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祥
摘 ? ?要: 在文化多元的大背景下,高校書法發展呈現出創作審美多元取向。當代書法在高校教育傳承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種書法理論如雨后春筍,競相迸發。本科及碩博類書法教育力量不斷壯大,然而高師院校書法發展卻存在課程單一、缺乏創新性等問題。針對高師院校書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作者在調研的基礎上對教材、課程設置、方法應用提出多元化教學模式策略。
關鍵詞: 大書法 ? ?高師院校 ? ?書法課程 ? ?多元化模式
引言
受全球文化多元發展的影響,當代中國書法創作及審美呈多元發展趨勢。多元文化發展促使書法隊伍空前龐大,創作理念傾向多元化審美,當代書法創作呈現出多元繁榮的局面。書法文化多元化發展趨勢豐富了書法文化生態體系,同時為高校書法傳承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與社會基礎。然而,在書法多元化發展的今天,“書法學學科建設有其獨特性和必要性,但由于起步較晚,書法學學科建設還存在諸多問題。將書法學定位為二級學科不夠合理,應將書法與美術并列成為一級學科。書法學學科建設內容有待于深化,應樹立大書法學的觀念,書法學科建設要因地制宜、逐步發展”[1]。在多元時代背景下,以往關乎技藝的“小書法”時代,不能滿足書法在高師院校的發展需求。可見書法課程的多元化教學模式不僅是歷史的選擇,還是時代的選擇。
一、高師院校書法課程多元化模式意義
“多元化教學模式是在多元化學生學習評價體系基礎之上,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進行綜合評價的多元系統,反映教學與評價內容、過程、方式、方法、手段及管理等環節的多樣性。本課題中的書法課程多元化模式同在多元化學生學習評價體系基礎上,對教學內容、形式、方法等模式進行多元化應用”。
1.書法課程多元化模式現實意義。
本課題以多元化教學模式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在掌握一門楷書的基礎上,根據個人能力掌握書體的書寫技能。教學模式不固守單一的傳承教學模式,而是在傳承傳統書法理論和教學原則的指導下對書法教學結構進行多元化構建,結合時代要求,“融會貫通,整合專業資源,科學合理地規劃學科體系,優化課程結構,完善教育教學模式,構建全面、合理的課程體系,是我們發展高等學校書法教育的必由之路”。
通過對教學方法和內容的改革、考核方式的轉變,首先可以提高書寫技能教學質量,提高師范生書寫技能水平;基于該研究的實踐化應用,可以豐富書法教育教學內容、調節課堂氛圍、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推進書寫教育教學工作進步。再次,書法課程的多元化教學模式將師范生個人素質的提高,與教學獎勵、就業競爭力、彰顯學校教學特色、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良性教育教學機制,有利于提升學生道德素養和審美素養,豐富德育和審美的實現方式和創新教學方法。
2.書法課程多元化模式理論意義。
書法課程的多元化教學模式為書法教育教學提供了創新理念,為拓展書寫技能教育教學新的研究領域,實現思想道德教育、審美熏陶、技能培訓的課堂落實和實踐驗證。書法課程的多元化教學模式將打破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以師范生的個人素質提高為核心,實現教學過程中的角色轉換和師生關系教學新模式。最后,通過課題研究不僅有利于課題組成員理論水平和素養的提升,還能奠定高校人才培養的扎實基礎。
書法課程多元化模式對培養具有書法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對構建科學的書法課程考核和學生學習評價體系,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二、高師院校書法課程現狀
“中國傳統書法教育基本是師徒傳授,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大學美術專業開設了書法課,但受業者人數寥寥,后又中止近20年”[2]。進入八十年代,伴隨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與弘揚,全國開設書法本科專業的學校共計76所,其中藝術院校15所,綜合大學29所,師范院校32所,高師院校僅僅9所,可見國家對高師院校書法的重視不夠。不同層次教育模式使每個學院的書法課程設置大不相同。這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書法培養模式,對書法教育及創作人才培養不盡完善。筆者對從中國美院到地方師范類院校的書法課程設置進行綜評。藝術院校著重技法與美育,走的是典型學院派風格,綜合大學多數在美術學專業下設置書法學科,強調造型藝術與人文藝術的融合;師范院校強調學生基本功的訓練,創新素養有待提高。
