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玉
摘 ? ?要: 本文以德班理工大學孔子學院漢語教學為例,探討跨文化課堂教學適應問題。在南非教學背景下,從轉變觀念、師生互動溝通,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課堂管理、課后反思,以及教學激勵機制五個方面,述評該校教學現狀,以期為跨文化交際課堂提供有參考價值的案例和實用方案。
關鍵詞: 跨文化 ? ?課堂教學適應問題 ? ?德班理工大學孔子學院 ? ?漢語教學
引言
當前,漢語熱席卷全球,南非也不例外。南非作為非洲最發達的國家,又是一個沒落的國家,是一個矛盾體,對漢語和中國文化既主動學習又被動逃避。南非理工大學孔子學院為了更好地適應跨文化背景下的漢語教學,不斷努力解決課堂適應問題。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世界各地掀起了漢語學習熱潮。漢語國際教育在國外教學的前提下,其實是針對國外學生的外語學習。我國關于外語教學的理論基本基于英語教學。對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的結合研究起步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1998年,賴招仁在《試論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障礙與外語教學》中提出外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重要性[1]。之后學者如胡文仲、莊恩平、孫有中等均多年關注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問題。莊恩平(2007)即提出跨文化交際能力由全球意識系統、文化調適能力系統、知識能力系統和交際實踐能力系統共同組成,并體現在每一門語言技能課的學習與教授之中[2]。胡文仲(2013)提出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路徑,并特別指出大中小學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學應有能力培養的清晰界定和銜接[3]。顧曉樂(2017)延續了跨文化教育,在態度、知識和技能三維度的培養基礎上,提出了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型,更關注如何循序漸進地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4]。
基于這些理論看漢語國際教育,該學科相比較國內英語教育,教學環境除了國內留學生外,基本都在國外,師資隊伍也以公派教師、志愿者為主,因此跟學生的差異更大,師生面臨的跨文化交際壓力更大。文化調試能力的培養、知識能力系統和交際實踐能力系統的建立更重要。本文以南非德班理工大學孔子學院為例,探討跨文化背景下的課堂教學適應問題。
一、德班理工大學孔子學院教學現狀
為適應世界漢語教學蓬勃發展形勢,中國國家漢辦于2004年啟動了漢語教師志愿者項目,向世界有需求的國家提供漢語教師志愿者。德班理工大學孔子學院成立于2013年,先后有20余名志愿者,兩名公派教師在德班理工大學和下屬中小學教學點教授漢語知識和傳播中國文化。
有據可查的資料主要從2016年起,德班理工大學主要教學對象是:(1)德班理工大學內部師生:學分課一個班,興趣課從一級到三級分別有三個班、一個班和一個班,社會班一個班;(2)德班附近中學:以2019年上半年為例,主要為Glen wood 8年級四個班,North Coast 8年級三個班,9年級兩個班;(3)附近其他英語聯盟機構:如但丁學院社會班4、附近華校:文化課啟蒙班一個班和一年級一個班,葫蘆絲一個班。
二、中非跨文化交際存在的問題
在漢語國際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應用層面的主要目標,但是這項能力的提高需要得益于良好的教學過程[5]。德班理工大學孔子學院所屬教學點,除了大學興趣班以外,之前都沒有漢語教學,都是零基礎,漢語教學從2013年雖然陸續開展,但收效不大。漢語教師隊伍大部分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讀研究生,專業知識豐富,但是長期接受國內教育,國內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南非教育體系跟國內有大的差別,在漢語課堂實踐中,師生之間文化、語言和課堂教學的距離比較明顯。總體來說,大概如下:
