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柄瑞
摘? 要? 伴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和媒體格局的多元化趨勢,網絡輿論作為當下部分公民意見主要的集合體,在代表著公民新聞的自媒體和傳統權威的官方媒體之間的議題互動形成的討論空間里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由此引發了對輿論引導和糾偏、輿情治理的探討和反思。而輿論作為部分群體意見的結合體,必然體現了這一部分群體所包含的價值觀、世界觀的內涵,當看到了這個認識機制下支撐觀點表述的核心所在,我們應意識到:所謂的輿論的糾偏和引導是對一種共識機制的尋求和表達?;诖?,對于新媒體下輿論生態的建構成為了對共識實現途徑的探索和反思。
關鍵詞? 網絡輿論;媒體;議題互動;共識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3-0017-03
輿論作為傳播研究的主體之一,在各種現實的環境影響因素下逐漸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而網絡輿論作為我們社會的主流輿論[1],為我們豐富了表達渠道的同時,也向我們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面對輿論“失范”對社會所造成的沖擊時,大多數學者通過對輿論涉及的主體、生成機制以及網絡環境的分析提出了對輿論的引導和規范化治理。
在吸納了已有的輿論研究成果和觀點后,筆者認為當下輿論的治理方向在于對輿論生態的規范化建構,并且跳脫出傳統精英傳播的一元觀點,通過傳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反思實現對“共識”進行表達途徑的探索。這一探索目前主要針對以下三個層面:一是作為輿論主體的大眾,二是作為媒介的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三是作為整體傳播環境的媒介生態。
1? 輿論主體:明晰“共識”的核心碎片
媒介賦權下的網絡輿論傳播,主要呈現出了自由性與可控性、互動性和即時性、豐富性與多元性、隱匿性與外顯性、情緒化與非理性、個性化與群體極化性等主要特性[2]。
而在對輿論的糾正性討論中,輿論主體所呈現出的情緒化與非理性成為了輿論治理的著力點之一,但如果籠統的將這些過錯歸咎于“情緒化偏向”“非理性”“去專業化”似乎太過輕率。
從輿論主體的傳播層面來看,術語“公眾”向“大眾”的轉變暗示著文化由批判向消費的轉向。而這與大眾傳播技術帶來的傳播手段的革新是分不開的??萍嫉陌l展在傳播渠道上為我們提供了日益豐富的選擇,特別是從當下各個媒體平臺的行動上看,不難看出傳播科技與個人主義愈加糅合的趨勢。而作為傳播主體的“人”對于交流的渴望卻是由來已久的,人們通過交流和表達不僅為了溝通和促成社會行動,同時也是一種自我的表征(represent),這種欲望和互聯網傳播的碰撞產生的是更加多元的言論場域,同時也意味著更多的矛盾。傳播門檻的降低讓我們無時不刻的擁有一個“喇叭”,很多時候讓我們拿起“喇叭”的動機并非是對一件事物進行客觀、理性、全面的分析,而是看待事物的傳播欲望和共情效應將人們聚集在一起。
所以對許多公民新聞進行“新聞專業主義”層面的批判反而讓我們陷入了一種專業主義的怪圈:即媒介賦權下公民強烈的傳播欲望和由于媒介素養的不足導致的亂象之間的沖突,而對于“新聞專業主義”的極盡強調實際上站在了這種傳播欲的對立面,并未在這矛盾的二者之間開辟出一條合適的道路。在意識到這是媒介技術進程發展下所衍生的問題時,我們須以更加審慎且積極的態度去直面它的不足,而不是在媒介生態的劇烈變革中再以過去的框架去討論其發展。一味的強調(傳統)“新聞專業主義”實際上是我們在面對新媒體賦權之下由于無力掌控輿論勢態的方向而做出的一種防御性回避,通過使用過去的框架將我們暫時束縛在一定的理想的可控范圍內,但這并非長久之計。
回到輿論本身,其作為部分群體意見的結合體,必然體現了這一部分群體所包含的價值觀,世界觀的內涵。輿論的偏向性并不等同于失范性的輿論,健康的輿論發展本身就包含著不同觀點的相互探討和佐證。而基于這種觀點,所謂的輿論的糾偏和引導就成了把握潛藏在輿論表述之下的群體性“共識”的表達。通過拓寬公民言論表達的自由度,理性的看待建立在一種觀念認同上的輿論主體,深度挖掘這一觀念的核心所在,避免由于偏見導致寬容度的不足,才能實現對“共識”的明晰和肯定。
2? 傳播媒體:議題互動下把握“共識”的關鍵