目前大多研究均以本科及研究生為培養目標,忽視高師院校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縱觀時下高師院校的書法課程延續了學院派風格,但因師資、教育理念、培養方式等原因,出現“另類”的學院風格,即書法教育中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
1.課程單一,缺乏創新性。
高師院校是培養小學及幼兒教師的搖籃,也是書法傳承的最基礎傳播者。因此,高師院校書法生在基礎教育中起著引導與啟蒙的作用。然而,時下有些高師院校書法課程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單一的楷書為標尺,沒有從學生的差異性出發,影響了學生對其他書體的興趣。此外,有些學校沒有從高師院校的實際情況出發,一味模仿和借鑒本科書法課程模式,有“揠苗助長”的困惑。
課程單一的現象還表現在高師院校的教學模式上,由于沒有形成科學規范的教學體系,以致高師院校的“三筆字”課程缺乏聯系性。例如,毛筆書法的筆法可與其他“兩筆”一樣,不能分割對待。
2.展廳效果,急功近利。
有些高校為抓成績,追名利,以應試教育的姿態開設書法課程。例如,開設創作形式課程、章法構成等。同時,教師鼓勵學生參加書法展覽,不惜越過楷書直奔行草。蘇東坡云:“書法備于正書,溢而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3]一個書法家沒有傳統的書學積淀,只能是“曇花一現”,不能光耀萬年。
3.缺乏系統性訓練。
有些高師學院課程設置缺乏系統的訓練模式,或因教師喜好,或因學院學分設置,因此,書法課程缺乏系統完善的訓練模式。有些學校雖然對從甲骨文到清代諸位名家的書風進行臨摹與借鑒,但缺乏探索性學習,對書法的脈絡尚未做出很好的梳理與實踐。一旦脫稿創作,就陷入“黔驢技窮”的困惑。這是學院派的一個通病,即“基本功扎實,但創作時不知所措”。
此外,書法課程設置還受到學院領導的影響。例如,一些院校開設了美術素描及水粉畫等與書法無關的課程,不僅影響學生的學書時間,還會阻礙書法學習的連續性和整體性。
4.文化素養的缺失。
在中國古代書法史中,書法沒有成為單獨的藝術學科而是以文載道的媒介。以藝載道的觀點是儒家提出的,孔子的“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就強調書法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在《文字論》中,張懷灌的書中之‘心也泛指書家的文化修養”。他說:“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見其志。這個‘志就是后天的修養。”[4]
歷代書法名家無不提及“學養”與“追求”,因為這兩點是書法作品產生精神美的必要條件。正如黃山谷在《山谷提拔》中云:“學書胸中須要有道義,又廣之以圣哲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府無程,政使筆墨不減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5]
觀時下學院中的書法課程設置,大多數書法課程尚未把詩詞鑒賞、古文字學、金石考古學等學科融入書法課程中。除首都師范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開設的與國學相關的課程較為完善外,其他院校基本尚未涉及。“乾嘉時期,金石學者以書法技藝為小道,追求文字內在的美才是大道”[6]。據統計,當下一些高師院校的書法生不能書法五體創作的占十分之八,對于創作內容以自作詩詞為主者甚少。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由于國學素養的缺失,一些書法生缺乏遠大的理想與家國情懷,把曾經“修身立命”的書道變成通往名利的媒介。
三、高師院校書法課程多元化模式策略
基于對高師院校書法課現狀的調研,本課題提出書法課程多元化模式策略。
1.打破傳統單一的書法教學模式的束縛,結合互聯網技術進行教學。
例如引入超星學習通軟件,把自己的教案和PPT上傳于網絡,讓他們在課前預習,課上針對學生困惑的問題著重解決。同時課中利用示范投影同步的媒體技術,讓學生直觀地觀看老師的示范和點評,這種直觀教學演示法可以省去老師大量講解時間,提高教學效率,為教學質量提供保障。
在整個教學計劃中將授課內容“三筆字”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相互呼應。采用“一體多專”的教學方法,即某種毛筆書體內容可以應用到鋼筆和粉筆中,解決學生硬筆書寫雜亂無章沒有內涵的困惑。同時,講授內容以楷書為主,針對喜好其他書體的學生進行差異性教學,因材施教,各盡其才。
2.闡述文字內涵,技法并重。
