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莉萍



摘 ? ?要: 親職教育可以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能力,促進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獲得發展,不斷更新家庭教育知識。研究顯示,已開展的親職教育活動成效無法滿足家長迫切的親職教育意愿和期望,與以往親職教育靶向性不強等諸多因素有關。親職教育活動的有效推進,離不開親職教育內容制定的目標性、舉辦機構的整合性、親職教育人員的專業性和親職教育活動開展的靈活性。
關鍵詞: 幼兒家長 ? ?親職教育 ? ?教育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的新要求,這是繼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終身教育、全民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確定到2020年“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后,又一次突出強調的國家重大戰略決策,是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的根本保障。學習型社會要求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習需求為導向,促進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獲得發展,牢固終身學習理念。
家庭是兒童社會化的首要場所,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位老師。教育理論和經驗表明:“一對完成生育任務的父母,是僅獲得四十分的父母;一對完成生育和養育任務的父母,才是剛剛獲得六十分的父母;只有完成生育、養育和教養任務的父母,才是一對得滿分的教育父母。”[1]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還沒做好準備就已經進入“父母職場”,他們的家庭教育知識匱乏、教育形式單一,獲取先進家庭教育知識的途徑較少。東北師范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發現:“77%的家長認為自己目前掌握的家庭教育知識不夠用。”[2]美國親職教育專家戈登提出:“父母常受到指責,但從未受到訓練(Parents are blamed, but not trained)。”“與其在孩子們的行為產生偏差再去指責他們,倒不如透過系統化的親職教育,讓家長學習如何成為合格的父母”[3]。親職教育專家認為家長需要教育和訓練,才能成為有效能的父母。家長需要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接受“職前和在職培訓”,從而提高家庭教育質量,使幼兒健康成長。
親職教育(Parent Education)又稱父母教育、養育教育,起源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教育大辭典》將其定義為“對父母實施的教育”。林家興在著作《親職教育的原理與實務》中提到:“親職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一部分,以父母為對象,以提高父母管教子女的知識能力,和改善親子關系為目標,由正式或非正式的學校親職專家開設的終身學習課程。”[4]3歲—6歲是個體人格形成的關鍵期,因此許多研究都將這一時期的家庭教育視為親職教育的最重要時期。大量研究指出,親職教育最能有效預防和減少學前兒童家長的教養不當行為,提高父母的效能感,促進親子關系,幫助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更好地融入社會。
一、3歲—6歲家長親職教育需求評估的目的
親職教育的目的在于滿足父母正確教養幼兒的需要,“親職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要充分傾聽父母的心聲,并且能夠滿足父母的需要為最高指導原則”[5]。指導孩子的父母如何教養孩子,首先需要了解父母的心聲和需要,如果親職教育不能滿足父母的需要,那么親職教育就失去了意義,需求的評估有助于增強親職教育的針對性。
二、需求評估的方法
(一)研究對象
