實經歷,用具體案例闡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外語類人文通識課程中的應用成效。
三、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韓國文化概況”課程中的應用
(一)“韓國文化概況”課程性質與學生特點
“韓國文化概況”是我校開展的針對全校學生的公共選修課。主要內容為韓國和韓國人相關的基本常識、韓國的經濟、家庭和婚姻、韓國人的心理情結、價值觀等文化現象,幫助學生了解韓國社會全貌。
選修本課程的學生大多是我校非韓語專業在校生,他們學習本課程的優勢有:對韓國文化有較大興趣,具備一定跨文化思考能力;課前大多已通過各種網絡途徑對韓國文化有一定了解;能做到人手一部智能手機,且對使用信息化工具有較大興趣,具備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的條件。但也存在較學習劣勢:受以往學習方式的影響,缺乏團隊合作的能力;自學能力不強,學習持久性差;對人文通識課,尤其是公選課性質的人文通識課重視程度不足。
本課程既要幫助學生了解韓國的基本文化風貌,更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思辨能力,設計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應更注重師生和生生互動、協作及加強學生獨立思考和思辨能力的培養。
(二)“韓國文化概況”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案例
“韓國文化概論”課程共30個課時,筆者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設計了14個教學主題,每兩個課時完成一個主題的學習。在此筆者選取其中一個主題具體分析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韓國文化概論”課堂的應用。
1.教學內容分析
筆者選取的課題名稱為“韓國人最重要的文化情結及其對韓國人性格特征的影響”,本課題的教學主線是:學生眼中韓國人主要的思維方式和性格特征是怎樣的→這樣的思維方式和性格特征形成的歷史原因是什么→其中蘊含的“恨”文化情結內涵是什么→如何用這一文化情結分析韓國社會時事及影視詩歌作品中的典型事件或人物形象。本課題教學的重點是:理解韓國人的性格特點及其文化情結的關系。教學難點是:學會應用韓國人的文化情結分析當代韓國人的性格特征和行為方式。
2.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幫助學生理解韓國人的性格特點及其歷史淵源的關系;學會應用韓國人的文化情結分析他們的行為方式。
(2)能力目標:使學生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具備結合具體事件抽象提取內在含義的能力。
(3)素質目標: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培養團結合作、自主學習的能力。
3.網絡教學資源的選用
筆者根據“韓國文化概論”的課程性質和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選擇多種網絡教學資源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最主要的教學平臺是云班課教學平臺,用以上傳教學資料,開展師生討論,教學互評和對學生學習疑問的在線解答等。本課題還結合以下網絡教學資源輔助教學:情景短劇;微課;彈幕;思維導圖;民謠歌曲視頻等。
4.本課題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
本課題混合式教學模式主要包括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課前和課后階段主要借助云班課以線上教學與互動的形式開展,課中階段則是在教室以面對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進行。具體設計如上圖所示:
(1)課前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在云班課上開展。教師將本課相關學習資料(如課件、微視頻、課前作業等)上傳到云班課,供學生線下自主學習,同時查閱并解答學生在互動平臺上提出的問題。學生登錄教學平臺,獲取學習資料和課前作業,查找相關資料。同時,積極與教師開展線上溝通與交流。
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對本課內容有大致了解并展開思考,提出疑惑,教師能夠掌握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便于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并適當調整教學內容、教學手段。
(2)課中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在線下面對面課堂教學中進行,包括六個階段。一是教師通過課堂調查問卷形式掌握學生課前預習情況,學生積極參與調查問卷。二是教師播放情景短劇,引出本課主題。學生認真觀看短劇,并進行辯證思考。三是教師在學生思考討論的基礎上,播放講座視頻,并引導學生開展頭腦風暴,將提取的視頻關鍵詞和個人觀點用彈幕的形式投射到大屏幕。學生積極辯證思考,并用手機參與互動。四是教師在內容拓展講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組運用思維導圖軟件整合學習資料,畫出思維導圖。學生認真聽取教師拓展內容,分組討論畫出導圖,并上傳到云班課。教師觀看思維導圖,邀請學生代表講解他們的導圖成果,并開展課堂討論。五是在學生基本掌握理解本課內容的基礎上,教師播放韓國民謠歌曲,引導學生討論民謠故事。學生欣賞歌曲,并開展辯證思考與課堂討論。教師揭示民謠故事,引導學生理解民謠中情結。然后邀請韓國留學生進入課堂,與中國學生一起學習民謠。學生積極與韓國學生開展課堂互動。六是教師總結本課內容,并在云班課上發布課后作業。學生確認作業內容,并討論答疑。
(3)課后階段:課后階段主要在云班課上開展。首先,教師發布其他文字、視頻資料,幫助學生加強思考、鞏固學習成果。學生學習課外資料,按時完成課后任務,并上傳至云班課。其次,教師查看學生作業情況,并在線為學生答疑解惑。及時評價學生課前、課中和課后表現,核算出本課成績并在云班課上發布,供學生查閱,以此完成本課題的所有教學環節。
5.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效果
在本課程中,教師采用課前發布學習任務和學習資料,課中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分組合作開展探究式學習,課后發布任務鞏固教學成果及開展教學互動互評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充分激發了學生對現代信息化技術手段的濃厚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專注度,而且學生協作式探究教學,也鍛煉了學生的獨立思辨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同時,筆者注重選取代表性民謠或影視音樂作品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歌曲學習等方式加深學生的理解,使學生實現了“寓學于樂”和“做中學、做中練”。
在綜合考評機制上,不同于以往高校人文通識課程普遍采用的“平時成績(出勤+作業)+期末成績(論文)”的測評方式,而是形成了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過程性評價主要指學生在本學期所有課題成績綜合(期末總成績占比50%),終結性評價指期末論文(期末總成績占比50%)。在每一課題成績評價時,教師針對學生課前、課中、課后的作業完成情況、互動情況與表現,制定出相對應的考評模式。具體如下表所示。其中,各項所占考核比例在不同課題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
由此得出每一課題學生成績。實現教學目標與過程并重的教學價值取向,從而對學生成績作出更為全面、公平、有效的評測。
四、結語
外語類人文通識課程是能夠提高學生綜合文化素養、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課程。作為專業教育的拓展與補充,外語類人文通識課程教學更應專注于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思辨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及人文情懷等的培養。“互聯網+”背景下基于網絡平臺和各類網絡教學資源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學習優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在討論中碰撞出思想火花,為高職院校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工作提供新的教學思路。
注釋:
①哈佛委員會.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2010年12月版中譯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45.
②陳堅林,顧世民.試論大學英語課程在通識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外語電化教學,2011(1):4-7.
③張其亮,王愛春.基于“翻轉課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4):27-32.
參考文獻:
[1]陳堅林,顧世民.試論大學英語課程在通識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外語電化教學,2011(1):4-7.
[2]哈佛委員會.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2010年12月版中譯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45.
[3]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4(3):5-10.
[4]賈登娉.“互聯網+”視野下人文通識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J].大學教育,2019(8):34-41.
[5]李小龍,張宸瑞,耿斌等.高職院校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MOOCs時代”的探索與啟示[J].電化教育研究,2015(12):52-58.
[6]王文軒,丁國茂,馮永紅.高職院校外語通識課程建設策略研究[J].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18(4):74-77.
[7]張其亮,王愛春.基于“翻轉課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4):27-32.
基金項目: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2018年校級課題:基于云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韓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YR18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