在對網絡輿論的生成機制的研究中,無疑都將焦點指向了新媒體,這種指向來源于新媒體的出現本身打破了傳統大眾傳播的一元格局,它通過提供媒介技術來使得公眾可以從自身出發實現議程設置,并通過“共鳴”(轉發、評論、點贊等行為)來實現極大的傳播效果。而也正因如此,新媒體傳播在相當程度上實現了高度的自由化,突破了傳統媒體對于話語權的壟斷,當這種自由化和傳播主體本身的傳播欲望高度重合時,所展現出的便是輿論的多樣化和多極性。而在這樣程度上的多元化同時也將它自身所帶來的弊病以一種非常直觀的形式展現在了我們的面前,例如輿論導向的網絡暴力的產生,將討論上升為人身攻擊等。
在面臨著新媒體的沖擊和強大的輿論導向力所招致的輿論方向的“偏移”時,代表著官方權威的傳統媒體必然需要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自身的積極作用,引導輿論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單純的將另一方視為核心都無法較為全面的去把握輿論生產語境的過程,需要站在一個更全面的視角審視二者的聯系: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通過“議程互動”共同形成了輿論的生態體系,并且在這樣的互動中通過對新聞生產方式的轉變,影響了輿論生成的語境的變化[3]。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通過“議題互動”(即“在報道議題方面形成的雙向交流與相互影響的過程”)實現了報道視角的拓寬和實現輿論的多方互動。但在這樣的一種互動過程中,傳統媒體出現的部分的“框架固化”和新媒體所展現出的情緒上的群體極化既有相互促進,也產生了較大的沖突。
通過對網絡輿論主體的劃分,可以更加直觀的分析這二者的矛盾和成因。網絡輿論主要包括兩大部分:一是具有新聞媒體性質的網絡新聞中所反映出來的輿論傾向,可稱之為“網絡新聞輿論”;二是以BBS論壇、博客、各種社交網站和網上社區等為平臺而呈現出來的網民對社會上人和事的看法,可稱之為“網民意見輿論”。在多媒體論述和學術探討語境下,網絡輿論更多地特指‘網民意見輿論[4]。
當涉及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議題互動”時,“網絡新聞輿論”和“網民意見輿論”是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兩面?!熬W絡新聞輿論”實際上是新媒體通過“公民新聞”來實現議程參與的重要渠道,在這個過程中,公民參與到新聞生產的過程中去,并通過和傳統媒體的“議題互動”實現了傳播上的融合,但由于報道立場的不同、專業水平等差距的影響,導致了在這一融合過程中矛盾的凸顯,而這一凸顯則通過“網民意見輿論”的分化和偏向顯現出來。而僅僅將這種矛盾歸結于輿論情緒化對立的兩面未免失之偏頗,特別是在廣義的新聞的生產中,“網民意見輿論”所體現矛盾源于一種深度失衡(權利的不對等,階層的差異和表象上的不平衡)導致了這種內心維持理性天平的崩塌。而這種不對等則是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在生產層面上的諸多差異所造成的,這就致使我們可以從二者間的互動視角去重新審視新聞生產的過程。
較之以往傳統媒體有意識的選擇框架,當下媒介賦權使得大眾更容易參與到新聞的討論當中去,在這個過程中,輿論的指向往往容易成為大眾為媒介反向設置議程的動力源,甚至在碎片化閱讀成為移動客戶端的主流之下,信息的去專業化反而促進了信息的傳播,強烈的情感宣泄和煽動性的措辭極易激起浮在理智之上的“共情”機制。雖然新聞本身強調的是客觀與公正,特別是一種程序上、專業上的“客觀”,但在這里對于媒體來說,為了引導輿論的良性發展,不僅僅要在新聞內容的呈現上極力訴諸新聞本身的客觀事實,在新聞生產流程公開化去尋求新聞的客觀公正,更重要的是,在認識到了每個人無法避免的“前理解”之后,我們需要對客觀性進行進一步的解讀。這一解讀是時下面臨著“信任危機”的媒介重塑自身“公信力”的過程中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媒介是否值得相信?民眾是否相信媒介?[5]在當下眾多主體的融合參與下,新聞不再僅僅作為一種“信息傳播手段(方式)”,更重要的是,在飽含著人們的“公正”“客觀”等期待之下,新聞除了是一種信息傳播方式(更傾向于單向的模式),更是一種社會共識機制的表達(雙向的)。這對我們進一步理解“共識”的概念是分不開的。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議題互動”過程中,需要發揮各自的優勢,才能實現對輿論生態的良性建構,實現對“共識機制”的把握。對于新媒體來說,需要努力實現新聞生產過程中的規范化操作,朝著“社會性”的新聞生產作為實現“共識”的核心原則,在此基礎之上,利用新媒體技術的優勢,提供廣泛的事實供給核查,引導受眾朝著理性公正的認識方向;通過信息傳遞的時效性及時對先前的錯誤信息進行更正,以期營造一個健康的網絡輿論環境。
