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懿韜
摘 ? ?要: 本文論述地方民族院校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問題,涉及以下方面:民族院校本科人才培養改革定位,專業設置的實用性和民族特色,建立校企合作機制,建立與國外院校合作機制,建立地方高校聯盟,提高師資隊伍的專業水平,配備先進教學設備。希望這些思考,能對地方民族院校本科應用型發展,具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 應用型人才 ? ?應用型高校 ? ?長期發展
引言
地方民族院校本科順應國家發展的要求,根據國家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的規定,實行向應用型人才培養轉型。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其轉型必然帶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而各個地方高校,不論是普通高校還是民族高校,對于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都會因地制宜,但對于一些在改革中需要考慮的共性問題,在此進行一些探討,以供參考。
一、應用型人才的定義
很多學者對應用型人才都有自己的定義,蔡敬民教授在2013年主編的《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以合肥學院為例》中,對主要學者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定義,做了總結:“應用型人才是指利用科學原理和技術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的人才,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將科學原理或新發現的知識用于與社會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實踐領域,直接解決社會實踐中的問題或生產出人們所需要的產品。”[1]強調應用型人才應具備將所學理論知識直接轉化成實際社會或個人所需的產品,為社會或個人獲取利益的能力。與學術型大學培養的學術型人才不同,是地方民族高校轉型為應用型高校需要明確的定位。
地方民族院校本科應用型人才和職業院校應用型人才也有區別。“職業院校培養的應用型人才,一是技術操作型應用人才,強調崗位對應性;二是技能型應用人才,強調掌握生產一線的實用知識和技術應用或從事某一職業、工種或崗位的工作能力。而地方高校培養的應用型人才,面向社會生產生活領域中的職業群和行業而不是崗位,強調既具有寬厚的知識基礎、應用性專業知識和技能,又具有轉化和應用理論知識的實踐能力及一定的創新能力”[2]。同時,民族院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中除了符合上述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外,還要體現民族特色,發揮民族特長,為地方民族發展服務。
所以,明確了這些不同之處,也就明確了地方民族院校本科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的方向,為辦學定位、專業設置、課程規劃等提供了參考坐標。
二、地方民族院校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政策規定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七章第二十二條指出:“要優化結構輸出特色,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促進高校辦出特色,發揮政策指導和資源配置的作用,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①而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五、持續推進民生改善和社會建設”中,李克強總理提到:“……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②地方民族高校本科應用型轉型是勢在必行的,此政策為地方民族高校本科應用人才的培養定下了方向。
三、地方民族院校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幾點思考
在我國高校中,地方高校占90%,從地理位置而言,分布在省會和地級市的地方高校基本是各占一半[1]。而中央部委直屬的學校只占很小一部分,并且以學術型高校為主。不論從資金資源、師資資源、學生資源、教學的軟硬件設備等方面,地方高校都難以和中央部委直屬的高校相比。而從另一個角度而言,與學術型高校相比,應用型高校的發展歷史較短,在社會上的認可度有限,甚至還有對應用型高校的偏見——應用型高校低于學術型高校,應用型高校和職業學校相似等。并且一些新建的地方高校仍然以學術型高校為模式自我發展。但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本科教育的大眾化,卻讓地方高校面臨進一步發展的“瓶頸”,要突破“瓶頸”,就要改革。怎樣改革?需尋找適合自身發展的路,而不是繼續以學術型大學的人才模式為發展模式。
對于高校的分類,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有各自的觀點,例如,廈門大學潘懋元根據專業人才的培養類型和層次,將國內高校分為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多科性或單科性專業型大學或學院、多科性(單科性)職業技術型或技能型專科學校(學院)三種類型[3];湖南大學陳厚豐將高校分為研究型、教學科研型、教學型、應用型[4]。這兩位學者對高校的分類都提及技能和應用。這是地方高校在當今發展中可以用于解決發展“瓶頸”問題的途徑——向應用型高校轉型,培養應用型人才,服務地方,促進地方發展。
