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李靜宇
這段時間,大家飯桌上談論最多的是“三全”事件。
據媒體報道,2月多批次三全灌湯水餃在抽檢中被發現非洲豬瘟核酸陽性,三全食品的安全問題引發多方關注。對于相關疑似產品,三全食品共封存灌湯水餃共24127件,價值2171430元。
這不僅讓我們想起剛剛發生的同仁堂過期蜂蜜事件,百年老店同仁堂針對商標為“源蜜”、“蕊悅”、“藥植蜜”的 41批次 2284瓶(盒)的蜂蜜產品,因標注虛假生產日期,實施三級召回。更為嚴重的是,新年伊始百年老店同仁堂的“中國質量獎”被撤銷了。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官網近日發布公告,撤銷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質量獎稱號,收回證書和獎杯。
在很多人看來,中國市場之大,規模之廣,品牌之多,競爭之殘酷,出事兒是“正常”的。因為很多的“隱性”事件未被媒體所報道,不為網絡所傳議,更不為消費者所得知。

如果是發育與成熟度不高的企業或是產品出問題,我們或許有原諒的理由,一如我們的成長歷程中那些犯下的錯誤一樣被寬容過。那對于這些發展了幾十年甚至百年老字號的品牌企業出問題又該如何看待出問題背后的原因呢?
大品牌出問題不外乎兩種情況,一是行業慣例或是潛規則,二是偶發特定事件,兩者危害影響不同,處理手法和結局也不同。
以同仁堂為例,相比之前的上千萬元罰款和數千萬元營收損失,此次失去“中國質量獎”對同仁堂的無形打擊更為嚴重——一家以“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為信條的企業,一家國人心中質量過硬的誠信典范企業,卻被官方收回了獎杯,實在是商譽大損。
懲戒為何如此之重?細細分析,假蜂蜜事件背后更多地暴露出了行業的某種慣例或是潛規則,以此懲戒對整個行業起到警示作用。一個品牌的創立到久經考驗的發展過程,直至品牌地位的真正確立,不同的企業其核心的技術與模式各有自己的不同。
截止目前,在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下,中國的絕大部分品牌仍是依靠市場廣、規模大、產銷猛和就業多、資本強來得以維系的,得益于中國廣大的市場規模與體量,但真正具備全球性的技術實力和質量管理領先體系的企業卻是少之又少。
這也是一些老字號、知名品牌為何追求市場占有率、擴大產品線,大力發展代加工最終忽略了對品質的把控的原因。更有一些老的品牌企業不愿意堅守主業掙那些“辛苦錢”,轉而“賣貼牌”、“賣標簽”,把自己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品牌變成了搖錢樹。
在市場經濟時代,品牌美譽度是企業最重要的無形資產之一。那些賣品牌的錢雖然來得容易,傷的卻是消費者對企業的信任,動搖了企業發展的根基。
有人說同樣是食品事件,但三全食品的處理結果和同仁堂的假蜂蜜事件處理不一樣,三全食品的問題更多地是作為一個偶然突發事件來處理的。即使如此,貌似三全食品的豬肉問題的出現具有不可控和不可預見性,在我看來,其實不然。
事后,三全一再強調在原料豬肉品質方面所做的管控措施:三全保證對原料豬肉索票索證,并針對瘦肉精、微生物、重金屬等多方面指標進行驗收檢測;但在動物疾病防治領域,一直以來是在養殖、屠宰環節管控,所以國家法規并無要求食品加工環節對非洲豬瘟這一項進行檢測。
這個理由仿佛難以解釋這么重大問題的發生。去年一年中國食品市場被非洲豬瘟所籠罩,連老百姓去菜市場對此提高了警惕,更何況作為以豬肉為主要原料之一的食品級品牌企業,在管理上并未對此做出反應嗎?更未對檢測環節加以調整,也未加大檢測力度,還以國家法規并無要求為理由加以說辭真是難以服眾。
中國品牌,在國內抑或是國際都有很多獲獎的案例并成為企業的金字招牌,但據知情人透露,我國企業真正在企業質量、流程等管理領域做出貢獻和創新從而獲得全球認可的獎項很少,當然某些基建工程領域除外。
同仁堂的那幅對聯幾百年來一直被傳唱,國內更是贊譽有加。同仁堂對原材料標準、生產質量人控制和產品檢驗、庫存管理等方面至今沒有聽到受同行贊賞、推崇并加以學習、借鑒、遵循的標準性的理論與規范性貢獻。
盡管我國被稱為制造業大國,但是如果要站到制造業殿堂的頂端,是需要眾多品牌企業真正形成一套制造“理論”并在規范性中做出貢獻,此次兩大品牌事件的發生,給中國眾多品牌企業無疑是上了“一堂課”。中國的品牌企業要想稱雄國內,僅僅靠產銷渠道、規模效應是難以持久立足的,僅僅口若懸河的“德魯克管理思想”是不夠的,僅僅大張旗鼓的“科特勒營銷手段”也是不夠的,更是不能持久的。要想走出國門,僅僅講“中國故事”是推不開那扇厚重的大門的,僅僅分享生產能力與就業能力條件也是不充分的。中國品牌必須在真正涉及到生產應用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技術方面有所創建,潛下心來精耕細作,創建自身的管理模式和擁有核心技術以及不斷的創新更為重要。
客觀來說,品牌企業代表了其在相關領域一定時期的某個峰值,但是在相關行業日新月異的今天,僅靠過去的成就很難走下去,這也包括食品企業的管理機制。以這次過期蜂蜜事件為例,暴露出的是管理方面問題,百年藥企的蜂蜜事件也說明如果僅靠過去的古方、秘方,也是很難滿足患者需求的,企業創新的動力明顯不足,根據有關統計,同仁堂自2008年以來,研發費用占營收比重多年維持在0.5%左右,遠低于高新技術企業3%的下限。
最后,希望企業在2019年都過得好,不會再有如此痛心事件發生。如何才能過得好呢?請不斷擦拭自己企業的金字招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