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
摘 ? ?要: 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是通過教育和自我教育形成的,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目的和基礎。社會環境復雜,思想品德形成困難;學校教育存在缺陷,忽略學生的發展需要;家長教育觀念落后,教育方式簡單是初中生思想品德自我教育能力現狀及原因。應該注意課堂引導,挖掘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創新教學模式,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創新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 初中生 ? ?思想品德 ? ?自我教育能力
一、初中生思想品德自我教育能力的現狀及原因
(一)社會環境復雜,思想品德形成困難。
社會環境是影響初中生道德品質形成的重要因素。一些不良風氣導致一些初中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面臨問題,影響初中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干擾初中生對社會道德行為做出正確的判斷。初中生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對教師課堂傳授的道德理論產生疑惑,因為現實社會事例與道德理論相悖,產生心理矛盾,無法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因為“網絡平臺的特殊性,致使現在的初中生習慣在網絡上發泄自己,遇到壓力時會下意識地尋求網絡這個‘避風港,不必承擔社會的責任與學習的壓力”[1]。但是初中生在這一時期自我教育能力還處在培養時期,自我監控和自我調控能力較為薄弱,對網絡環境中的各種誘惑抵抗力較差。互聯網中的不良信息極易對初中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脅,使一些初中生逐漸脫離現實生活,最終造成學生學習成績等多方面退步。因此,網絡環境與初中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存在一定的相互關系,初中生越對網絡癡迷,自我教育能力越難形成。
(二)學校教育存在缺陷,忽略學生的發展需要。
現代初中生自我教育能力下降與學校單一的教學方式、薄弱的師資力量是分不開的。因為“教師教、學生學”的單一教學形式,以學生成績為唯一評價標準,以及教師專業素質有待提高等原因,導致教師在思想品德課堂中只做單純的理論灌輸。體現在思想品德課堂中為“三中心”:首先,以教材為中心,將學生作為盛放知識的容器。在課程教學中將教材放在至上的地位,教材成為教師教學的唯一資源,“教師教”等于教書,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等被教材固有的內容限制;其次,以教師為中心,認為教師的教是學生學習的來源。先教后學,學生只能被動地學,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被忽略,學生的主體需要被冷落;最后,以考試為中心,以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優劣的標準。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教學過程對學生的考查,只是考查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程度,缺乏對學生能力、思想和行為表現等多方面的綜合評價,扼殺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其你拿著鞭子抽打著學生學習,不如把鞭子交給他們,讓他們自己打自己”[2]。上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行為,無異于將本該還給學生的“鞭子”緊緊握在手中,剝奪學生握“鞭子”的權利,這根“鞭子”可以稱之為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三)家長教育觀念落后,教育方式簡單。
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多人將目光轉向家庭教育,開始重視家庭教育在學生學習與成長中的作用。但是,家長的教育理念與時代發展脫節,教育方式呈現兩極化狀態。一方面大多數家長的教育理念停留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層面。家長對“成才”這一詞的理解有較大誤差,過于重視成績,將成績好壞作為孩子優秀與否的評判標準,為提高孩子學習成績,給孩子報多個輔導班,卻忽視道德品行的培養。另一方面“棍棒式”與“溺愛式”教育方式,不僅會弱化初中生的自理能力,還會干擾初中生對自身的正確認識與評價,找不到自身的優點和社會價值。學生更會逐漸喪失課堂學習興趣,打擊學習積極性,增加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難度。而且,家長“棍棒式”的教育方式和不和諧的家庭環境都會激化初中生的自我矛盾,使學校德育與家庭教育失聯,初中生德育形勢越來越嚴峻。
二、初中生思想品德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之路
(一)注意課堂引導,挖掘學生自我教育能力。
1.引導學生自我肯定。
“自我肯定是自我教育教育理論的重要概念,是一個人成長的動力”[3]。但是自我肯定不是盲目的自我肯定。教師應當因材施教,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和實際,靈活切換在課堂講授中的角色,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方便教師以更具威信力的角色,引導學生認識自己,逐漸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反之,學生的自我教育系統將會因缺少自我認識關鍵一環而停滯運行。例如,在課堂教授中教師與學生互動時,多給學生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語言或談話時輕拍學生肩膀等暖心的舉動,都能讓學生感到尊重平等,從心底里產生更多的自我肯定因素。使學生不僅完成“我不行”到“我能行”的心理轉變,還增強學習自信。可以在肯定自我、認識自我的過程中對自身做出準確的評價,逐漸堅定自我教育方向,實現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
2.喚醒學生自我意識。
初中生自我意識具有封閉性和獨立性不完全的特點,大多數初中生在這一時期沒有自己教育自己的意識。因此,在思想品德課堂中,教師應當注意對學生自我教育的引導:教師可以在課堂講授中通過增加“案例重演”、課堂提問和小組討論等一系列課堂活動,為學生創造積極參與的課堂環境。有目的性地引導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在參與課堂活動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教育的意識覺醒。例如教師在進行類似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六課時“公共利益的維護”的講授時,可以就“如何維護校園的公共利益?身邊的公共利益有哪些?”[4]等對學生進行提問。教師要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抓住學生回答的細節,將其放大。然后對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提問,有意識地指導學生自己認識、發現和感悟,有方向性地啟發學生自我教育,讓學生的內心深處受到極強的震撼,從而喚醒學生頭腦深處的自我意識,發掘學生自我教育的潛力。