地方民族院校本科應用型轉型的方向確定后,人才培養模式也應改革,怎樣改革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但具體目標和方案須根據地方具體情況和發展方向決定,本文在此只對民族院校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需要考慮的共性問題提出思考。
(一)明確立足地方,服務地方的定位。
地方民族高校的學生生源以當地及周邊地區的學生為主,地方經濟的發展,政策的落實都影響學生的入學、畢業和就業,同時學生畢業后是否可以盡快從事相關專業的實際工作,是否有能力做好工作并產生效益,對于地方發展有直接影響。地方高校一定要立足地方,服務地方,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如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改革等做出合適的改革,以便滿足地方發展需求,有利于地方高校長期發展,同時有助于地方高校畢業生的個體發展,使各方長期多贏、持續發展。
(二)專業設置注重實用性。
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與學術性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不同,應使學生在這種培養模式中,不僅具備高學歷和對相關專業的初步研究能力,還須具備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創造實際價值的能力;而與職業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相比,不但注重人才實際能力,而且要求培養的學生具備初步的理論研究能力,以便在畢業后理論與實踐相聯系,有更多創新可能。因而地方應用型高校在設置專業時,可以結合地方院校的特色,以當地就業市場需求為方向,或者以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為方向,有利于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同時讓畢業生更快地進入相應的工作角色。而在課程設置方面,要與所學專業的實際運用能力緊密結合,而不能只局限于課本知識。例如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位于貴州省黔南州,旅游是黔南州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外國語學院也設置了英語旅游方向,并且此方向的大四學生有半年的時間在一線城市的四星級或五星級酒店實習;而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安排在沿海城市的電子商務公司實習。這些實踐為學生畢業后的就業積累了寶貴的工作經驗;同時,外國語學院的師范英語專業一直為黔南州的各市區、縣、鎮、鄉等各級地區輸送教師人才,都是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的實例。
(三)專業設置聯系民族性。
地方民族院校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設置方面可以體現民族特色。以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為例,不僅按照國家本科英語專業課程要求設置本科課程,還設置了特色民族語言選修課,讓民族語言可以繼續傳播。而貴州與東盟國家臨近,在后期人才培養中,在第二外語課程設置中可以考慮增開東盟國家的小語種課程,將英語、第二外語、民族語言課程相結合,條件成熟時還可以參考其他院校的翻譯本科專業模式,設置地方民族院校特色外語本科專業,結合“一帶一路”發展要求,讓學生就業選擇多一種可能性。
(四)建立校企合作機制。
地方民族院校本科培養的學生,不僅需要具備高學歷,還需要較強的實踐能力,在校期間,通過校企合作機制,讓學生獲得將學習和掌握的專業理論知識付諸實踐的機會,同時還可以了解該專業在行業內發展的情況和最新動向,開闊眼界,扎實技能。并且可以將這種機制納入學期考核,計算學分,增加實踐在學習中的比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的積極性。例如,一些高校外語系或外語學院與外研社建立合作,設立翻譯實踐基地,將實際翻譯任務下發給該專業學生,由學生搭檔或獨立完成,再由學生負責人、導師和外研社的該翻譯項目的專業審核人員,層層審核,在認可翻譯任務后,以支付貨幣的方式給予學生實踐能力的肯定,同時繼續雙方的合作。這種實踐合作可以成為課程的一部分,激發學生更大的動力自主學習,并獲得更多實踐的機會,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真正成為應用型人才。
(五)與國際學校建立合作機制。
國外有應用大學,建立和發展時間比國內應用型高校,可以作為國內應用型高校借鑒經驗的典范。國內地方應用型高校可以與國外應用型大學建立合作辦學機制。以合肥學院為例,在蔡敬民的《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以合肥學院為例》一書的前言中,他介紹合肥學院的前身合肥聯合大學在1985年由安徽省人民政府與德國下薩克森州政府簽署協議,共同建立,2002年將原合肥聯合大學、合肥教育學院、合肥師范學校合并后組成現在的合肥學院,同時一直與德國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42所院校保持合作辦學。合作雙方互派留學生和進修教師,互相學習,互相探討應用型大學的建設和發展[1]。
(六)與兄弟院校結盟發展。
