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廣 山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 信息管理系,遼寧 大連 116052)
1.治理的涵義
治理是個人或組織、公共部門或私有部門管理其一般事務的多種方式的總和,它是一個使得沖突和多元利益得到妥協并采取合作行為的持續過程。[1]“管理”與“治理”雖一字之差,內涵與理念卻大不相同,“治理”更強調主體的多元性、參與性、協同性,它要求學校建立從人治走向法治、從封閉走向開放、從控制走向協調的治理體系,優化內部組織結構,完善制度體系,不斷提升治理能力,推動學校現代轉型。[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的現代教育不僅需要政府宏觀上的行政化管理,更需要利益相關者多元化參與的協同治理。
2.利益相關者治理
弗里曼在1984年出版的《戰略管理:利益相關者方法》一書中給出了“利益相關者”的定義,即“那些能夠影響企業目標實現,或者能夠被企業實現目標過程影響的任何個人和群體”。現代職業教育的開展需要企業的支持,更需要政府、學校、行業、社會組織、受教育者個人等多元利益主體的廣泛參與。市場經濟下,應用型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中的各個領域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關系,現代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利益相關者的主張與訴求不容忽視。
1.德國的“雙元制”模式
“雙元制”是德國實踐教育治理的一種模式,是指學生在企業接受實踐技能培訓和在學校接受理論培養相結合的教育形式。“雙元制”的課程設計是以職業需求為核心,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直接性職業經驗的獲得。在德國產業結構基礎上形成的“雙元制”校企合作模式為“二戰”后德國經濟的崛起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2.中國式的“雙元制”模式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現了許多實踐教育治理的模式,共同的特點概括起來就是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實踐證明,校企雙方互相支持、互相滲透、互相介入、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實現高等院校專業教育及企業管理現代化、促進生產力發展、加快企業人力資源建設,使教育與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3]新中國的校企合作可以追溯到“兩彈一星”研制過程中的聯合攻關,2005年10月《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了要“大力推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從此校企合作在全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雙元制”模式成就了德國制造,中國式的“雙元制”也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培養了大量的應用型人才,但在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的背景下,該治理模式似乎遇到了一些問題,無法走向深入。從高校來看,校本理念相對封閉的治理結構無法反應外部利益相關者的訴求;從企業來看,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目標沒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從政府來看,利益相關者合作治理的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
校企合作治理是一個不斷協調的過程,需要利益相關者建設性地參與,并能夠從機制上確保治理結構公平公正、經濟有效、生態可持續地運行。單純苛求企業一方的社會責任,或高校一方的擔當是不現實的,如果任意一方感覺無利可圖或“利益”受損,則合作就很難維系下去。也就是說,現代職業教育的治理需要其他利益相關的第三方介入,第三方的介入能夠有效協調校企雙方的利益,促進共同價值觀的形成。
1.高等教育轉型發展的必然之選
教育部在“轉型”相關的政策文件中要求“建立學校、地方、行業、企業和社區共同參與的合作辦學、合作治理機制”[4];遼寧省等地方政府在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關政策文件中要求“校企、校所、校校、校地之間要打破阻礙創新的壁壘,大力開展協同育人、協同創新,將優勢互補、深度融合、互惠共贏、協同發展的理念貫徹改革始終”[5];體現了“三元”共育的思想,其中的行業協會等組織即為利益相關的第三方。
行業協會等組織在“協”字上的建設性參與,能夠促進校企間的深度融合。在西方發達國家,各種行業、職業協會以及工會等都能夠主動參與職業教育的管理或實施。調查表明,我國有近70%的企業加入了行業協會,但其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的自覺性并不高。因此,以行業協會等組織為主導構建現代職業教育治理體系并不現實,而充分發揮職業培訓機構的“橋梁”作用則不失為一種務實的選擇。
2.職業培訓機構的參與是務實之選
高等院校辦學的宗旨是追求社會效益的最大化,企業經營的目的是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在價值觀相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合作關系,第三方的協調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如表1所示,在“企業不愿意參與校企合作的原因”的調查中,“缺乏第三方的協調”就排在了第二位。在“校企合作方式選擇”的調查中,“高校-培訓機構-企業”的模式遠高于其它選項。在“企業更愿意以下哪種招人的方式”的調查中,從“第三方培訓機構招人”也是重要的選擇之一。

表1 企業不愿意參與校企合作的原因調查結果
職業培訓機構的存在是企業教育制度不健全、高校專業教育與產業需求相脫節的必然結果,培訓機構開展技術技能培訓是高校專業教育的深化,是企業教育的基礎。實踐教育體系按照高校、培訓機構、企業分段的模式構建則是一種務實的選擇,既能夠讓高校、培訓機構、企業三方各司其職,又能夠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專業教育系統化、培訓機構教育專業化、企業教育職業化的特長。
3.企業參與積極性調動的理性之選
近年來,國務院先后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等文件,遼寧省政府確立了“五大區域發展戰略”,相對穩定的產業結構的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立的條件基本具備。《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的制定為校企合作提供了法律依據,但這些“辦法”對企業似乎并沒有什么約束作用。
那么,該如何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呢?在表1所示的“企業不愿意參與校企合作的原因”調查中,“得不到經濟效益”排在了第一位,從中可見一斑。如表2所示,在“以獲益為前提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意愿”調查結果中,有65.71%的企業“同意”把企業的資源定義為實踐教育資源,利用節假日等空閑時間為高校提供實踐教育服務。其中,如表3所示,在“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意愿”調查結果中,雖然有11.43%的企業選擇回答不愿意參與校企合作,但交叉分析表明如表4所示,如果設立“能夠從校企合作中獲得收益”的前提條件,竟有高達66.67%的企業選擇了“同意”,結果高于總體65.71%的平均值。