為了了解北海市3歲—6歲家長的親職需求,這次評估采用Mckillip提出的五種評估方法中的社區問卷調查(community surveys)了解該年齡段幼兒家長的現實親職需求,從而增強親職教育的針對性。這次調查對象是從北海市四個社區中隨機抽取6所幼兒園,其中公辦園3所,私立園和集團辦園3所,每所幼兒園分別投放90份問卷,共選取540名家長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法和訪談法對家長的需求進行分析,從而掌握3歲—6歲家長親職教育需求的內容和方向。共投放問卷540份,回收有效問卷493份,有效回收率達91.3%。被試中父親152人,母親341人,年齡在30歲—40歲這個區間者居多(72.7%),尤其分布在30歲—35歲;被試的文化程度中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33%,大專學歷占比35.7%,本科學歷29.5%,碩士及以上占比最少,只有1.8%。家庭平均月總收入以4000元—8000元者居多,占比52.4%。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在參考吳剛編制的親職教育現狀和需求問卷的基礎上,結合之前的小樣本調查和訪談后自編問卷。該問卷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家長背景變量、參與親職教育的現狀、家長的親職教育需求。“家長的背景變量”包括性別、年齡、學歷、收入、職業、家人協助程度等,該部分不計入題數。“已參與親職教育現狀”部分包括參與形式、參與內容、參與的目的和影響參與親職教育的因素等內容。“家長的親職教育需求”部分包括幼兒身心發展、良好親子關系的建立、子女潛能開發和理想家庭建立等內容。問卷共30題。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3歲—6歲幼兒家長親職教育需求
親職教育活動是否有效,取決于活動內容的針對性、活動形式的適切性、活動時間的可參與性和組織機構的權威性等。在親職教育活動開展之前,了解家長的親職教育需求非常必要,親職需求起到靶向性的作用。
1. 3歲—6歲幼兒家長參與親職教育的意向
93.4%的家長參與親職教育活動的意愿非常強烈,說明家長們有急迫接受親職教育的意愿。
2.兒童身心發展方面的需求
調查發現,家長們對兒童身心發展方面的知識需求很強烈,尤其以解決“兒童個性培養”“不良行為習慣”“兒童心理健康”“任性行為”方面的問題的知識渴求最大,分值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
3.良好親子關系建立方面的需求
在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需求方面,家長們主要想了解與孩子游戲、互動溝通方式和緩解孩子分離焦慮的方法。雖然孩子粘人和二胎育兒知識的需求頻率不高,但因為被試因自身情況如孩子年齡和是否二胎導致的需求不同,研究者不能忽視這兩項需求。
4.協助子女學習、潛能開發和生活照顧方面的需求
家長們在協助子女、潛能開發和生活照顧方面的需求,最強烈的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思維力和想象力”“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使孩子形成良好作息、吃飯的好習慣 ”方面,說明指導子女學習的方法和閱讀習慣,期望通過指導使子女有良好的學業成績是目前家長們的強烈需求。另外,這個年齡段孩子們出現的“挑食、晚睡、生活不規律”等生活習慣問題也是家長們需要得到專家指導的強烈需求。
5.理想家庭建立的需求
在理想家庭建立需求方面,家長們最關注的是“如何營造和諧的家庭氣氛 ”“如何制定家規?度如何把握”“如何與祖輩就教育觀達成一致”方面,說明家長們對于和諧家庭氣氛的營造和家規的制定及家庭內部人員的家庭教育理念的一致性非常看重。
6.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家長對親職教育開展形式更傾向于親子活動(73.1%),講座(52.9%),父母讀書會、家庭教育經驗交流會(40.5%)方式,對由網絡(微信、QQ等)提供的親職教育方式和系統的親職教育培訓課程方式選擇不多。在親職教育的舉辦時間上,更多家長傾向于在周末的白天(52.9%)舉行,每兩周舉行一次(45.8%)。并希望由幼兒園(82.4%)的幼兒教師(86.3%)組織開展親職教育活動。
(二)討論
1.北海市3歲—6歲幼兒家長有強烈的親職教育意愿(93.4%),正如在訪談中家長提到的:“在教育過程中還是存在很多問題,有的方法用得也不是很恰當,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改進和更正。”
2.家長的親職教育需求涵蓋范圍廣,涵蓋兒童身心發展、子女學習和潛能開發及良好親子關系建立等內容,但對理想家庭的建立方面的需求一般。
3.因為之前家長參與的親職教育多數都是在工作期間舉行的,導致很多家長不能參加,所以家長們在親職教育舉辦時間上更傾向于周末的白天,但在參與過程中不希望增加過多的負擔,故傾向于選擇每一個月一次。