地方民族高校可以利用地緣優勢,和當地及周邊的兄弟學校結成地方應用型高校聯盟,互相合作和交流有關應用型高校發展的經驗,分享各自資源,以團隊形象和模式發展,更具實力,在競爭中可以獲得更多的機會,同時帶動更大區域的發展。再次以合肥學院為例,蔡敬民在《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以合肥學院為例》一書的前言中介紹道,在安徽省政府的支持下,合肥學院與本省15所應用型地方高校(其中絕大多數是新建的地方應用型高校)結成“安徽省應用型本科高校聯盟”,實行“理念共享、專業共建、師生互派、質量工程項目聯合申報等”政策,合作發展,達到互惠共贏的效果[1]。
(七)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應用型高校教師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關鍵。他們是理論和實踐方面的“雙面手”,既可以傳授相關專業的理論知識,又可以指導相關專業的實際操作技能,若再具備該行業的實際工作背景,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而言,可以說是完美的師資力量。實際情況是,應用型高校教師大多是地方高校轉型前的教師,由于多方面原因影響實踐水平的提高,教學模式和理念更傾向于學術型,不利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為順應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師資隊伍也需要改革。一是將原有教師培養為應用型教師,通過專業技能的在職培訓或到合作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等方式幫助教師隊伍的轉型。如北京聯合大學、湖北荊楚理工學院、合肥學院等都和當地政府及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為學校培養了一批合格的應用型師資隊伍[5];二是將原有的教師隊伍分成理論型教師和潛在應用型教師兩組,為潛在應用型教師提供專業技能培訓、掛職鍛煉的機會,幫助其盡快轉型為應用型教師,在授課中可以由理論型教師和應用型教師搭檔上課,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三是引進行業內的專業人士作為兼職教師,與原有教師合作授課,同時為原有教師提供各種在職培訓、去合作學校進修學習、掛職鍛煉等機會,不斷提高原有教師的專業水平,幫助教師們盡快成為該專業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應用型教師。不論是用何種方式提高教師隊伍的水平,關鍵在敢于、不吝于花時間和成本幫助師資隊伍向應用型轉型,這是應用型高校成功地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關鍵,同時影響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認可度。
(八)配備先進的教學軟硬件設施。
應用型人才既須有理論知識,又須具備轉化和應用理論知識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地方民族院校本科人才培養,若要成功地轉型為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還要國家、地方政府、學校及地方企事業單位共同努力,籌備財力、物力和人力建設相應的軟硬件設施。例如,理工科所需的先進的實驗室;文科中,外語專業所需的現代語音室和模擬實務操作的實驗室等。這樣才能有利于教師和學生實踐鍛煉,有助于學生畢業后盡快融入相關專業工作中,避免在就業后由于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脫節,而在短期內被行業淘汰。
結語
地方民族院校本科是我國培養高等人才不可或缺的基地,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本科教育的大眾化、地方民族高校的持續發展成為必須解決的實際問題,怎樣明確、有利的自身定位,怎樣讓培養的一批批畢業生更具備實際工作和創造效益的能力,怎樣讓學校和學生都具有長期的競爭力和生存力等,這些相關問題迫使地方民族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與此同時人才培養模式須向應用型轉變。“變則通,通則順”,但怎樣轉變,本文中提到的幾點思考,希望為地方民族院校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參考。
注釋:
①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 19492625_4.htm,2019.9.7.
②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5npc/n/2015/0305/c3942 98-26642056-6.html,2019.9.7.
參考文獻:
[1]蔡敬民.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以合肥學院為例[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3.
[2]劉煥陽,韓延倫.民族院校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及其體系建設[J].教育研究,2012(12).
[3]潘懋元,吳玫.高等學校的分類與定位問題[J].復旦教育論壇,2003,1(3).
[4]陳厚豐.中國高校分類問題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4.
[5]潘懋元.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