(一)時間觀念和上課時間的差異。
1.中小學上課時間太短,North Coast 一節課只有35分鐘,Glen wood 是40分鐘。
2.一些學生遲到早退,學校隨意調整上課時間。
(二)學生對中國欠了解,一些人學習漢語只是好奇。
1.大學生興趣班較好,部分學生因為想去中國工作,動機較強,能夠堅持學習。一些學生,只是出于好奇。每年注冊人數在兩百到三百人,但實際報到人數只有一半,最后能堅持拿到證書的只有不到50人。
2.中學生對中國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成龍的武打電影中,甚至不知道中國在哪里,分不清壽司是日本的還是中國的。
(三)語言溝通障礙。
南非官方語言是英語,學校里所有學生都使用英語溝通,但是口音較重,對于剛接觸課堂的漢語老師來說,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對外漢語教學本應盡量使用漢語,但是從調查問卷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不能接受老師使用漢語作為課堂用語,要求老師使用英語。
(四)課堂紀律問題。
以大學生課程為例,周一上課,如果周日晚上沒有提醒第二天上課,學生缺席,就有人抱怨老師沒有通知清楚。
大學生上課紀律較好,但是中學紀律較差,上課老師須強調不能吃東西,不能玩手機,不能亂說話。
三、解決措施
(一)轉變觀念,加強師生互動溝通。
1.轉變觀念。
南非,號稱彩虹之國,因為各個種族、各種膚色的人生活在一起。如今尤其強調各種族平等。
盡管南非氣候宜人、花鳥蟲魚種類繁多、自然風光秀麗旖旎。作為漢語教師志愿者,傳播漢語和中華文化是我們的使命,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漢語、了解中國,必須加強師生間的互動溝通。因此,特意采取以下措施:
(1)我們跟部分學生建立信任關系,通過鼓勵學生參加漢語橋,并每天輔導,讓學生直接感受中國人的做事方式,了解到中國老師的辛苦付出,借此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2)Open week,大學開放周,孔子學院積極參加,向即將入校大學生展示中國文化:包括剪紙、中國結、皮影、葫蘆絲、太極拳等。
(3)跟學生聊天,減輕漢語學習負擔。課上適當播放《美麗中國》、中國傳統民樂等視頻、音頻,讓其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
(4)制定嚴格的紀律,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如提前告訴他們,缺席四次即沒有結業證書。
經過努力,孔子學院老師跟不少學生、當地老師成為朋友,積極融入當地生活,為課堂教學奠定良好基礎。以漢語橋為例,漢語橋當天,兩個當地學生自愿做主持人,跟漢語教師一直忙到深夜;還有超過三十名學生自愿充當志愿者,為來自約翰內斯堡、開普敦、斯坦陵布什各個孔子學院的老師和學生服務,在德班孔子學院師生的共同努力下,2018屆漢語橋南非賽區的比賽圓滿落幕。
2.加強師生互動溝通。
對于國際漢語教師來講,針對教學,口語表達能力和感知理解能力更重要,因為無論現代化教學怎樣進步,都離不開教師的口頭語言表達,離不開對學生表達的理解[6]。教師語言表達條理清楚、簡潔明確、具體形象、通俗生動,決不能拖泥帶水,更不能信馬由韁。對學生進行規范語言訓導和陶冶,特別注意自身語言的規范性和示范性。語言聲調要有高有低,有起有伏,節奏要平穩、分明、適度,語速要快慢適宜。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聽得懂、記得住,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師生語言互動溝通總結如下:
課上漢語學習盡量使用漢語,但可放慢速度,加強操練,讓學生在練習中真正理解語言點和課文。學生不懂的地方可使用英語,教師提前備課,把可能用到的英語都提前準備好。
注意說話的語氣,針對學生的提問不能表現出不耐煩,不能用生硬詞語。
如:學生在課上聽寫生詞,不會的情況下,老師可以提示,不能一口否決,也不能表現出對學生能力的懷疑;學生在做練習的過程中,有人一時接受不了,講完之后依然不會寫,可以再提示一下,并空出時間讓學生消化吸收。不要求學生剛學完新知識就必須掌握,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年齡大小等。
轉變教學思路,適當減少教學任務,增加文化教學時間。這里目前針對大學生的教材是《成功之路》,每次課兩個小時,一課內容,一般有兩個課文、二十多個生詞,還有兩到三個語言點。從調查問卷看,學生普遍反映授課內容較難。針對此,應適當減少內容,并增加諸如書法、象棋等文化課內容。