對于傳統媒體來說,提升輿論的引導力,更要做好公民這一原本的接收主體在新聞生產過程中的逐步滲透,甚至是以積極的態度去更好的接納與融合。相較于自媒體,傳統的官方媒體有一個巨大優勢在于其資源的掌握,這里的資源有物質性(資金、設備等)和非物質性(聲望、對信息的搜集和獲取能力)的兩層含義。網絡傳播層面上的很多“溝通失效”在于媒體本身和大眾所擁有的資源不對等,這就導致了由于視角的原因導致的觀念的錯位,所以當一味的強調“專業性、客觀性”而訴求無果的時候,媒體同樣也需要反思自身的立場和視角,如何更好的完善、補充事實從而實現“信息天平”的平衡,是對共識建構的關鍵思路。正如美國西北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鮑比卡德2008年提出的參與體驗理論,該理論針對大眾傳媒向互聯網和移動傳媒變更,指出傳媒溝通的工作不僅僅是想方設法傳遞信息,還要讓受眾參與投入,讓受眾感覺到生活環境息息相關[6]。即通過提升公民的參與度將傳輸的觀念轉化為對共識的表達。
3? 傳播環境的規范化:維護“共識”的有力保障
如果將輿論引導視作一股“力”,那么,醞釀這股“力”則來源于我們對于良好的輿論環境的建構。
首先,是采用高度的視角去看待輿論,“網絡輿情是對具備公共事務性質的多種情緒和意見綜合,不應將其視作帶偏見的極端情緒的不定期發泄。”共識構建的基礎在于對輿論多樣性的保護,輿論才能發揮它作為公共討論的意義所在,聽取民意,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良好方式。
其次,提高對“失范性輿論”的管控能力和對網絡熱點輿論的監測。由于網絡輿論的高度自由性,也導致其“惡性輿論”影響廣泛,即便是很小的群體也容易造成惡劣的影響,這有別于對輿論多樣性的保護,也正因如此,對審核標準和技術層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熱點輿論的檢測上,則是將輿情視作社會的“皮膚”,監測社會時事的“晴雨表”,亦即對共識的建立的落點不僅僅是放在嘴上,而是放在心里,落實到具體的事物上,才是提升傳統官方媒體的公信力的有力渠道。
綜上,對于輿論的“糾偏”在當下復雜的媒介生態的實現途徑,轉變成了建立在良好的輿論環境基礎上的共識表達。而這樣的一種建構離不開社會每一個個體的努力。在觀念上我們不能對媒介傳播發展訴諸期望卻又在另一層面上對其所帶來的改變表現出一種消極和抗拒的姿態。網絡輿論所具有的多元性呈現出的是當代社會多元利益競爭的復合體,傳統的主流媒體固然在新聞傳播上秉承專業化的態度,通過其權威和影響力實現對話語權的把控,但其自身也受限于國家政治、利益集團等外部因素對其獨立性和批判性造成的影響[7]。
在當下復雜的媒介生態下,我們無法忽視代表著公民新聞的自媒體傳播在傳播影響力的作用,并且隨著大眾媒介素養的提升,傳統媒體的引導力不應該被過分夸大,而是在這樣一個多元的環境下實現相互補充和完善。并且,不去刻意回避在傳播上“情感動員”的威力,而應該秉承對“專業性”的堅守,去挖掘隱含在情緒之下支撐大眾的情感認同的核心,這樣才能實現對傳播影響力的構建,實現對共識的表達?,F代新聞學將議題設置視作是媒介應承擔的社會責任[8],既是對大眾傳媒業的公共屬性的肯定,同時也向其提出了更高的挑戰,每個新聞機構都應該審慎考慮自身行為在引導社會輿論時或顯性或隱性的作用。誠然在目前的環境下,企圖通過這樣一種多元化的互動機制來實現觀點的相互補充論證和完善仍有一段很長的路,我們不能對這種互動完善的過程報以全盤托付的希望,但伴隨著傳媒技術的發展和傳播渠道的開放化和多元化,網絡讓“媒介融合”的概念成為了一個“新舊”媒介互動的概念而不是替代性的概念,因此這仍不失為一種審視傳播格局“理想化”和實現傳播意義的關鍵要素之一。
參考文獻
[1]喻國明.網絡輿情治理的要素設計與操作關鍵[J].新聞與寫作,2017(1):10-13.
[2]劉毅.略論網絡輿情的概念、特點、表達與傳播[J].理論界,2007(1):11-12.
[3]劉蓮蓮,常松.議題互動、輿論生成與輿論偏向——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輿論引導力的重建[J].學術界,2017:114-325.
[4]金兼斌.網絡輿論的演變機制[J].月度聚焦,2008(4):11-13.
[5]朱劍飛,邵靚.網絡時代媒介輿論引導力的建構與強化[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2(8):40-43.
[6]顧明毅,周忍偉.網絡輿情及社會性網絡信息傳播模式[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9(5):67-109.
[7]郭晴.媒介輿論:在各種權力與公眾之間——兼論公共輿論向媒介輿論的轉向[J].新聞界,2010(2):104-106.
[8]麥斯韋爾·麥考姆斯,顧曉方.制造輿論:新聞媒介的議題設置作用[J].國際新聞界,1997(5):61-65.