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曉彬



摘 ? ?要: 本文結合案例探討利用概念圖、模型圖、流程圖、魚骨圖、時間線、思維導圖等思維可視化圖示技術有效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素養。
關鍵詞: 思維可視化圖 ? ?地理綜合思維 ?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地理教育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高考命題要增強綜合性,體現學生綜合素質和學科素養”[1],這些內容對全面落實立德樹人要求具有指引作用。學科核心素養如何落地,成為地理教師的重大課題。本文以“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一節為例,談談利用思維可視化圖示技術,有效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素養。
一、主要概念界定
(一)綜合思維
地理學的兩個顯著特點為綜合性和區域性,這就決定了地理學的基本思維方法是綜合思維,綜合思維是學生全面、系統、動態地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思維品質和能力,也是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時表現出來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綜合思維的培養重在多角度(要素、時空、區域等)、多維度(橫向、縱向、逆向、變式等)訓練,通過圖示技術全面展示思維活動過程。
(二)思維可視化圖
思維可視化圖主要包括思維導圖、模型圖、流程圖、概念圖、魚骨圖、時間線、圖片、圖標、漫畫、表格等。通過圖示技術能使“靜止的圖文視聽化,復雜的內容簡明化,抽象的思維可視化,知識的發生過程化”[2]。
二、課例分析
(一)利用概念圖解讀概念
諾瓦克認為:“概念圖是用來組織和表征知識的工具。通常將某一主題的有關概念置于圓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連線將相關概念和命題連接,連線上標明兩個概念之間的意義關系。”這樣,概念的內涵、包含、層級等邏輯關系就能清楚地顯現出來,且形成的知識網絡有助于推理,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概念。
在“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一節中,地質作用是一個必須搞清的核心概念,統領整章內容。地質作用指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態、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的作用,按能量來源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兩種作用力按照作用方式又有多種不同的表現,它們作用的結果差異較大,二者存在對立統一的關系,邏輯關系復雜(見圖1)。通過繪制概念圖理清地質作用概念及相互關系效果明顯。
(二)利用模型圖建立解題模板
知識的價值在于解決實際問題,通過模型圖,建立解決問題的范式思維模板,發展學生“舉一反三”的問題解決能力。“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一節中,地形地貌(地理單元)的形成原因分析是重點內容。例如馬爾馬拉海里亞斯型海岸(海岸陡峭,平均深度183米。在亞洲海岸上,綿延不斷的小山,一列挨著一列,形成里亞斯型海岸,即海岸線的總方向與山脈構造線走向大致直交的海岸,也稱為橫向海岸)形成是內外力(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地質時期,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不斷碰撞擠壓隆起形成一列列與海岸走向大致垂直的山脈,山脈之間凹陷形成谷地,后發生地殼運動,馬爾馬拉地區斷裂下陷,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淹沒谷地,形成海洋,海浪不斷擊打、侵蝕山脈,海岸后退,形成陡峭的海岸斷崖。
(三)利用流程圖呈現事像形成過程
流程圖的優點是再現思維過程化、知識生成過程化,一方面展示思維演化過程,體現推理能力,另一方面呈現事像形成過程,有利于學生動態地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素養。如“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一節中,山麓沖積扇(洪積扇)形成過程是典型的形成過程類知識點。山地河流沖出山口,山前地勢逐漸降低且趨于平緩,水流速度減慢,從上游陡坡侵蝕、搬運攜帶的泥沙等物質發生沉積,受地形影響,形成扇狀堆積體。關鍵點是三種外力作用:侵蝕、搬運、堆積(沉積)。
又如巖石圈物質循環知識點,包含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三類巖石之間及與巖漿之間的相互轉化過程。運用循環示意圖,既能了解巖石的分類及形成過程,又能理清巖石及巖漿之間的轉化過程和發生的地質作用。
(四)利用魚骨圖整合原因
魚骨圖的最大特點是多角度、多要素分析事物形成、發展和變化的原因,是一種發現問題“根本原因”的分析方法。魚頭標注事像,魚骨為原因,原因之間可能存在并列、遞進等各種關系。如“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一節內容,歷史記載某地森林植被豐富,在沉積巖中未找到煤礦,推斷煤層缺失原因可能有地質時期地殼隆起沒有發生沉積,未形成煤層;可能形成煤層后地殼上升隆起后被侵蝕掉;可能煤層形成時期森林植被已破壞不存在等。
(五)利用時間線反映地理事像變化
時間線是一條代表地理事像生命周期或特定時間內變化的水平線,通過在時間線上添加刻度標記,可以反映該地理事像的發展變化階段和原因,利用現象時間線從時空角度培養學生綜合思維。如“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一節中,利用時間線可以直觀地展示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大理石柱變化情況的地理原因是內外力共同作用。公元79年,火山活動的灰燼將大理石柱底部覆蓋,十七世紀,地殼下降,露出海平面的大理石柱高度降低,大理石柱火山灰覆蓋部分被海水淹沒,海生動物不斷侵蝕留孔,十八世紀地殼上升,大理石柱全部露出海平面。
(六)利用思維導圖小結升華
思維導圖具有隱性思維顯性化、可視化,零散知識系統化、結構化[3],知識架構美觀化等特點。如“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一節,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小結,一方面將較為復雜的知識(地質作用分類、作用、趨勢、常見地貌,巖石分類、循環等)、能力(觀察、對比、分析、歸納、設計等)進行全面系統梳理,另一方面利用標注等功能引出新問題、新思考,從而達到高階思維狀態(思考內外力作用形成的兩類典型地貌——山地、河流地貌的類型、特點、形成及與人類生產生活之間的關系等)。同時,設計美觀的思維導圖減緩視覺疲勞,增加情趣,激發學習興趣。所以,思維導圖在課堂小結中作用巨大。
參考文獻:
[1]姜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 ?進一步深化高考內容改革[N].中國教育報,2018-12-25(2).
[2]張德英.小學數學教學中思維可視化技術的應用[J].新課程(上),2016(03).
[3]劉濯源.思維可視化:減負增效的新支點[J].中小學管理,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