(二)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效果。
教學方法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學目標、完成任務,借助一定的教學手段,而采用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稱。針對不同的學生應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才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1.語言操練優先法。
通過學習《成功之路》,學生可以掌握更多的漢語知識,并注重聽說讀寫的練習。但是一節課容量太大,知識點很難操練到位。針對此,如講述方位詞“上、下、左、右、里、外”時,先領讀生詞,了解方位詞,然后說老師指不同方位,學生直接漢語說出。第二步,學生跟老師一起指方位,并說出。第三步,老師說“大衛在安娜左邊”。學生猜意思,并造句。第四步,學生在課文中找出類似句子,并讀出來。這里把課后操練放在前邊,讓學生能更好地掌握語言點,也能更好地應用。
2.隨機應變,綜合實踐法。
以Glen wood為例:這個學校為男校,學生都是8年級,每周兩次課,各40分鐘,但是因為學校時間隨時調整,教室隨時調整,教師上課被動。如有一次課因為學生遲到、后面一節課又提前,漢語課被擠壓到不足20分鐘。而且沒有任何多媒體設備,本來準備的視頻、音頻都不能播放。因此,我們針對學生情況,第一步讓學生報數,練習上節課所學習數字。第二步讓學生一起鼓掌,不斷加快速度,練習的同時調動積極性。第三步互相問好,復習:你好,你叫什么,你認識他嗎?前后左右互相練習。第四步學習聲調、聲母、韻母,首先表揚他們非常聰明,再問他們誰能完成一個課堂任務。在學生躍躍欲試時,首先練習聲調,領讀聲調歌,并讓他們有節奏唱練。第五步不斷加入聲母、韻母拼讀,兩組比賽。
此處運用全身反應法、情境教學法、直接法等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迅速滿足學生的課堂需求。
3.文化與語言教學結合法。
在國際漢語教學過程中,將第二語言及與之相關的文化作為教學重點對待,而且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與應用能力為主要目標,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以North Coast為例:這是一個“貴族學校”,每個學期針對8年級和9年級,共五個班級,每個班只有兩節課。教材選用YCT,每次上課學生的注意力都不太集中,學生紀律也較差,學習效果欠佳。因此,部分老師嘗試將書法課和文化課相結合,并在課上播放大熊貓、武術等視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操練所學生詞和句子,學生普遍情緒較高。
(三)完善管理制度。
1.完善大學生的考勤制度。
完善考勤制度,非常有必要。經過研討,出勤成績占最終成績的百分之四十。一方面保證學生最終成績不會太差,另一方面保證出勤率。另一個措施是,學生出勤率低于百分之八十,不能拿到證書。
2.完善中學生、小學生的獎懲制度。
中學生、小學生課程以了解為主,一般情況下課時量少,課時短,學生不了解,紀律也較差。因此,必須完善獎懲制度。如在男校,學生表現好,就可以適當給他們播放功夫視頻,或者教太極拳,他們有提前預設,就會整節課表現很積極。針對紀律,在第一節課就必須明確規定,如遲到、早退、上課不遵守紀律、亂說話等問題,都應及時制止,有扣分并反映在他們整體成績上。
3.完善考試制度。
南非大學生每年有四個小學期,每個學期,孔子學院有針對性的期末考試,考試合格,再結合課堂表現、作業、出勤等給出總成績,成績合格可以獲得證書,并可以注冊下個階段考試。中間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參加HSK考試,考試成績優秀者,孔子學院推薦去中國高校讀書,或者參加本土老師培訓。學生在考試中學習,有壓力也有動力,激勵制度不斷完善。
(四)采取多種方式,重視課后反饋。
1.組織問卷調查和進行教學反思。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每個學生都須在結課時填寫調查問卷,問卷主要針對教師教學技巧、內容、態度;教材實用性、針對性;課程安排合理性,包括時長、內容、語言和文化的結合性;學生興趣點、不滿的地方和建議。