(二)創新教學模式,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1.改進傳統教學模式,加入培養自我教育能力元素。
“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共同活動,教師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起主體作用”[5]。傳統教學模式一味強調教師的輔導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發展緩慢。由此,教師應當努力創新教學模式,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造,更多注入自我教育因子,研究出許多新的有利于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教學模式。目前國內所知的新型教學模式中,自學輔導教學模式是有效提高學生在思想品德課堂中自我教育能力的主要模式,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貫穿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活動始終。在情境陶冶教學模式中,利用情境陶冶教學模式積極營造學習氛圍,為學生創建自我教育的環境,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在學習思想品德理論的同時自我教育。而在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和目標導控教學模式中,教師可以利用這兩種模式參與強度高的特點,引導學生在參與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促進學生“問題探究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發現學習能力”等全方面發展[6]。
2.以自學輔導教學模式為主要培養自我教育能力模式。
在課堂中運用自學輔導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為潛在目標,將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教師指導作為主線,貫穿課堂教學活動始終。這種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操作是:前期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奠定基礎,教師應做好安排,布置學習內容,可以公布思想品德課將要學習的內容范圍、學習重點與難點,或明確自主學習的目標和要求。中期,學生正式步入自我教育的既定軌道,并按照教師布置的學習目標和任務自主學習,教師一方面觀察學生自主學習狀況,另一方面及時解決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最后,教師可以對整節課學生的表現、自主學習內容進行歸納總結,但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引起學生的反思,讓學生認識到自我教育的重要性。教師也可以設計一些練習題,讓學生鞏固和消化自主學習成果。使學生不僅獲得對知識的整體把握,還能開啟自我教育的大門。
(三)創新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發揮新型教學方法的特點與優點。
一節優秀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不僅需要新型的教學模式,還需要先進的教學方法。如果只改進教學模式而依然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就會使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脫節,學生仍舊處于被動地位,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受到限制,削弱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我們要發揮導學式教學法最大的特點,用案例式方法將教材內容具體化,使學生通過參與對問題的探究獲得自我教育能力。讓“情景式教學以主體體驗為核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入學習佳境”[7],為學生創造自我教育環境。利用活動式教學法和探究式教學法,通過多樣的課堂活動探究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參與性,最終促進學生多方面素質的發展。
2.多種教學方法交叉結合使用。
在課堂實際教學中,一節課教學方法的使用并不局限于一種。任何教學方法都不可能在各種教學情境中“包打天下”。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具體情境合理地選擇和運用這些新型的教學方法。建議在道德與法治課實際教學中,兩種或三種教學方法交叉、結合使用引導學生自我教育。教師可以先以導學式教學法,將故事作為線索,為學生自我教育創造條件。之后,再以探究式教學法,利用小組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逐步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而且,這兩種教學方法的組合既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又能通過對問題的探究增強自主學習能力。我們在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能力時,要注意多種教學方法的結合使用。一方面,將各種教學法合理組合起來,使各種教學方法之間相互補充,揚長避短,發揮整體優勢,在課堂教學中高質量、高效率地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另一方面,各種教學方法交叉使用,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而且能夠使學生在掌握一定思想品德知識的同時,形成一定的社會實踐能力,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78-79.
[2]田鳳娟.重視自我意識特點,促進初中生自我教育[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6(01):8.
[3]魏書生.班主任工作藝術[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5:33.
[4]司文娟.喚醒與激發自我教育從這里起航[M].石家莊:新華教育出版社,2015:21.
[5]山東省教學研究室,思想品德(八年級上冊)[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6:64-67.
[6]孟慶男.思想政治(品德)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56.
[7]胡田庚.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學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