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永驛管理咨詢公司資深合伙人兼研究總監蔡偉陽
隨著網購的普及,快遞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大家都比較熟悉,但是,說到快運對于普通消費者確是比較陌生的,由于兩者都是“快”,所以概念上容易被混淆。那么,兩者之間究竟有什么區別和聯系呢?
一是快遞與快運業務參與對象與流程上有相似性。從經濟關系上看,參與方基本都是由:委托人、發件人、收件人與承運方幾方構成。基本的業務流程都是承運方受委托人委托在約定時間內將發件人指定運達目的地的物品在承諾時間內運送和配送到指定的收件人手中或指定地點等待收件人自取。
二是快遞與快運都是承諾時限服務。快遞與快運兩者都有一個“快”字,“快”字一方面是表示使用該業務時客戶都是于時間比較敏感的運輸需求,另一方面也表示快遞與快運業務都是時限服務,滿足客戶時限需求是快運與快遞的市場發展的基礎。
三是快遞與快運的業務資源有相似性。快遞與快運的業務資源都是使用社會公共運輸資源,包括航空、公路、鐵路和水運。因此,快遞與快運從業務資源角度分,都可以分為航空類、公路類、鐵路類和水運類業務。當然兩者根據自己的業務特點,對各類運輸資源使用多少與使用方式并不相同。

一是各自產生的背景與發展歷史不同。從我國快遞快運各自發展的歷史脈絡看,快遞屬傳統郵政業的延續,其可追溯的歷史超過兩千年,中國現代意義上快遞的發端業源自1984年郵政部門開辦的EMS特快專遞業務,之后適應電子商務在我國的井噴式發展,上世紀最后十年中,“三通一達”和順豐速運等民營快遞陸續成立,發展迅猛,成為推動我國郵政業改革和發展的新生力量。快運則屬輕物流,而物流的概念與歷史存在并不長久,最早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1963年被引入日本,而后又被我國引入,之后伴隨經濟發展成長迅速,物流增值產品日益豐富,市場細分不斷深入,快運業務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孕育而生。
二是服務與價格不同。快遞每公斤價格相比快運價格高,以同城為例,平均每票10元左右,以順豐為代表的直營快遞達到平均每票15元左右,全網算下來大概也要8元/公斤,快運業務以同城為例,平均每千克的價格約在1.5~3元之間,快遞業務派件和收件都是快遞員送貨上門服務,快運一般需要發貨方把貨物運送到發貨點,貨物運到目的地后,也需要收貨方自己去收貨點取貨物。總體上講,快遞服務更好,價格也更高,快運服務相比快遞比較簡單,因而價格也相對來說比較低些。由于兩者在服務與價格上的特點,也決定了兩者適用業務對象的不同,快遞一般適用于文件、小件包裹等,快運一般適用于大件的或批量的貨物。
三是客戶群體不同。從上述對比可以看出,快遞與快運業務在適用對象、服務品質與價格等方面都有比較明顯的區別。在這些區別的背后其實更重要的是兩者的商業定位與邏輯的不同,服務商流的特征不同,從本質上來講快遞和快運一個是服務消費,一個是服務制造業流通。
快遞是高時效產品,直接/間接的客戶主要是B端零售商和C端消費者等。快遞具有一般的流通和制造領域沒辦法承受的價格,制造型企業一般不會選擇快遞來運送貨物,因為快遞比快運的價格會高出許多,造成成本上升,此類企業通常都有自己長期合作的快運公司,因此快遞通常用來服務消費。
快運大宗貨物配送產品,核心客戶主要集中在上下游的實體企業、貿易經濟體等。快運是從傳統零擔分離出來的,背后的經濟邏輯是制造業和流通業的需求碎片化和個性化,大規模批量備貨成本高,需求的即時性提高,產生了能夠滿足需求的快運產品,尤其是對于我國正在大力推進的高端智能制造業而言,這種需求會更加突出與明顯。特別是,快運作為大物流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產業,發達的快運市場是增強物流企業活力、降低實體企業流通成本、提高物流鏈條運行效率的重要保障,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快運和快遞都具有帶動產業領域廣、吸納就業人數多、經濟附加值高、技術特征顯著等特點,都把信息傳遞、物品遞送、資金流通和文化傳播等多種功能融合在一起,都關聯生產、流通、消費、投資和金融等多個領域,都是現代社會不可替代的基礎產業。不過,快遞和快運也有著顯著的區別和差異,承擔著各自的產業功能,服務各自擅長的領域,滿足不同的用戶需求。伴隨著我國物流產業的升級,大型傳統快遞物流企業(尤其是幾個上市企業)正在積極打造自身獨特的供應鏈解決方案,努力發展成為綜合物流服務商,快遞與快運業務板塊是其未來發展的兩大重要支柱。
物流的使命始終是為商流提供服務,快遞和快運服務著各自不一樣的商流,商流的差異也決定了兩者在服務對象、產品特征、業務模式、設備設施以及客戶對服務水平的要求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當下,我們正處在外部社會經濟需求變化與物流市場自身轉型發展的過程中,隨著未來市場變化的穩定,需求的成熟,快遞與快運業務的各自定位與價值也會越來越明確,大家對兩者的理解與認識也會越來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