以這學期我所帶的班級-大學一級班為例,共有注冊學生29人,其中6人長期缺勤,調查問卷共23人作答。基本反映問題為,教材內容太多(成功之路起步篇,每兩個課時一課);課時太長(每次課兩小時);教學內容語言知識偏多,文化知識太少;教師使用漢語量稍多。針對此,我進行了反思,考慮到教學時長和教材的固定性,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思路上,結合他們的意見進行改進。如增加文化知識的輸入,兩課時中間可以增加更多活動,操練環節讓學生動靜結合,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另外,針對教學語言,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前期以英文為主,慢慢增加中文,直到最后基本完全用中文指令。
2.召開教學研討會議。
每個學期,不定時由公派老師和志愿者老師一起組織教研。以2019年5月31日教研為例,本次教研會議,主要是明確各個學校使用的教材、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并指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以但丁學院為例。該校是專門的外語培訓機構,是孔子學院下屬教學點。學生都已工作成人,學習動機或單純對中文感興趣,或跟中國人有商務往來。針對此,老師們針對該教學點的十個課時量,商定了教學內容。教材是《成功之路起步篇》和但丁學院自編教材,以聽說為主,如拼音學習、餐館吃飯、買賣東西等,跟他們實際需求緊密結合,學生興趣濃厚,學習效果不錯。
(五)把理論和實踐結合。
1.建立漢語實踐基地,增加文化融合的機會。
孔子學院經過長期規劃,跟當地華人合作,在4月份,開始輸送符合條件的學生,去華人工廠實習。既應用其本專業知識,又練習中文,還解決他們最關心的就業問題。以其中兩個學生為例:高之宏、林凱是紡織專業的大四學生,但是因為南非的就業環境一直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實習崗位。大三開始,他們在孔子學院學習漢語,經過考核,孔院、德班理工大學及德班某華人紡織機械廠簽訂合同,同意他們在該工廠實習,考核結束,有很大機會進入該工廠工作。學生學習漢語的熱情空前高漲,6月份他們參加了HSK3級考試,并表示一定會更加認真學習中文。
2.開展各種文化交流活動。
孔子學院每年根據中國的傳統節日舉辦不同的文化交流活動,并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如新春音樂會、中秋晚會、中國文化周、抖音視頻大賽、冬令營、夏令營等。這些活動都針對德班理工大學全體師生,在孔子學院學習的學生會獲得更多機會。如剛結束的18屆漢語橋,德班孔院共有5名學生作為代表參加南非賽區總決賽。每個學生有不同輔導老師,從文化、國情、漢語知識、才藝、演講五個方面準備,每個學生都非常認真。以林森為例,他現在是孔院3級班的學生,每天早上9點到辦公室,晚上老師下班才離開,回家之后還繼續給老師發錄音,學習漢語非常用心。最終取得第4名的好成績,并獲得去中國觀摩漢語橋總決賽的機會。
結語
因為國情、文化等差異,南非和中國的課堂教學存在差異。針對跨文化交際問題,在教學實踐中,孔子學院師生不斷努力,不斷克服文化差異和文化障礙。針對課堂教學適應問題,德班孔院從教學方法、觀念轉變、互動溝通、課堂管理、課后反思、激勵機制上不斷改進,目前孔子學院的教學活動已經趨向穩定,但是還有一些問題,需要在不斷摸索中改進。
參考文獻:
[1]賴招仁.試論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障礙與外語教學[J].龍巖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9):106-108.
[2]楊盈,莊恩平.構建外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J].外語界,2007(4):13-21,43.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外語教學中如何定位[J].外語界,2013(6):2-8.
[4]顧曉樂.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之理論和實踐模型[J].外語界,2017(1):79-88.
[5]李雁同.赴英漢語教師志愿者跨文化課堂教學適應問題研究—以英國曼徹斯特中小學課堂教學為例[A].第二屆漢語國際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2):132.
[6]孫嘉蔚.跨文化交際與漢語國際教學實踐[J].智庫時代,201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