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梅果銷路一直很好,每年收購季節,幾十個廣東老板就來到這里坐鎮收購。”每年3月至4月是酸梅成熟的季節。
近日,在打理自家酸梅樹的廣西大新縣欖圩鄉武姜村村民趙福生對記者說:“如果不出意外,今年我家的酸梅果總產量不低于40噸。按去年每公斤4元的市場價格,穩收入8萬元以上。”
武姜村多為丘陵地,耕地少,全村412戶1601人,其中貧困戶229戶914人,是欖圩鄉三個貧困村之一,山多耕地少,農民收入以種植及外出務工為主。
武姜村山地多為丘陵地,具有種植酸梅的天然優勢,當地一直有種植酸梅的傳統,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村里就種有酸梅樹,出產的酸梅因皮薄肉厚核小無污染,受到外省客商的青睞。但是由于缺乏管理和銷路問題,很多酸梅果樹一直閑置。
2012年,幫扶武姜村的后盾單位下村調研,帶來了新的思路——特色產業才是武姜村的“錢途”。在后盾單位的建議下,村“兩委”成立了酸梅產業合作社,因地制宜,種植和發展酸梅產業,成為武姜村脫貧致富的主攻方向。
從2015年開始,該村酸梅產業發展勢頭向好,經過多方多次考察論證,該村決定選擇酸梅產業作為群眾增收脫貧的主導產業。
武姜村酸梅樹種植之初,由于沒有種植經驗,酸梅果品質差,賣不出去。為此,掛村領導,駐村工作隊,后盾單位,村“兩委”不遺余力協調爭取,為產業發展鋪路:一批批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手把手教技術,組織村干、群眾代表到鎮外種植大戶的田邊地頭實地學習技術,培養本村“土專家”,安排能人帶后進,實行“保姆式”的技術指導和跟蹤服務;從苗木、肥料供應到技術培訓指導給予最大限度的支持;探索“市場+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在技術、信息、資金、購銷等環節開展互助合作。
村民趙福生大膽嘗試,對酸梅品種進行改良,用個大肉厚面相好的白粉梅枝條嫁接,結果一炮打響。2017年,前來武姜村坐鎮收購的一位外地果商對他的酸梅果大為贊賞,給他家的白粉梅果開出每公斤6元錢的收購價。2萬多公斤的酸梅果,讓趙福生家收入12萬元。
村黨總支部書記、主任趙福祥作為村里的酸梅種植大戶,在看到酸梅種植前景后,帶領群眾發展酸梅種植,培育優良酸梅種。村民們也重新拾起酸梅產業,原來房前屋后的荒坡草地,經過村民勤勞開墾,如今變成了酸梅園,昔日山溝成為了“十里酸梅產業長廊”。從2016年開始酸梅果樹陸續進入盛果期,讓昔日的貧困村煥發出勃勃生機。
經過幾年的不斷發展,武姜村酸梅種植面積從2015年的1000畝發展到2017年的2430多畝,收獲愈2000多噸,僅此一項,全村總產值便達1200多萬元,涉及貧困戶183戶764人,實現人均增收800元以上,其中貧困戶單戶最高產量3萬公斤,產值16萬元。
近年來,為了加快扶貧攻堅步伐,該縣出臺以獎代補辦法,鼓勵農村群眾發展產業脫貧致富。為了鼓勵村民種植積極性,縣里還出臺了《大新縣特色農業發展獎補辦法(暫行)》,2017年武姜村有171個酸梅種植貧困戶得到以獎代補優惠政策共59.1萬元,平均每戶獎補近3500元,有效助推武姜村脫貧摘帽。
村里有了產業,致富路鋪到家門口,貧困戶也搭上了產業發展的“順風車”。 2017年武姜村貧困戶黃利紅家酸梅產量達6萬斤,產值16萬元,讓他當年摘了“窮帽”。“終于嘗到了甜的滋味。”黃利紅道出了心里話,他把“感謝黨、感謝政府”掛在嘴邊,逢人就夸。黃利紅一家生活的變化是武姜村發展變化的縮影——結了酸果子,告別苦日子。
2017年,武姜村經過“雙認定”,貧困發生率降為2.52%,小山村跑出了脫貧致富的高速度,武姜村正式摘掉了“窮帽子”,成為2017年大新縣15個脫貧摘帽貧困村之一。
據統計,2017年,武姜村全村183個建檔立卡貧困戶種上了酸梅樹,大部分貧困戶通過酸梅產業叩開了脫貧之門,曾經的貧困村變身“酸梅村”,武姜村的產業富村夢終于變成現實。2018年,武姜村全村已種上了4000多畝酸梅果。
如今,村民積極發展酸梅樹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目前,全村酸梅樹種植4100畝,其中種植30畝以上的就有70多戶。去年全村酸梅總產量達2200噸,總收入近1000萬元,產值上億元,全村實現脫貧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