在講解漢字技法時,注重漢字內涵的表述。例如,講解某個楷書字時,把該漢字甲骨文到楷書等演變書體列舉出來,并闡述本意,了解內涵。在講解漢字繁簡演變中體會“漢字造字”之美,同時講解該書體作者的生平簡介。“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志、如其志、總之如其人也”。例如,學習顏體時,先介紹顏真卿的生平和功績。顏體書如其人,學生可以在了解作者的前提下,自由選擇多元書體。防止教學一刀切,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書寫需要。
書法內涵與技法并重,讓學生知道書法不再是單純的技法訓練,通過學習知道書法背后蘊含著博大的民族文化精神與意蘊,用文化意蘊提高他們學習書法的興趣和愛好。
3.專業技能為主,突出分類培養。
針對每個班級同學的書寫水平和志向提出多元化培養目標。最基本要求是以師范類三筆字素養為核心,要求是書寫工穩、結構合理、筆法有筆鋒有內涵。對于有書寫天賦的學生召集起來組建免費書法特訓班,利用晚自習精心培養,指導他們參加各級書法展覽。自該書法加強班開始,課題組共計輔導學生三百余人,并在國家或省級書展中獲獎50余次。學生參加比賽獲獎,不僅自身有了獲得感和成就感,還在班級帶動其他同學進步。獲獎的學生可在班上擔任書法老師的助理,有利于班級書寫水平的整體提高。同時,提高教師資格證過關率。例如,我校2016級三年制的筆試通過率高達96.5%,位列全省前列。
4.合理編排教材,書寫當代。
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應該堅定不移地繼承。如何將書法在教育中更好地傳承下去?首先解決的是教材應用的問題。首先結合當地書法教育發展現狀編寫教材,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培養目標。當代中國漢字以簡體為主,與繁體字的書寫筆畫順序有些不同。在多元化教學中,“一體多專”還要對結構和筆畫進行合理創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7]“創造性發展就是按照時代的新步伐新發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影響力和感召力”[8]。如何創新?首先合理處理繁簡之間的筆畫書寫順序,合理的書寫順序是提高書寫效率的保障。其次,與中小學常用規范字緊密結合,例如,在講解漢字結構式時列舉甲骨文的音形意,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既讓學生產生興趣,又有效創新文字傳播。在解讀文字故事的同時,讓學生自然接受文字背后的美育熏陶。
5.完善書法教學評價課程。
多元化書法教學模式最終要落實到書法教學的評價上。時代在不斷變化,每一屆學生的書寫現狀都存在差異性,離不開師生互評體制的建立,通過互評,教師可以發現不足并及時反思改進教學方法,以便學生更好地進步。
結語
在文化多元的大背景下,高校書法發展呈創作審美多元取向。當代書法在高校教育傳承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種書法理論如雨后春筍,競相迸發。本科及碩博類書法教育力量不斷壯大,然而高師院校書法發展卻存在課程單一,缺乏創新性等問題。針對高師院校書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筆者在調研的基礎上對教材、課程設置、方法應用提出多元化模式策略,使書法良性發展。然而,書法多元化課程模式的應用在“大書法”背景下非一成不變,筆墨應隨時代發展變化做出選擇。這就離不開更多的專家學者參與到書法教育改革中,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孟寶躍.高玥關于書法學學科建設的思考[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2015(02).
[2]吳振鋒.新中國六十年書法記[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85.
[3][5]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編.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
[4]虞驍勇.書法美學導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30.
[6]劉恒.中國書法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5.
[7][8]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6.
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JXJG-16-48-3):高師院校書法課程多元化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