4.學前兒童家長參與親職教育活動以幼兒園為主要載體,形式單一。家長們之前參加過的親職教育多是由幼兒園和社會兒童教育機構舉辦的,他們對社區和高校科研院開展親職教育的可能性和效果不確定,所以,目前大部分家長仍然選擇由幼兒園舉辦親職教育活動,這個結果為社區和高校科研院校社區教育的開展和服務社會的方式提供了一定的警示。
四、推進親職教育的建議
(一)打破空間界限,形成幼兒園、社區、高校之間的教育合力。
在現有模式下,幼兒園、社區、家庭、高校之間各自獨立,分割為互不統屬的單元,幼兒園有希望家長共同參與幼兒教育的愿望,社區和家庭有提高家庭教育技能的需求,高校有參與指導親職教育的人力資源,彼此之間形成教育合力就顯得極為迫切。亟待一個平臺能統合起各方力量,匯聚成推進親職教育的同流合力,達成一個理論指導、推動實踐、實踐孕育、修正理論的正向循環。
(二)開展親職教育活動之前先了解家長需求,提高親職教育的針對性。
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這些古老然而并不過時的教育理念時刻提醒人們,應當對行為對象有足夠充分的體認和理解,這種認識和了解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分析和理性研究基礎上,而非主觀臆測。但這種認知和尊重并不意味著順從或者迎合家長的所有想法,而只是作為相應施策的基礎。在親職教育活動方案設計中,應當提供不同主題的菜單式課程體系。如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開設入園期、幼小銜接期、叛逆期甚至特定年齡段的家庭教育指導;針對不同家庭類型,設計完整家庭、單親家庭、隔代養育家庭教育指導;針對問題類型,設置學習困難學生教育指導、性格缺陷型學生教育指導、交際能力欠缺型學生教育指導等。針對不同需要的父母進行分類指導,以解決他們不同的困難和問題,實現親職教育的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
(三)建立親職教育專家資源庫。
相關研究表明,家長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與參與滿意度有顯著的正相關性,即如果家長能夠從活動中獲得有益的知識、理念和技能,提高教育能力,融洽親子關系,則參與親職活動的積極性就會明顯提高,反之則相反。更進一步的研究顯示,安排是否科學合理、形式是否活潑生動都會影響家長的滿意度,最根本的影響因素依然是作為指導者的幼兒教師、教育學科的專家教授及作為成功經驗分享者的幼兒家長等。如果上述人員素養不足、經驗不豐或者知名度不高、影響力不足,就會降低家長參與的滿意度和積極性。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個親職教育專家資源庫,為親職教育的開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通過不斷延請名家專家授課指導,提高教育實效性和影響力。
(四)親職教育活動實施方式多元化,時間、地點配合家長需要。
從調查研究結果來看,幼兒父母大多傾向于在周末或者夜晚等工作之余的時間進行親職教育指導活動。與相關機構從事親職教育的工作人員必然存在一定時間和意愿上的沖突。基于提高幼兒家長參與度,提升親職教育成效的考慮,還是應當盡量在非正常上班時間舉辦親職教育活動。此外,在活動形式上,還應盡可能采用更符合時代特點的新型教育方式,比如微信、微博、公眾號、QQ群等,突破時間和場地限制,便于家長獲取和參與。
父母如一份職業,需要職前培訓和在職培訓;父母是一種身份,孩子出生并不意味著自己就是合格的父母;父母是一種時態,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需要終身學習和實踐;父母是一種角色,需要用心揣摩、體會才能扮演好。親職教育之路在中國道阻且長。
參考文獻:
[1]張慶強.我國內陸地區親職教育實施策略探析[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08:1.
[2]蓋笑松,王海英.我國親職教育的發展狀況與推進策略[J].東北師大學報,2006(06):154-158.
[3]Thomas Gordon. 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M]. New York:New American Library,1975.
[4][5]林家興.親職教育的原理與實務[M].臺灣:心理出版社,2015:2,90.
[6]趙芷藝.幼兒園親職教育的行動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5:4.
基金項目:2018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專業建設和社會服務雙重視角下學前教育專業開辟社區親職教育課堂的研究與實踐”(GXGZJG2018A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