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
摘 ? ?要: 隱喻作為一種認知方式,普遍存在于各類文體中,幫助讀者用熟悉、形象的概念理解復雜、抽象的概念。特別是在政治語篇中,隱喻發揮著作用。在政治語篇的翻譯過程中,隱喻的翻譯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本文通過分析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的英譯版本,提出六種政治語篇中隱喻的翻譯策略,為隱喻的翻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 概念隱喻 ? ?政治語篇 ? ?2019政府工作報告 ? ?翻譯策略
近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增大,國家的重要政策文件、國家領導人的重要講話逐步做到中英文同步發布。其中,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除了是上一年工作的總結外,還是接下來一年工作的規劃和展望,是中國人民了解國家和政府政策動向的重要途徑,是世界了解中國和中國的發展方向的平臺,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工作報告的英譯版本是面向世界人民的,是經過仔細斟酌和考量的,值得學習和推敲。本文以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的中英文版本為研究對象,從概念隱喻角度探討政治語篇中隱喻翻譯的策略和技巧。
一、概念隱喻
隱喻最早作為一種修辭手段,出現在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和《修辭學》中。在中國古代的《詩經》中,曾出現“賦比興”的表現手法。二十世紀八十年代,Lakoff和Johnso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提出了概念隱喻的理論思想,認為隱喻是由源認知域向目標認知域的映射,即用人們熟悉的、具體的概念,理解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隱喻開始被認為是一種思維方式和認知手段,學者們繼而從認知角度討論隱喻。
由于隱喻在語言中的普遍性,學者們開始在不同的語料中分析概念隱喻的類別及其影響,其中最有特色的語料就是政治語篇。Lakoff在《道德政治:自由黨和民主黨如何思考》中,從認知角度分析美國政治語篇中的概念隱喻,開啟了概念隱喻研究的新篇章。政治語篇中隱喻的使用,受到統治者的社會權利和主流意識形態的引導和制約。因此,通過隱喻,統治者可以向民眾傳達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并最大限度地爭取其認可。同時,隱喻的使用,讓政治語篇生動形象,更容易被普通大眾理解,具有親和力、感染力和說服力。分析政治語篇中的概念隱喻,有助于揭示其背后的政治意圖,從而了解各國的政治經濟政策和對外策略。
二、隱喻的翻譯
關于隱喻應該如何翻譯,英國的翻譯理論家紐馬克提出了七種隱喻翻譯方法:(1)重現源語喻體;(2)以目的語中合適喻體替代源語喻體;(3)以明喻替代隱喻;(4)明喻和喻底結合;(5)隱喻轉換為喻底;(6)省略;(7)隱喻和喻底結合。但這些翻譯方法仍然是從修辭角度探討隱喻。語言學家Schaffner從認知的角度,提出隱喻的翻譯是在源語和目標語、源語文化和目標語文化之間切換。如何翻譯,取決于隱喻在兩種文化中是否激發了同樣的聯想。他提出的三種隱喻翻譯方法:(1)在目的語中重現相同的喻體;(2)用目的語中合適的喻體代替源語中的喻體;(3)去隱喻化翻譯;(4)同樣是從文化層面上,劉法公提出的隱喻翻譯三原則:(1)保持隱喻特征;(2)接通目的語和源語的關聯文化內涵;(3)根據語境彌補文化喻體缺失。
由此可見,隱喻的翻譯受到語境、文化的影響,需要譯者充分考慮隱喻在源語境、源文化中的內涵,并在目標語中靈活選用適合的方式替代或補充。
三、政治語篇中概念隱喻的翻譯策略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從隱喻的識別、分類、語料庫等各個方面對政治語篇的概念隱喻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但涉及政治語篇中概念隱喻翻譯的卻不多。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概念隱喻的數量和類別都非常豐富,為隱喻的翻譯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參考價值。本文對照的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的中英文版本均來源于中國日報網(http://language.chinadaily.com.cn/),按照隱喻的不同類型歸納為建筑、旅程、戰爭、機器、流水、空間、物體、生命體八種類別。
1.直譯,保留隱喻。
不同的文化中有相同和相似的部分,當隱喻在源語文化和目標語文化中內涵一致時,不同文化中的人對隱喻的認知就達成一致,因此可以采取直譯的方法。例如:
(1)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紐帶更加牢固。
Our bond of unity and cooperation with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grew stronger.
(2)經濟外交、人文交流成果豐碩。
Our pursuit of economic diplomacy and cultural and people-to-people exchanges yielded rich fruit.
在中西方文化中,“紐帶”和“成果”都擁有相似的內涵,因此經過隱喻映射得到的認知也是相同的。在這種情況下,采取直譯的方式是合適的。
2.替譯,保留隱喻。
隱喻的翻譯并不是詞匯的直接對應,而是通過翻譯,讓處在不同文化中的讀者對原文產生相同或相似的感受和反應。因此,在隱喻的翻譯過程中,有時會使用目標語讀者更熟悉的隱喻,替代源語中的隱喻,在譯文中建立更準確的認知映射。例如:
(1)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
We launched a campaign to combat organized crime and root out local mafia, and cracked down on crime and other legal viol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law.
