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民建
摘 ? ?要: “以人民為中心”思想,貫穿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為人民服務”的價值立場,是歷代中共領導人對馬克思主義“為人民服務”宗旨的踐行,是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路徑和評價標準。
關鍵詞: 以人民為中心 ? ?馬克思主義 ? ?群眾史觀
一、《共產黨宣言》蘊含著“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
《共產黨宣言》誕生,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說明了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特點、目的和任務,以及共產黨的理論和綱領。
1.“人民”的內涵。人民是一個政治概念,具體所指在不同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毛澤東一生中經常使用“人民”一詞,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涵。1926年3月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指出:“工業無產階級是我們革命的領導力量。一切半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是我們最接近的朋友。”①顯然,無產階級、所有半無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都屬于人民的范疇。抗日戰爭時期,根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與政策,這一時期的“人民”概念范疇包括一切堅持抗戰的階級、階層和社會團體。1935年12月,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指出:“革命的動力,基本上依然是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現在則可能增加一個民族資產階級。”②人民的范疇又拓展了民族資產階級。1940年1月,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無論如何,中國無產階級、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小資產階級,乃是決定國家命運的基本勢力。”③1949年6月,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指出:“人民是什么?在中國,在現階段,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④可以看出“人民”作為一個政治概念,有著豐富的內涵,一切促進革命發展、代表社會進步力量的階級、階層和社會團體,皆是人民的范疇。改革開放后在民營、外資企業中出現了創業人員、技術人員,以及個體戶、私營企業主等,這些新的社會階層都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者。在當代中國,一切贊成、支持和參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力量,都屬于人民的范疇,都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依靠力量。
2.無產者與共產黨人——人民的范疇。“無產者沒有什么自己的東西必須加以保護,他們必須摧毀至今保護和保障私有財產的一切”⑤。由此可見,無產階級才是真正的革命階級,他們的革命性最徹底、最堅定。“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⑥。他明確了無產階級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代表了社會進步力量,與過去的一切運動有著本質的區別。過去的一切階級斗爭,只是新的階級、新的壓迫勢力代替舊的。這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代表少數人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革命是代表絕大多數人的利益運動,必然建立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人人平等的社會形態。
3.共產黨人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共產黨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黨相對立的特殊政黨。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利益不同的利益”⑦。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進代表,是無產階級的杰出代表,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利益,與工人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是同呼吸共命運的,不僅代表本國、本民族的利益,而且是整個全世界人民利益命運共同體的領導者。共產黨是無產階級革命的領導者,代表了社會進步力量,代表了先進生產力。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史上,中國共產黨始終詮釋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
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蘊含著“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
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代表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肩負著救國救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最低綱領是進行民主革命,前者反映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后者反映人民的現實利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中闡述了無產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是革命的動力來源和依靠力量。無產階級是革命最基本動力,農民是革命主力軍,城市小資產階級是可靠同盟者,民族資產階級是革命的動力之一。從黨的七大開始,中國共產黨黨章有了總綱,規定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從新民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轉變時期,提出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化私有為公有,結束了數千年的階級剝削制度,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了人人平等的社會。從此,勞動人民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控制生產資料和掌握自己的命運。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闡述了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最終目的是全體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提出三個有利于標準,只要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可以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發展的最終目的是人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十六大寫入黨章,成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其核心觀點,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是提高生產力的首要條件;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體現了社會意識形態,社會是由人與人組成的,反映公有制經濟基礎的社會主義上層建筑必然體現全體人民的意志,中國共產黨代表先進文化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然體現全體人民的意志;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體現了我們黨與人民血肉相連的關系,黨來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務于人民,因而發展的目的是人民,發展的力量依靠人民。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歷史的真正創造者。科學發展觀在黨的十七大寫入黨章,成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通過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的建設等方面全面推進科學發展,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歷史演進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鮮明提出,之后在一系列講話中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做了一系列新論斷,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各個方面,有著豐富的內涵。
1.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理論基礎。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思想體現了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與創新,堅持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發展原理。追溯歷史,古代的“天下為公”思想;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老子的察民情、順民意的主張;孟子的民貴君輕的思想;唐太宗的“民水君舟”道理。這些民本思想里關心百姓的積極因素成為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理論來源途徑之一。馬克思的唯物史觀認為,人民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提到“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⑧;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程”⑨。他解釋了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人民群眾是歷史和一切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一切社會活動,核心因素都是人的活動。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中提出共產黨是一個群眾黨,目標是使無產階級成為統治階級,消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最終實現共產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中》蘊含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等無不突出人的作用,貫穿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始終。中共二大在《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和《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強調,中國共產黨是為無產群眾服務的黨,我們要組成一個群眾黨。說明中國共產黨自從成立伊始就跟人民骨肉相連,永遠在一起。這些思想理論成為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活的源泉。
2.對歷代中共領導人“人民觀”的繼承。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黨內的工作方法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向人民群眾學習。黨的七大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寫入黨章,成為黨的首要準則。鄧小平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提出一切以人民利益為最高準繩,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才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才能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把人民是否擁護、是否贊成等作為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著力點。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層面進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實現人民共同富裕。江澤民根據國內外時代背景,將長期執政和國家發展緊密相連,從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角度,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體現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思想。主要內容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等,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胡錦濤在總結改革開放經驗基礎上,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強調人民群眾利益,為民謀福祉,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從經濟發展方式、民主政治、文化強國、和諧社會、生態文明、黨的建設等方面詮釋以人為本的價值意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始終堅持人民立場,人民主體地位,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黨的奮斗目標就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時代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繼承了歷代中共領導人“人民觀”的精髓,并在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實踐中充實“人民觀”的內涵與外延。
3.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實踐邏輯。新時代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社會的發展應進行相應的頂層設計和發展規劃。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目標是未來三十年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核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創造了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取得了重大理論成果,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括起來為“八個明確”,提出了治國理政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個堅持”的基本方略。在具體實踐層面上,如精準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戰略,詮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理念。在“五位一體”總布局中,如新發展理念、供給側改革、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人民當家做主制度的健全、文化自信、社會治理體系創新、美麗中國建設等,各項政策的聚焦點都落在“人民”主體上。在理論層面上,如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的國情研判,提出了人民從物質文化需求向美好生活需求的轉變;新時代內涵和意義意味著我們從站起來、富起來時代向強起來時代轉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內涵的最終落腳點是人民幸福,需要凝聚中國力量、人民力量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提出的中國夢,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戰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無不體現努力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標,樹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評價標準。
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領導中國人民革命、建設、改革開放,以赤子之心和堅定的信仰披荊斬棘、挑戰極限、創造奇跡的偉大壯舉,實現讓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走向強起來的時代,永遠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體現了人民立場、時代價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明了方向,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注釋:
①②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160.
③④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4,1475.
⑤⑥⑦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9,39,41.
⑧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4.
⑨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9.
參考文獻:
[1]王如夢.《共產黨宣言》中“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9(03):30-33.
本文為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想政治工作專題項目《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徑創新研究》(項目批準號:2018SJSZ260)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