表2 以獲益為前提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意愿調查結果

表3 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意愿調查結果

表4 以獲益為前提企業參與校企合作交叉分析結果
對企業來說,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本是無可厚非的,如果不能夠從校企合作中獲得直接或間接的利益,企業對此缺乏熱情是情由可原的。可見,若要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實踐教育體系,需要以市場經濟規律為基礎尊重企業的利益訴求;在教育公益性的前提下,校企間的利益沖突需要與校企利益相關的第三方來協調。
1.體系構建的目標
“三元”遞進實踐教育體系的構建以“就業導向、創新驅動、體系支撐、制度保障”為指導思想,目的是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構建企業主體、“第三方”主推、高校主動產教融合的育人機制,讓利益相關者全面參與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來;以創新發展理念為指南,構建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的實踐教育體系,培養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下面向未來問題解決能力的應用型人才;以“新工科”建設為抓手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通過國際化、標準化、規范化、職業化、本土化、個性化的制度建設,確保實踐教育治理的可持續性。
2.體系構建的策略
“三元制”并不是一個新的概念,通常是指瑞士中等職業教育的一種治理模式,即把學校教育、生產性培訓實習中心(即第三元)和生產企業結為一體,通過生產性培訓實習中心將企業與職業學校緊密聯系在一起,對學員進行實踐與理論并重的教育,以培養出理論與實際操作經驗兼備的高技能人才和企業高級生產管理者。[6]因為對標了瑞士制造,并且三方協作,分工明確,職責清晰,所以該模式在瑞士取得了成功。
我國的現代職業教育也應該有“第三方”的一席之地,特別是應發揮好職業培訓機構的協調作用,培訓機構開展職業教育能夠實現專業教育與企業教育的無拐點對接。如圖1所示,本文構建了專業教育、職業培訓、企業實習分段式培養的實踐教育體系。其中,職業培訓機構的價值在于有效促進企業的生產資源向高校實踐教育資源的轉化。為行業企業參與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支持;為教師掛職鍛煉、學生實習、培訓、就業提供支持;為改革成果的共享、宣傳、推廣,發揮研究成果的示范和輻射作用提供支持;為促進區域企業間、校際間的互助合作提供支持。

圖1 “三元”遞進實踐教育體系結構圖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理念,現代職業教育的治理需要社會化的多元化參與。實踐教育治理的社會化將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人才迫切需求的一種常態。因此,轉型高校要構建外部參與內部治理的結構,為利益相關者的參與搭建一個開放的平臺。同時,還需要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邏輯起點將專業、就業、創新創業教育進行綜合治理,特別是要樹立市場化意識,通過購買、租賃等模式整合社會的實踐教育資源,借力而行實現實踐教育治理的目標。
要制訂校企合作法規,明確利益相關各方的責任和義務,以行政準入制度和質量標準規范現代職業教育的治理過程;要建立剛柔相濟的執行制度,通過內外融合反饋機制的建立監督實踐教育的治理行為。促進政府職能由管理向服務轉變,通過全方位教育服務體系的建立,為現代職業教育的綜合治理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創造良好的運行環境。同時,減少對高等院校治學行為的行政干預,要善于綜合運用經濟的、市場的手段引導高等院校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自覺地調節內部和外部的各種關系,促進治理水平的不斷提升。
改變企業“拿來主義”的人才觀,通過全面參與現代職業教育的治理,共享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成果。充分利用企業資源的教育功能為高等院校提供實踐教育服務,允許閑置的設施設備以轉讓、租賃等形式向教育領域轉移,通過開展現代職業教育延伸產業鏈。此外,要發揮培訓機構在實踐教育體系中的“橋梁”作用,培訓機構能夠將職業課程體系與高校的教學優勢相結合,開發出具有針對性、前沿性、實用性的教育產品,能夠提供企業級的“工作”體驗,實現實踐教育治理的專業化。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教育服務新模式、探索信息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實踐教育的治理也需要不斷提高智能化水平。一是教育基礎設施服務智能化:主要關注實踐教育資源的開發,即以市場經濟規律為基礎整合社會的資源,建設“準公益”軟硬件基礎設施服務平臺,使高等院校能夠根據需要及時獲取相應的服務;二是校企合作平臺服務智能化:主要關注社會的多元化參與,目的是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實踐教育環境,為企業人力資源建設,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提供支持;三是解決方案服務智能化:主要關注服務能力的提供,即以問題解決為中心,構建“智庫”服務平臺,為高校實踐教育、企業人力資源建設提供策略咨詢、方案設計服務。
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參與,“三元”遞進實踐教育體系的構建符合十九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式”的理念,是“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體實現。“三元”遞進實踐教育體系保障機制的建立能夠讓利益相關者各司其職,能夠充分激活社會全要素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因此,高等院校需要構建外部參與的內部治理結構,企業需要主動融入到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之中,職業培訓機構需要提高專業化程度,政府需要發揮政策導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