(2)我們面對的是經濟轉型陣痛凸顯的嚴峻挑戰。
What we faced were severe challenges caused by the growing pains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3)決不能讓改革政策停留在口頭上、紙面上。
We must not allow reform policies to become hollow promises.
將“掃”替譯為“戰斗”“陣痛”替譯為“成長疼痛”“口頭和紙面”替譯為“空洞的諾言”,更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也保留源語語境中隱喻的特點。
3.意譯,不保留隱喻。
由于文化的差異性,并不是源語文化中的每一個隱喻都能在目標語中找到合適的替代,因此,在隱喻翻譯過程中,有的隱喻采用意譯的方法進行翻譯。例如:
(1)中國的發展沒有過不去的坎。
There is no difficulty that cannot be overcome in Chinas pursuit of development!
(2)這次減稅,著眼“放水養魚”。
Our moves to cut tax on this occasion aim at an accommodative effect.
將源語中的隱喻“坎”和“放水養魚”意譯為“困難”和“寬松的環境”,放棄了隱喻,但是傳遞了同樣的信息,達到了同樣的效果。
4.改變隱喻的語法結構。
在隱喻的翻譯中,另一種常見的模式是保留隱喻,但是改變源語中的語法結構,以適應目標語的表達習慣。例如:
(1)我們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
We were firm in choosing not to adopt a deluge of strong stimulus policies.
(2)讓三百六十行人才薈萃、繁星璀璨。
Enabling more young people to gain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realize their potential and producing a vast range of talent ready to shine bright.
“大水漫灌”在源語中是一個包含主謂的簡單句,但在譯文中轉變成了表示數量的修飾語“a deluge of(大量的)”,似乎屬于意譯,已經放棄了隱喻。但是“deluge”正有“洪水泛濫”的意思,通過語法結構的轉變,譯文在目的語中重現了隱喻,且更符合目的語的語法結構和使用習慣。
同樣,源語中“人才薈萃”和“繁星璀璨”既是隱喻,又都為四字成語,相互呼應。在譯文中保留了“繁星”的隱喻,但是改變了語法結構,將兩個成語合并成完整句,更符合目的語讀者的習慣。
5.省略隱喻。
在中國的政治語篇中,常用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加強語氣,突出形式上的呼應,引起讀者注意,這是政治語篇的特點之一。因此,有些隱喻在語篇中傳遞的信息是重復的,在翻譯時可以省略。例如:
(1)中國愿與各國攜手合作、同舟共濟,為促進世界持久和平與共同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China stands ready to work together with all other countries to make new contributions in promoting enduring world peace and shared prosperity.
由于“同舟共濟”就是前文“合作”的意思,譯文直接省略了這一隱喻。
6.補充隱喻。
如果源語句中沒有使用隱喻,而目標語中恰好有約定俗成的隱喻能指代同樣含義,并且比直譯更簡潔明了,或者更生動,可以在翻譯中補充這一隱喻。例如:
(1)大力簡除煩苛,使科研人員潛心向學、創新突破。
We will work hard to cut red tape to enable researchers to concentrate on the pursuit of learning, innovation, and breakthroughs.
原文中的“簡除煩苛”是李克強總理為政府工作報告加入的《后漢書》典故,意思是“簡化和除去那些煩瑣的規章制度”,這句話中并沒有使用隱喻,但是由于借用了典故,擁有了獨特的語言特色。在英美文化中,有用紅色或粉色帶子扎公文的習俗,所以“cut red tape(剪斷紅色帶子)”就映射了“減少繁文禮節,簡化手續”的含義。這一隱喻的使用,在目的語文化中非常普遍,有利于讀者理解。同時準確傳達了源語的意義,達到了良好的翻譯效果。
隱喻大量存在于政治語篇中,并通過認知上的映射,提高讀者對政治事務的理解。隱喻的翻譯應充分理解源語的含義,熟悉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在準確傳達源語含義的同時,盡可能保留隱喻生動的語言特征,達到認知的統一,這是對譯者平時積累的要求和長期翻譯經驗的總結。
參考文獻:
[1]Lakoff, G. and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akoff, G.. Moral Politics: What Conservatives Know that Liberals Dont[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6:1-50.
[3]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84-96.
[4]Schaffner, C.. Metaphor and Translation:Some Implications of a Cognitive Approach[J]. Journal of Pragmatics,2004(36):1253-1269.
[5]劉法公.隱喻漢英翻譯原則研究[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8:200.
[6]衛明高,余高峰,喬俊凱.政治文本中的隱喻翻譯研究——以《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為例[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0(2):120-124.
[7]田苗.基于概念隱喻的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英譯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6):157-160.
[8]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英文對照版[EB/OL]. http://language.chinadaily.com.cn/a/201903/18/WS5c8efa3da3106c 65c34ef2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